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羚羊木雕》有关资料: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羚羊木雕》侧视最新4篇
好文供参考!1/20《羚羊木雕》有关资料: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羚羊木雕》侧视最新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羚羊木雕》有关资料: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羚羊木雕》侧视最新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羚羊木雕》有关资料: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羚羊木雕》侧视【第一篇】教学目标:1、分角色朗读,体会课文的情节和人物形象。2、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学会生活。教学重点:1、分角色朗读,从整体上感悟课文。2、揣摩体会描写手法对塑造人物形象和作用。教学难点: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明辨是非,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启示。教学设想:本文所写的家庭故事比较贴近生活,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好文供参考!2/20激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纠纷矛盾重重,悬念跌宕,情节曲折,引人入胜。如果教师把更大的自由,发现的快乐留给学生,让学生痛快的朗读、自由的讨论就可以充分的展示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的眼光不要局限在如何解决教材中的矛盾,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处理这些矛盾的某些必须坚持的原则,这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极为重要的。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力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朗读与讨论并举:走进文本,分角色朗读,才能更好的体会感情,体会多种描写的作用。围绕文章主旨讨论,感悟文章的友情、亲情。最后的大胆设想,改变结局,开拓学生的思维,走出文本。2阅读与写作并行: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和学习采用多种描写方式表现人物性格的方法,以语言为主,采用拓展写作的方法,让学生摹仿学习。这样力图体现出“新课标”倡导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引导法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好文供参考!3/20老师: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课型:讨论课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曾与父母、朋友发生过矛盾或是争执吗?(生答)是啊,告别了天真无邪的童年,我们感觉自己好象已经悄悄长大了,对生活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那么,面对我们遇到的这许多是非,你有没有想过谁对、谁错?(生答)今天我们就来读1篇这样的文章,深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也帮文中的孩子想想解决的办法。(板书课题、作者)(设想:由学生现实生活的情况导入,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更快的进入文本。)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课前的自读情况:(以抢答的形式)①全文是围绕什么来写的?(羚羊木雕)②这是一只怎样的木雕?(爸爸从非洲带回来的贵重的工艺品)③围绕羚羊木雕写了哪些事?出现了哪些人物?(板书)④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些事。好文供参考!4/20(设想:本文的内容不难理解,在此主要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给学生一个发表自我阅读感受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提出的问题逐步深入,引导学生进一步走进文本。)2、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①如此贵重的木雕,父母仍然把它送给了“我”,这说明了什么?②如此贵重的木雕,“我”为什么要把它送给万芳呢?(请找出课文原句)③对于“我”送木雕这件事,他们分别是怎样的态度呢?(提示:从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手法上着手。)教师小结:一方因为友情、因为感激送出了木雕,另一方因为贵重,逼迫孩子要回来,双方就产生矛盾了,这一矛盾尤其在什么描写上更为突出?