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燕歌行高适读后感3篇
1/8燕歌行高适读后感3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燕歌行高适读后感3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燕歌行高适读后感1从一位伟大的酒徒开始,中国的文化及诗歌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唐诗,摆脱了南朝的糜烂腐败,挣脱了宫体诗的贫血畸形,创造了中华诗歌史上的一个新的巅峰,至今依旧无法超越。在这浩如烟海的文化宝库中,有“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魄,也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有“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执着,还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辉”的亲情;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胸怀,更有“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豁达。当然也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所表达的对于人生的哲思,更有“相看白刃雪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所表现的对于盲目开边、不把将士的生命当生命看的反思。唐代的边塞诗人有三种:一种是没去过边塞的,一种是去游历过的,还有一种就是在边塞任职的。在这种意义上,高适绝对是真正的边塞诗人,而高适写的《燕歌行》无疑是我最为2/8喜爱的边塞诗之一,也是我在本书中感触最深的。根据本书的介绍,这首诗大致可以分为四节。第一部分主要交代出师场景及战场环境。第二部分,主要写了战斗的经过以及最后战败的结果。第三部分,主要描写了征人与思妇的浓浓相思。第四部分主要写出了诗人对于战士献身的同情及感慨。全篇娓娓道来,感情逐步加深,结合着书本的见解,我逐渐读出了这首诗对于国家前途的深深担忧,对于士兵的敬重之情。“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全诗开头以汉比唐,这其实是唐朝诗歌的一个惯例。就如《长恨歌》中“汉皇重色思倾国”,一样是用汉皇代指唐玄宗。我认为这样写较为委婉,让统治者更能接受。“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中国儒家本来就有反战传统,不主张打无谓的战争,更不主张过度的求战。这不禁让人联想到汉朝时,匈奴犯边,大将樊哙对吕后说:“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季布当时就指责他当面欺君,罪当斩首。早在几年前白登之围中,刘邦率领部众三十余万出征匈奴,结果大败而归。我觉得此句略有讽刺的意味,暗写将军像樊哙一样立功心切,盲目自信,为后文的战败被围做了铺垫。不仅如此,天子还非常赐以颜色,也暗示了天子好大喜功的性格。紧接着,作者写到“摐金伐鼓下榆关”。我们都知道:夫兵者,凶器也;战者,危事也。而将军却这样敲锣打鼓,招摇过市,唯恐敌人不见。这与岑参的:“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3/8军行戈相拨”相比,表现了将军经验不足,更表现了将军狂妄自大。为后文战败再一次埋下伏笔。告急文书纷至沓来,单于的军队于狼山集合。“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先写出了自然环境的险恶,出征至极北边疆,山川萧条,草木零落,一片肃杀之中,胡骑不顾狂风暴雨,卷地而来。战斗一触即发,经过长时间的激战将士们渐渐不敌,然而比战士伤亡过半更糟糕的,还有将军的所作所为,当士兵们白刃相搏之际,他正在远离战场的营帐当中看美人唱歌跳舞。士兵们的浴血奋战与将军的腐败堕落,形成强烈对比。作者巧妙地通过环境描写更显出当时的气氛——孤城落日,衰草连天,这景象的荒凉衬托着兵败的凄凉,能够参加战斗的士兵越来越少,形势也越发恶化。“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这句表达了对将军轻敌的不满,对身陷重围的士兵的惋惜。