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4篇
好文供参考!1/32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1教学目标(一)知识储备目标:1.会读会写“惮、撺掇、凫、潺、蹿”等词语2.了解鲁迅及其代表作品(二)能力培养目标:1.品味富于表现的语言,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快速阅读课文的能力。2.理清故事情节,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材、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3.学习通过语言行动等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三)情感体验目标1.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2.会农家少年淳朴善良、好客能干的优秀品质和“我”与好文供参考!2/32农家少年的诚挚情谊,培养淳朴善良、友爱无私的品德。教学设想(一)重点、难点、疑点重点:理清故事情节,学习叙事详略得当的写法。难点: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疑点:社戏并不好看,但为什么“我”不能忘怀。(二)课型及基本教学思路1.课型:讲读型2.基本教学思路:在反复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分段概括出文中的主要事件,勾画出景物描写的语句,揣摩作者精心选材,结构文章的方法。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方面入手,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文中所表现出的对劳动人民纯朴真挚的思想感情。本课的设计,注重学生对课文的阅读,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而有所感悟。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掌握读书的方法。因此本课设计“粗读—细读—精读”的阅读活动。另外,语文学习要以学生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使学生在交流思考中理解内涵,感悟童年生活的美好。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好文供参考!3/32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快乐的童年常常是我们记忆中的珍宝,童年有祖母讲不完神话故事,童年有长大以后再也吃不到的美味佳肴,童年有情同手足,情深似海的小伙伴……,每个人的童年都是一本品不够的书,今天,让我们一起寻觅迅哥儿童年的足迹,分享他在农家获得的无限快乐。二、课前热身,初读课文(1)了解鲁迅及代表作品。(2)学生介绍收集到的有关“社戏”的知识。(3)齐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扫除字词障碍。三、研读课文,整体感知1、整体感知故事情节(1)学生速读课文,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以“社戏”为线索,按“盼看社戏——去看社戏——怀念社戏”表现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和留恋)。(2)学生细读课文,学习圈点一些重要的词语句子和段落,来帮助理清课文情节脉络,把握叙事的详略。(学生小组阅读,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师生共同努力,得出结论。)①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②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③看好文供参考!4/32社戏前的波折。④夜航看社戏途中。⑤赵庄看社戏。⑥看社戏后归航偷豆。⑦六一公公送豆。详写3、4、5节略写1、2、6、7节。2、讨论探究,感知课文思想内涵(1)小组讨论:①平桥村在“我”的心中的位置?为什么?(乐土:得到优待、免念古书、钓虾放牛)②且不管戏是否好看,中心事件是看戏,为何要写六一公公送豆的情节?(从中看出老人宽厚慈爱、热情好客,进一步说平桥村是“乐土”,因为那里老人孩子纯朴善良可爱。这样写能起深化主题的作用。)(2)学生反馈,教师点拨。(3)归纳思想内涵。四、小结五、布置作业1.巩固生字词2.反复诵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3.阅读课文中你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思考它在课文中所起的作用板书设计得到优待老纯好文供参考!5/32平乐免念古书人朴桥土钓虾放牛孩善村好豆好戏子良第二课时一、回顾全文大概内容,导入新课师: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一起了解课文以“社戏”为线索写了“我”在平桥村的愉快经历。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课文,试着欣赏课文的精彩语段。二、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小组合作研读课文描写精彩的部分,可从人物、环境、情节三方面着手学习,教师适当引导点拨,对于敢于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敢于质疑的学生应给予鼓励)1、学生阅读自己认为精彩的部分,想想这部分美在哪里?2、学生在个人精读的基础上分组,按写景的与写人的分若干组,相互交流,再全交流。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进行概括,得出供学生参考的结论:《社戏》有“三美”:自然美、人性美、情感美。(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地交流,对话,发表自己的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3、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月夜行船,朋下归航”好文供参考!6/32语段,速度稍慢。其他学生闭目静听,想象其意境,体会语言的流畅和表现的自然美。4、请男生齐读10自然段少年朋友开船的动作描写,圈出动词,揣摩语言的准确。三、精读赏析,问题探究1、为什么要写戏前三次波折?渲染小伙伴们盼看社戏的迫切心情。2、不能看戏“我”心情怎样?心理描写突出心情十分沮丧。3、一切问题解决否,小伙伴们自然急急忙忙赶着去看戏。作者抓住了哪些内容进行详细的描写以突出小伙伴们看戏的心情。⑴第10自然段:开船一系列动作,突出他熟练的驾船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看戏时愉快的心情。⑵第11自然段: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绘“水乡月夜图”表现“我”愉快而急切的心情。4、小伙伴如此热衷看戏的原因是什么呢?对少年儿童来说,对未知事物或新鲜事物的追求与探索远比得到它更有吸引力。他们更在乎在看戏途中彼此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玩耍,感兴趣是看戏前后那种快乐的氛围和感觉。5、说说你最喜欢的人物形象,自由畅谈,加深对人物形好文供参考!7/32象的理解四、教师总结本文写作特色写作特色:①围绕中心精心选村,详略得当地叙述事情。②景物描写细腻逼真,很好地起到烘托人物,抒发感情,推动情节。③成功刻画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④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情趣。⑤社会环境描写颇具地方色彩。五、体验反思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在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通过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验,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六、拓展延伸本文写了“我”的家乡的文化习俗——社戏。