那么我们就来读读这些语言吧。(打出幻灯片)通过刚才的认识,你认为他们会是怎样的语气?体现出他们怎样的感情?3、分场景、分角色朗读,深入品味语言,体会人物感情:(可以开个朗读比赛)提出要求:(1)揣摩人物语气;(2)体会人物感情。教师小结:通过大家的朗读,人物似乎已呼之欲出了,人物的立场、观点、思想感情已不言自明了。可见语言描写对于塑造这些人物形象具有多么大的作用。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文好文供参考!5/20中的神态、动作、心理描写,正是这些描写衬托着语言,让人物形象更为生动、丰满。(设想:朗读能够化无声的文字为有声的语言,能够帮助学生深刻体会作品的思想内容,把握人物性格特点,从而打动学生的情感。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使学生沉浸到文学的魅力中。)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1、文章以“可是,这能全怪我吗”的问句结尾,你认为这一件事怪谁呢?这件事情怎样处理更妥当?你赞同文中谁的观点?2、你如果遇到类似“我”这样的伤心事,会如何处理?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呢?小结:爱是需要理解沟通的,爱有多种不同的表达。假如父母能较早的把羚羊木雕的特殊价值告诉“我”,假如“我”能在送礼之前征求父母的意见,假如……这件难过的事情就不会发生。其实生活中矛盾冲突是广泛存在的,但其中有很多是因为缺乏思想沟通,缺少必要的理解、谅解而造成的。所以老师觉得人与人之间即使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及时沟通思想,交换看法,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我们中学生应该多商量,学会沟通,让身边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身边人,相信我们的生活与学习都会更快乐!(设想:通过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好文供参考!6/20文章主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家庭实际,引导学生正确处理至爱亲朋之间发生的矛盾纠纷。提高学生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增强化解矛盾的能力。)四。大胆设想,改变结局:①课文安排的结局,你满意吗?如果你有更好的设想,把它说出来,大家交流交流。②假如“我”坚决不向万芳要回羚羊木雕,“我”该怎样做父母的思想工作,以求他们的理解?设计一段对话,把它写下来。(设想:学习过本文的多种描写方法就将之用于写作,提高写作能力。)五。课堂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读,充分感受到多种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通过讨论,让我们思考了如何更好的与人交往,融洽相处。亲情如陈酿醇厚幽香,友情如花蜜清新甜美,相信宽容、自信的你们一定会营造出家的温馨,开创出一片友情的新天地!六、作业布置:1、整理完成课堂上的对话描写。2、与父母一起读本文,并讨论,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快乐生活。(设想:从语文学习延伸到语文活动,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好文供参考!7/20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感受亲情与友情的美好!)《羚羊木雕》有关资料: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羚羊木雕》侧视【第二篇】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2、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积累名言警句。2、联系生活,学会与父母、他人沟通,获得有益的启示。教学重点感知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表达自己的看法。课时安排一课时课前准备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查字典疏通文字,了解文章的大意。老师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制作。教学设计导入新课(教师展示手中的一颗石头):同学们,老师手里是什么?生答“对,是一颗普通的石头,但在我的眼里,它又不是一块好文供参考!8/20普通的石头。它曾摆在我的桌上。记得有一次,我回家,发现自己书架上的石头不见了。当时,我一下蒙了,追问母亲,原来,刚才她打扫房间,看见这块石头其貌不扬,就把它扔掉了。最后,在垃圾堆里我寻回了石头。为什么老师这么珍爱这块石头,因为它是我最好的朋友从远方带回来的送我的礼物,他现在在成都,我们很久没有见面,这块石头是我们友谊的见证。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位同学他友谊的信物——羚羊木雕的命运又是怎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2课《羚羊木雕》。