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街道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街道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2023/X/XXxx命名源于大观楼长联中“东骧神骏,xx灵仪”的文化传承和xx王龙云官塘温泉“xx田庄”称谓。xx年5月28日,经xx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沙朗和厂口两个街道办事处撤并成立五华区xx街道办事处。xx街道办事处位于xx市西北部,距离xx主城区16公里,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东与嵩明、盘龙区相接,南接普吉街道办事处,西北与富民县交接,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东高西低。海拔在1670—2527m之间,相对高差为857m,属高原地貌特征,立体气候明显,属北亚热带半湿润季风高原气候,年平均气温在12—15℃之间,年平均日照数为2200小时左右,霜期为147天左右。xx11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17个居民小组(其中白族居民小组26个,苗族小组8个,彝族小组2个),其中xx两个社区居委会位于富民县境内,俗称“飞地”。主要为沿昆武高速一线的xx、龙庆峡谷片区,沿轿子雪山旅游专线的桃园、三多片区,沿昆肖线的沙朗、厂口片区以及“飞地”——xx片区。辖区总人口36228人,民族以白族、汉族为主,另有苗、彝等少数民族,其中白族8225人,占总人口的%,主要集中在xx;苗族1577人,彝族534人。xx街道耕地总面积为公顷,林地总面积为公顷,森林覆盖率达64%左右。辖区正常情况降雨量—1100毫米。辖区内现有小一型水库5个,小二型水库10个,大小坝塘113个,总库容为1660万方。xx境内,交通道路通达便捷。原有昆禄公路(108国道)、昆肖公路,现有轿子雪山旅游专线、西北绕城线、昆武高速,沙桃连接线。xx是xx最佳短线乡村旅游胜地,xx古镇是xx市乡村旅游示范点、xx省旅游特色村。xx,气候温和,自然风光迤丽,白族风情多姿多彩,被誉为xx城边上的“金花之乡”、“小大理”,xx市、五华区的“后花园”。一、xx街道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情况传承xx传统文化,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发展xx全域旅游。xx街道按照《xx市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行动计划(xx-xx年)》的总体要求,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农村全面小康为目标,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为重点,坚持“四化”同步、城乡统筹、产村融合,突出规划引领,点、线、片、面联动,统筹各级各类新农村建设项目,建设新村寨、发展新产业、过上新生活、形成新环境、实现新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由“单项突进”向“综合发展”转变,实现“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建设“三清四美三宜”的升级版新农村。按照省市区要求,实施“改路、改房、改水、改电、改圈、改厕、改灶”和“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家园”行动,全民参与,示范引领,合力推进,综合整治农村环境,努力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不断提升农村群众居住环境质量。在xx街道美丽乡村打造过程中,重点突出民族和田园特色。充分发掘和保护传统村落、传统民居、古树名木及古建筑、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遗迹遗存,建设体现民族特色、地方特点的标志性公共建筑,保护民族语言、文字、服饰、习俗等传统文化,优化院落布局,尊重生活习俗及传统模式,顺应地形、植被、水体等自然因素。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山水文化、人居文化,弘扬农村生态文化。加快对村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村落文化的抢救挖掘,加大对传统艺术、技艺、民俗、人文典故、地域风情等非物质文化的发掘、传承和弘扬力度。