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2023/X/XX《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新时代高教40条”)强调“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高水平本科教育全过程”,提出了提升思政工作质量、强化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具体要求。教育部等十部门《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也从“改革创新主渠道教学”和“善用社会大课堂”两个方面规范了“大思政课”的实施方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原则(即“三全育人”),自觉融入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等专业建设各领域各环节。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以下简称“思政融入”)是学习贯彻“新时代高教40条”和“大思政课”政策精神的重要工作,对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一、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的实践内涵课程思政主张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发挥显性思政功能,蕴含丰富思政元素的其他公共课、专业课及实践教学等育人环节发挥隐性思政功能。“思政融入”意指思想政治教育渗透于专业育人全程,既发挥思想政治课的显性思政功能,也发挥非思政课的隐性思政功能。思政融入赋予专业教育以思想灵魂,使专业教育由正确思想和价值观引领,丰富了高校思政教育的资源体系和育人方式。(一)思政融入坚持“三全育人”原则思政融入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三全育人”原则指导下,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专业建设全过程的实践探索。思政融入以专业为载体,发掘专业特点和优势,挖掘专业核心价值,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全要素,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与发展,助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的形成。思政融入的关键在于“融合”,即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融合”的实现条件是“三全育人”:“全员”意味着专业领域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应成为思政教育者;“全过程”意味着大学生专业学习生活过程应成为浸润思政意识、常识和行动的成长过程;“全方位”意味着专业教育各环节各领域都应挖掘、渗透和强化思政元素。(二)思政融入是专业教育综合育人的重要途径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是基础性和专业性并存的,同时也是知识性与思想性并存的。教育是由知而识、从识到智的过程,教育过程不是“学以致用”的功利追求过程,而是通过知识学习发展生活智慧、善化生命价值的过程。智慧不是“奇技淫巧”或“八面玲珑”,而是“守正出新”。“守正”是前提,“出新”是成果。教育要坚守的“正”是正确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人格立场。专业课程是专业领域内或专业领域间的知识、经验和活动的集合,是历经数百万年人类实践积淀的知识财富,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高校专任教师应努力、认真、全面地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将其融入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过程中,通过优化课程内容与结构,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提高专业实践效果,真正发挥专业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三)思政融入是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对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核心素养教育是基础教育阶段提升国民素质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阶段支持和成就一批又一批德才兼修的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基础教育领域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思路为高等教育领域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提供了启示与借鉴。大学生核心素养与中小学生核心素养不同,其要在21世纪科技发展的具体背景下界定,并在此前提下推进大学课程、教学和学习的变革。核心素养是关于人的成长和发展过程的最重要的东西,即“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素养不仅仅是素质,也是素质的养成过程。核心素养教育不是堆砌素质的教育,而是素质养成过程的教育,育人过程是核心素养教育的关键。与中小学课程学习相比,大学的学科专业特性更强,同时又在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存在着跨学科专业的横向或纵向关联。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不是某一学科专业领域孤立的任务,而是不同学科专业协调配合共同育人的目标。思政融入与大学学科专业育人过程在时空上高度契合,且思政元素是不同学科专业及课程教学相关联的“整合器”和“聚焦点”,是培育大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是高等教育领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保证。二、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的现存问题从当前一些专业的思政融入实际看,目标定位偏失、内涵认识失当和育人过程脱轨等问题依然存在。(一)思政融入的目标定位偏失本科教育应该做到“四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初心、回归本分、回归梦想。思政融入是引领新时代高等教育专业建设和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本科教育实现“四回归”的重要抓手。实践证明,最有效、最能打动人心的思政教育往往是通过思政元素与学科专业领域内课程要素自然融合、有效迁移而实现的结果。然而,一些专业课教师仍无法准确厘清思政融入的核心目标定位,找不到持续推进思政融入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导致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不足、结合不紧,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相互独立、封闭运行,出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两张皮”现象。此外,思政融入的目标定位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功利化倾向,一些专业课教师有“蹭热度”之嫌,在当下高等教育领域思政教育改革热潮兴起之时,热衷于思政类课题或基金项目申报,而在专业育人实践中并未从“三全”协同育人原则出发,未把思想政治元素真正融入专业建设和大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二)思政融入的内涵认识失当作为近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主题,“课程思政”这一术语早已被高校教师普遍认知,但一些专业课教师和大学生仍习惯于将课程思政工作视为应由党委、学工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部门或院系全面承担的工作,认为思政教育不应在专业教育中占据太多课时或太大内容比重。甚至有专业课教师认为,专业教育的中心任务是大学生专业素养训练,思想政治教育仅仅是专业教育的辅助任务。更有甚者认为,专业教育有其独立、完整的体系,思政融入会冲击或打破专业教育的既有格局。这些认识的错误首先在于对思政融入的内涵理解失当。课程思政“是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高度,特别是从对‘人’的争夺的激烈程度来思考‘育人’问题的”,这应成为高校教师应知应懂且主动践行的常识。