(大屏幕展示题目、作者)初步感知课文1、三组学生选出代表朗读课文三个部分,本组其他学生注意听,找出读错的字词,查字典,并当堂予以纠正,教师明确,其他同学注意记录。(字词略)2、(用大屏幕投影问题组)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了什么事?涉及到那些人物?学生小组讨论,自由回答并明确上述问题。体验反思同学们,羚羊木雕该不该返还,看来父母与我、万芳、奶奶的观点发生了尖锐的对立,那么羚羊木雕该不该返还,今天我们就让大家来辩一辩,我们就分成两组,正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应该返还”,反方的观点是“羚羊木雕不应该返还”,好文供参考!9/20现在开始辩论。时间20分钟,大家举手发言。教师总结辩论:大家刚才辩得很好,都说出了自己的观点。有的同学认为,“爸爸妈妈”重财轻义、只知珍惜有价的羚羊木雕,不知珍惜孩子们的感情,严重伤害了孩子的心灵。有的同学认为“我”不应该把象征父母亲情的羚羊木雕转赠给他人,主要责任在“我”。其实,在生活中,如果“我”在把自己的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别人前征得父母的同意,如果父母在了解送给万芳的原因后默许,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逼我要回礼物,尊重孩子的选择。这样的话,生活中多一些理解,多一些宽容,生活就会更加美好。请同学们思考:万芳有那些“仗义”的事?我们在生活中应怎么讲“仗义”?哪些“仗义”是不应该讲的。“仗义”问题延伸(大屏幕投影问题)如果你遇到类似的“伤心事”,你会如何处理?学生讨论后回答作文:(大屏幕投影题目)《假如我是孩子的父母》、《假如我是那孩子》。(大屏幕投影)这是关于友谊的名言警句,让我们一起为友谊欢呼:不要靠馈赠来获得一个朋友。你需贡献你挚情的爱,学习好文供参考!10/20怎样有正当的方法来赢得一个人的心。——(古希腊)苏格拉底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希腊)斯托贝世界上没有比友谊更美好、更令人愉快的东西了;没有友谊,世界仿佛失去了太阳。——(罗马)西塞罗友谊是人生的调味品,也是人生的止痛药。——(美)爱默生没有真挚朋友的人,是真正孤独的人。——(英)培根真正的朋友,在你获得成功的时候,为你高兴而不捧场;在你遇到不幸或悲伤的时候,会给你及时的支持和鼓励;在你有缺点可能犯错误的时候,会给你正确的批评和帮助。——(俄)高尔基结尾:真正的友谊——十分理智的友谊,是人生最好的无价之宝,你能够对自己的朋友守信,永远无愧于他,那将是对你性格、灵魂以及道德的最高考验。——马克思(七年级语文组廖洲)《羚羊木雕》有关资料: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羚羊木雕》侧好文供参考!11/20视【第三篇】羚羊木雕教学目标:1.抓住课文关键,从故事情节中分析人物形象。2.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浓浓亲情,珍视真诚无私的友情。3.透过家庭矛盾冲突的生活表象、深刻领会文中蕴涵的待人处世的道理,尊重他人的情感和人格,能以坦诚的心理与父母沟通。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拥有友情是幸福美好的,而浓郁的亲情则更是令人醉心的生活财富,可是现实中偶或的分歧、冲突,使得纯真、美好的友情承受无助、无奈的伤害时,我们该怎样去面对,又会思考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个因羚羊木雕而引发的故事,去感受故事中“我”的无奈伤心甚至眼泪。二、订正字词:三、分角色朗读课文:我,爸爸,妈妈,奶奶,万芳,万芳的妈妈,旁白。要求:落落大方、语气连贯、语调符合人物性格。表演后请大家评议。四、分析课文:文中写了一只什么样的木雕?围绕它发生好文供参考!12/20了什么事?涉及到哪些人物?明确情节:“查问木雕”(妈妈、爸爸和我)──插叙“赠送木雕”(我和万芳)──“强迫取回木雕”(我、奶奶、爸爸、妈妈)──“取回木雕”(万芳和我)第一部分(1-16段):“查问木雕”,写爸爸妈妈为了一件羚羊木雕而伤害了“我”的心。第二部分(17-23段):“赠送木雕”,写“我”和万芳的真挚友谊。第三部分(24-25段):“强迫取回木雕”,用奶奶反衬爸妈,暗寓对父母的批评。第四部分(26段-结尾):“取回木雕”,写“我”讨回羚羊木雕的过程和痛苦的心情。五、品味、揣摩个性化的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分析人物形象1.在文中圈点勾画出语言描写的句子。第一组:刻画妈妈的(1)“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去掉加粗词“突然”,可以吗?)(2)“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句中的“紧紧”表现了什么?)(3)“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不用“坚定”,句子的表达效果是否会发生变化?)好文供参考!13/20(1)中用“突然”一词,一开头就渲染出紧张的气氛,见出妈妈的惊慌,“我”的惊吓。(2)句中“紧紧”表现妈妈追查的神态。(3)句用“坚定”表示出妈妈说话的语气和固执生硬的态度。第二组:写“我”的(1)这会儿,我的心怦怦地跳了
本文标题:《羚羊木雕》有关资料:值得深思的文化现象《羚羊木雕》侧视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806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