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做到房前屋后瓜果梨桃、鸟语花香,展现美好田园风光,建设“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宜居乡村特色风貌。xx街道乡村特色风貌保护工作,近十年来通过开展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对xx辖区现有环境、民居进行提档升级改造,对xx民族文化进行收集整理,对具有地域特色的餐饮食品、民间工艺、手工制作、农耕种植养殖等进行挖掘开发,培育一批特色餐馆、特色旅店、特色茶楼、特色商店、特色作坊、特色歌厅、特色垂钓、特色养殖场、特色采摘园,用5年时间,把xx建设成特色鲜明的农家乐聚集地,用三到五年时间,把xx打造成全市一流,让人们看得见山色,听得见水响,闻得到花香,品得到乡村生态气息,记得住乡愁,全xx省有名的全域乡村休闲旅游区。截止xx年1月10日xx街道建成xx村省级美丽乡村1个;x市级美丽乡村1个;xx村区级美丽乡村1个。案例1:xx白族特色村xx白族村位于xx市区西北、大普吉西北面。是距xx市区最近的白族自然村。xx村白族人口541人,占总人口的%,xx村小组是一个具有典型白族特色的社区。xx社区拥有西游洞溶洞群、黑松林、迎龙河、迎龙峡谷、小石林等自然生态景观和迎龙寺、本主庙、xx白族风情小镇等众多人文旅游资源。xx白族自然村xx整体位于南北向狭长山谷之中,大部分白族民居依附于村庄西侧山体而建。作为xx市xx年首批建设的27个美丽乡村示范村,这个离春城xx最近、自然资源丰厚、人文景观独特的村落,吸引了人们太多美丽的遐想。通过多年的创建,xx白族村xx年度被省科协授予“xx省少数民族科普示范村”称号;xx年度被省科协授予“科普先进集体”、市妇联授予“巾帼示范社区(村)”、市文明办授予“市级文明村”称号,并被市委农办确定为新农村百村试点之一;xx年度被省卫生厅授予“省级卫生村”,省司法厅、省民政厅授予“省级民主法制示范村”;xx年度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称号;xx年度被中国科协、财政部授予“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称号;xx年度确定为xx市“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美丽乡村试点;xx年度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确定为xx省新农村建设省级重点建设村和xx市美丽乡村市级示范村试点。xx年3月28日,xx社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xx年荣获“xx省美丽乡村”,xx年荣获“xx省旅游名村”。xx年列为xx省农村干部学院、xx市委党校现场教学点,xx省、xx市的外事接待点,已经先后接过联合国以及xx省周边许多国家政要的参观考察。xx年xx年,xx白族村举办了两届xx赏花节暨xx樱花节,xx年10月又举办首届五华区xx山地自行车挑战赛,白族特色农家乐发展了10多家,目前正在打造xx白族特色美食街区和西游洞风情谷旅游区,让xx白族村真正成为xx市和五华区的后花园。如今的xx村生态环境好,白族文化厚重,是xx人周末休闲度假的好去处。案例2:xx风情一条街xx风情街位于大村。近300米长的风情街西面,全部为白族风格的民居建筑,墙壁上绘有中国传统书画和白族特色书画。民居临街一层大多设计为店铺,二层以上则居家住人。白族民居是白族文化的一个符号,是文化集中体现的载体,它直观、观赏性强,是构成民族文化的主要元素,也是旅游小镇开发的标志性建筑,游人身临其境才真正体验到民族文化的内涵。案例3:x村苗族。人们世世代代靠山而耕,传承着独特的苗族文化。xx年在五华区统战部民宗教局帮助下,界牌村民小组不仅建了村史馆,还完成村内危房重建,建成永久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社区标牌各一块,“苗家梦”石雕一座,并进行村内公共绿地美化等。村史馆深入挖掘苗寨的历史素材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发展成就,充分展示历史,传承乡土文化和民俗风情,反映在党的领导下苗族群众生产生活不断进步的历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凝心聚力建设美好家园的教育基地。案例4:x古村落x古村落位于xx街道x社区x西北边,距离社区居委会6公里,距离乡7公里。国土面积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1100毫米,适宜种植蔬、菜玉米、小麦等农作物。截止xx年底,全村有农户147户,人口479人,其中农业人口325人,劳动力237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人数190人。“x”是彝语“关马”的音译。“母”即“马”,“格”即“关”,意为关马的地方;希望在此六畜兴旺、财源广进。清朝时期由外地60多家搬迁至此后逐渐发展成现在的x自然村。