请同学们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些什么文化习俗?可与同学们对话交流,上台说给大家听听。(设计些题旨在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同时激发他们对家乡文化习俗的兴趣和喜爱之情。)七、作业:好文供参考!8/32你觉得平桥村有哪些好的民风?你家乡民风如何?用几句话写出你家乡的好民风。板书设计社戏鲁迅自然美:豆田河流远山月色戏台“三美”人性美:善意的嘲笑偷豆对付六一公公情感美:伙伴得到物许来陪我母亲再三嘱咐与深夜候船年幼的陪“我”坐船中桂生为“我”找豆浆、舀水六一公公的嗔怪与送豆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2学习目标会认“莫”等6个生字,会写“讶”等9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课前准备①挂图、生字卡片。②投影仪或幻灯机。好文供参考!9/32③列宁的有关资料。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正确书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谈话导入新课学生介绍收集到的列宁的有关资料。老师补充介绍并引入新课,板书课题。初读课文,学习生字借助拼音,自读课文。a.自读全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b.同桌互相听读课文,读准字音,老师随机引导。(“引”应该读“yǐn”,不读“yǐnɡ”。“附近”应该读“fùjìn”,而不是“fǔjìn”)c.竞赛读,看谁读得正确、流利。小组合作学习生字。汇报交流识字方法。巩固识字①指名、集体读生字卡片。好文供参考!10/32②做游戏巩固识字。(游戏规则:请一名同学到前面来,背对黑板站立。老师在黑板上指一个字让全班同学默记,然后请这名同学猜一猜刚才老师指的是哪个字。这名同学指着黑板上的字问同学位:“是不是×”,如果不是老师指出的字,同学们就回答:“不是×”,这名同学继续指字问话,如果学生猜对了,同学们就回答:“对,对,对,下一位。”老师再请下一位同学猜字)指导书写重点指导:“附”要写得左窄右宽,单人旁要写在竖中线上;“寸”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面一点。“派”字的第四笔是撇,不是横。“敲”的右半边不支。练习写字。展示学生书写的字,师生共同评议。自读课文学生自己轻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通顺。第二课时整体感知指名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同桌交流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朗读感悟分组朗读课文的第1、2段。a.讨论: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有什么问题?好文供参考!11/32小组之间交流,随机理解“附近”“当地”。b.分别出示(投影仪或幻灯)下面两句话,把画线的词语换一换,不改变原句的意思。当地有个养蜂的人,列宁常常派人去请他来谈天。可是往常派去找他的人到莫斯科去了。c.集体朗读第1、2段。学习第3段。a.小组合作。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可以画画,可以表演,可以朗读,体会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他是怎样想的。b.汇报交流。指名请同学汇报,借助学生的画或老师自己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花丛”“蜜蜂”“园子与养蜂人”之间的关系。体会列宁的心理活动。c.谈感受。列宁是个怎样的人?指导朗读第4段。(要读出养蜂人热情又惊讶的语气,列宁幽默风趣的语气)集体朗读全文。创编表演创设口语交际的氛围,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小组分角色表演,列宁找到养蜂人的经过和心理活动。课外作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把你的发现写下来。好文供参考!12/32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3一、活动目标:1、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化感情和振兴国粹的责任感。2、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戏曲。3、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4、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二、活动重点:以了解欣赏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三、活动前准备:1、课前指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戏曲的资料、感受戏曲的魅力,可以去图书馆查阅,也可以以网查网。2、要求学生搜集有关潮汕地方戏潮剧的资料,平时在家多听听戏曲,看看戏曲表演,和长辈聊聊戏曲方面的知识。3、把学生分成四组,每组推选一位组长,准备表演一段地方戏曲,画一张脸谱,自行制定竞赛口号和组名。4、教师准备好多媒体和设备,没条件地区可以准备好录好文供参考!13/32音机,戏曲磁带、投影仪。四、活动时间:二课时五、活动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3分钟)教师课前播放《唱脸谱》歌曲,调动学生活动情绪,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二、漫谈中国戏曲(一)中国戏曲的起源和形式。教师提问:中国戏曲源远流长,是一门古老的艺术,那么你对她的起源和形成了解多少呢?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自由作答。教师归纳: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在上古原始社会的歌舞中已经萌芽了,但它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很长,经过汉、唐、直到宋、金才形成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形态,戏曲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的艺术形式综合形成的。(二)几种常见的戏曲种类。教师提问:中国戏曲是一种传统艺术,它的种类多种多样,同学们,你们听过哪些种类的戏?能说出名字来吗?学生自由作答,以自己了解的戏曲种类说说好文供参考!14/32教师小结: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几种常见的戏曲种类有京剧、越剧、昆剧、黄梅戏等,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戏曲种类。比如我们潮汕地区的传统戏曲就是潮剧(这一环节意在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从感情和知识等走近戏曲,为下面活动的展开作好铺垫。)三、中国戏曲名段赏析教师播放几首不同种类的戏曲名段,让学生在欣赏后分别判断出它们的戏曲种类来,并自由谈谈它们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一)京剧《苏三起解》(旋律优美、婉转,节奏鲜明,唱腔流畅明快,被称做“东方歌剧”。)(二)越剧《天上掉下一个林妹妹》(朴素高洁,细腻动人的真实感和深沉含蓄,清丽典雅的艺术美。)(三)黄梅戏《女驸马》(发展壮大于安徽安庆一带,它是民间的山歌小调发展而成,曲调悠扬委婉,优美动
本文标题:小学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一等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742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