准确把握思政融入的内涵是扎实开展思政融入工作的观念前提,有此前提才能有效促进专业教育综合育人功能的发挥,真正促进大学生的德才兼修。(三)思政融入的过程脱轨课程思政坚持“三全”协同育人原则,思政融入需结合专业特质,从专业建设全局系统谋划,通过育人过程各方因素有机整合协调推进。从行为逻辑上讲,开展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其次要解决怎样做的问题,最后要解决如何评和如何改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指专业育人过程的核心环节,特别是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环节。在专业建设的工作现实中,上述环节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轨的现象依然存在。课程建设与思政脱轨现象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一些专业出于完成课程思政任务要求的功利目的,把课程思政资源过度集中于部分课程或部分教师,导致其他课程和教师缺少实践课程思政的机会和条件,阻滞了“三全育人”课程思政格局的形成。第二,课程目标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思政教育目标的对应设计不够,课程思政在不同专业课程之间的耦合性和关联性不足,无法发挥专业课程整合联通的一体化、全方位协同思政育人功能。第三,重科研轻教学的高校教师考评机制客观上制约了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思政上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基层教学组织和教研室对思政融入专业课程设计和教材的支持和督促不足,难以把专业课程教材内容与思政内容真正融为一体。第四,部分专业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健全,有些专业课程敷衍应对,所选择的思政案例或思政教育方式无法吸引学生,课程思政效果不佳。教学过程与思政脱轨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一些专业课的教学改革尚未探索出既体现专业特点和育人目标,又很好地贯彻课程思政要求的特色化教学思政方案,专业课教师受专业教学思维局限,还不能将课程思政有效融入专业课教学过程。第二,专业课教师的学术背景大多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理论和方法,即便是毕业于师范类专业的教师,短期的岗前培训也不足以支撑专业课教师从容应对复杂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工作,这就使得专业课教师既要提高教学胜任力,又要顾及思政融入,二者兼顾起来有所困难。第三,专业课教学评价体系中关于课程思政的评价设计不够,师生课程思政敏感度不足,影响思政融入的效果。专业实践与思政脱轨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政融入专业实践教学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着思政元素分散、重复,或与专业实践联系不紧密等问题,基因式、弥散式的专业实践思政体系尚未形成。第二,思政融入专业实践的方式不当,在实践教学中将思政内容生搬硬套、简单移植、强行灌输等错误做法依然存在,影响育人效果,甚至助长实践教学的“低级红”“高级黑”现象的发生。第三,思政元素在专业实践评价体系中缺失,思政目标与专业实践评价结合度不紧密,或只涉及浅层次的思政评价标准,使思政融入专业实践的评价失去了应有意义。专业教育承担着专业人才培养任务,也承担着综合育人使命。专业教育必须准确、务实地认识到思政融入专业建设全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渗透思政元素的育人目标体系和过程体系建设,形成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建设的“三全育人”大格局。三、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的目标追求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在育人目标方面是高度一致的,其根本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将课程思政的根本目的与专业培养要求相结合后,思政融入的目标追求具体化为培养“德才兼修”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一)思政融入的目标突破点“德才兼修”育人目标的实现,客观上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贯穿于专业教育全过程。专业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通过思政融入不断提高思政工作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通常情况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主要考虑三个依据:一是政策依据,即党和国家关于该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政策要求与导向;二是行业依据,即本学科专业所服务区域、行业或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人才需求情况;三是校本依据,即本校本学科专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和传统。三个依据事实上都指向“德才兼修”的育人目标,而“德才兼修”本就包含了思政育人和专业育人的双重融合目标内涵。思政融入应立足专业建设现实矛盾和主要瓶颈进行目标定位突破,主要突破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从理念上确定思政融入的目标,各专业应从学理上深度梳理思政融入本专业的核心理念、重要意义和根本内涵,挖掘课程思政与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要求的融合点,确立思政融入的观念前提;二是在实践中分解思政融入的目标,当思政融入专业建设的目标确定后,专业建设应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和专业实践等育人过程三大关键领域着力,以本专业办学条件、办学传统和办学特色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改进课堂教学,推进专业实践变革;三是加强实现思政融入目标的保障机制建设,培养兼具思政胜任力和专业教学胜任力的师资队伍,建设与思政融入相配套的专业建设制度,开发充足且实用性强的思政资源。(二)思政融入的基本目标思政融入以培养“德才兼修”的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德才兼修”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的素养定位,是融人生理想与信念、人生价值与责任、专业情怀与认同、专业知识与能力等素养维度的整体要求,决定着一个人的持续建构力和终身适应力,应成为各专业始终坚持的人才培养导向。思政融入以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为方式。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不是“拉郎配”,而是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的内在要求。培养“德才兼修”的人才只有通过思政融入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是“浸润”的过程,可谓“润物细无声”。专业思政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三全”原则。专业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位教职工都应成为人才培养的执行者、支持者和帮助者,都应成为每个大学生德才兼修的成长路上的重要他人。每个教职工都应切实履行教书育人职责,致力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立德树人,培育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思政融入应不断提升专业综合育人质量,强化专业综合育人特色。各专业之所以要重视思政工作,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思政工作对专业特色和专业品质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思政融入得越“实”“准”“牢”,专业综合育人质量就越高,专业综合育人特色就越
本文标题:课程思政融入专业建设的理念与路径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32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