东至面前山,南至磨刀箐,西至祭天山,北至厂口。x村背靠祭天山山脉,村子后面主要有大黑山、打猎山,有梭沙箐、打猎箐等箐沟,有黑龙潭、白龙潭等山泉水源坝塘,有狐狸洞。村子四周围都是森林,山中野生菌、山茅野才丰富。x村迎龙古寺后面有9株百年古柏树整个村子山环卫水绕、山明水秀。来到x村“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x村现遗存传统民居建筑49户,村民家中遗存部分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用具,农耕文化丰富。现有一条从昆肖公路金汞--磨刀箐--x村--x新村--昆肖公路半路街乡村道路已经硬化,还有1条防火通道连通祭天山山脉。沙朗古驿道经过x村,现存少部分青石板路。现存古石桥1座。x村迎龙古寺:佛教传入白族地区之后,对白族的民俗文化产生了巨大、深远、持续的影响,使白族吸收了佛教文化,加速了白族文明的进程。x村的白族一直信奉佛教,x村迎龙古寺始建于清朝年间,在文革期前期破四旧拆除,上世纪80年代x村村民,通过投资、捐献、赞助等方式引进资金,对迎龙古寺进行了原址重建,如今两寺相对,见证着x村的文明、古老、团结、发展。案例5:x社区x村:灾后重建村民不用再住危房x村位于xx街道办事处x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东部,海拔2200米,现有住户108户常住人口380人,小组以彝族为主占总人口的84%。与蓝龙区果东社区居委会接壤、北部与富民县沙营村委会、甸头村委会接壤。xx年7月19日-23日,让x村的村民无法忘怀,一场暴雨袭来,导致x社区16个居民小组遭受暴雨洪水灾害,受灾居民82户,其中x居民小组受灾,土基房被暴雨冲刷后,成了危房,受灾的共有57户115人,当时暴雨还冲垮了2户人家的房子。x村被选为灾后搬迁安置点,村里的危房被拆除,基本上都盖上了更加坚固的砖房,整个安置点可容纳逸六社区上片x小组、萝卜地小组、阿鲁得小组、稗子田小组及辖区其他小组的受灾居民。截止xx年11月6日,完成安置点旧构建筑物拆除59户(含小组集体一户),构建筑物面积m',补偿金额42022305.20元。完成农户建房57户,宅基地平整待建16户;完成一户一圈改造37户。完成烤烟房建设20座,已于xx年7月30日通过抓阄方式分配到20户农户手中,现已经投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烤烟房的燃料属于生物燃料,相比柴火既环保又高效。xx年春节前,村民都能陆续的搬入新盖的房子中,度过一个美好的春节。今后将继续完善基础设施,家园会越来越美。二、存在问题一是部分村庄开发边界失控,村民住房建设无序蔓延;不少村庄仍存在建设用地蔓延无序、建筑布局凌乱无章、村民住宅特色缺失、居住环境品质低下等问题,“火柴盒”、“麻将条”呆板建筑普遍存在,乡村风貌与城市风貌趋向雷同,村庄面貌“千村一面”,“乡愁”难觅,许多乡村建设与“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二是部分村庄建设规划方案编制不科学,基础资料收集不齐全,调查不深入,缺乏土地权属依据,缺少村民参与,与建设需求出入较大,未能实现规划引领项目建设的预期目标;三是社区、居民小组对农房建设管理缺位,缺乏引导和管控,对农房建设“疏”(简化农宅报建审批手续,做好审批服务)不到位,“堵”(对违法建筑管控不力,导致违法建筑泛滥)也不力;四是乡村建设各参与方对乡村建设目标未完全达成共识进而形成合力,特别是作为乡村建设主体的村民,参与度不高,主观动力不足;五是相关职能部门的扶持政策不到位,农房乡村特色风貌补助资金未到位,财政建设奖补资金杠杆效应未能显现,社会资本投入不足等。三、对策建议通过加强乡村特色风貌引导,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可以促进xx街道乡村旅游,带动农业产业发展,留住“乡愁”,这既是xx街道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也是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发展形成乡村旅游提升文化自信的应有之举。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1、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为契机,在“多规合一”规划的基础上,结合第三次土地调查和村民住宅建设刚性需求,按照国土空间规划划定xx街道每个村庄开发边界和红线范围,并在所在每个居民小组公开发布,明确刚性管控内容,守住生态环境底线,夯实村庄乡村特色风貌和历史文脉建设本底。2、根据国土空间规划划定的村庄开发边界和红线范围,结合xx街道各社区土地权属、村民住宅建设、公共服
本文标题:街道乡村特色风貌保护情况、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14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