将军手下,都是一群敢于为国献身、力战到底的勇士,他们每个人都是无名英雄。战士们苦苦作战并不是想要得到什么勋赏,他们只是尽军人的本分而已。将军与士兵的对比令人发指,而士兵与思妇的情感更令人动容。“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一个“久”,一个“啼”,一个“欲断肠”,一个“空回首”。战士们走了太久,妻子的泪水流了又流。思妇天天遥望边庭,但是边庭飘飖那可度?他们相隔万里,他们相会无期。4/8“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李将军指的是汉朝的飞将军李广。论功业,他不及卫青,不及霍去病,但是他爱兵如子。不同于其他的将军,他把士兵当弟兄,他把生命当生命。将军对应士兵,征人对应思妇,现在,诗人又提出了一个最深刻的对比:以古对今。在唐玄宗开元后期,边庭的节度使们屡次发动战争,而后无功而返或大败而归。见此种种,诗人才写下了这首诗。然而满朝文武包括唐玄宗在内都没有重视这种现象,最终使大唐盛世戛然而止。唐朝的边塞诗是昂扬的,但是战争毕竟残酷,生命绝对无价。可知“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可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边塞诗要的不是一味的昂扬,只有在昂扬中夹杂深沉的反思,才能让边塞诗更有意义,更加饱满。结构清晰,层次分明,感情强烈,气势恢宏,思考深厚,这是我喜欢这首诗的原因。唐代的很多诗歌都有自己的独特风格,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比如说《春江花月夜》,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由小及大。就如这本书中所说,“诗歌被赋予了时间的第四维”,这也不可不谓玄妙。这就是我喜欢唐诗的原因之一,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在唐诗里孤独漫步,在诗歌中邂逅美好!5/8燕歌行高适读后感2唐朝为亘古未有之大时代,君王有包举宇内的大胸怀,将士有壮志凌云的大气魄,于是就有了进取不已的大事业,大边疆。不仅是边塞诗人为之感染激励,就是不在其流派的许多诗人也慷慨高歌,一抒豪迈的边塞情怀,如杨炯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高适,无疑是边塞诗人之翘楚。他曾多次壮游北部边塞,历时共计六年。他出入幕府,饱览边塞风光,密切接触前线将士,深入了解了边关生活,深切感受了将士的英雄精神和他们的疾苦,为边塞诗的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他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有40多首,占其诗歌总数的六分之一。其中有的是如《塞上》歌颂建功立业、矢志报国精神——“常怀感激心,愿效纵横谟”,有的如《塞上听吹笛》抒写将士思乡之情——“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有的如《营州歌》描绘边塞奇异的风情——“营州少年厌原野,孤裘蒙茸猎城下”,但最能体现他创作最高成就的还是《燕歌行》。《燕歌行》是高适的代表作。此诗主要是揭露主将骄逸轻敌,不恤士卒,致使战事失利。诗大体可分四段:首段八句写出师。其中前四句说战尘起于东北,将军奉命征讨,天子特赐光彩,已见得宠而骄,为后文轻敌伏笔。后四句接写出征阵容。旌旗如云,鼓角齐鸣,一路上浩浩荡荡,大模大样开赴战地,为失利时狼狈情景作反衬。“校尉”两句写抵达前线。羽书飞驰,见军情紧急;猎火照夜,说敌阵森严。第二段八句写战斗6/8经过。其中前四句写战初敌人来势凶猛,我军伤亡惨重,后四句说至晚已兵少力竭,不得解围。“山川萧条极边土”,说明战场地形是无险可凭的开阔地带,这正有利于胡骑驰突,故接写敌军如暴风骤雨之袭来。“战士”两句用对比方法写出了主将骄惰轻敌,不恤士卒,一面是拚死苦战,一面仍恣意逸乐。这是诗中最有揭露性的描写。大漠衰草、落日孤城的萧飒景象,为“斗兵稀”作衬托,同时写战斗一直持续到傍晚。“身当恩遇常轻敌”,正面点出损兵被围的原因,是诗的主旨。第三段八句写征人,思妇两地相望,重会无期。诗虽古体,多用偶句,此段因内容需要,而犹着意作对仗。又此诗平仄转韵,一般四句一转,独此段八句全用仄韵,与表现双方摇摇不安的心绪相适应。杀气成云,刁斗传寒,都是极力渲染悲凉气氛。末段四句,两句写战士在生还无望的处境下,已决心以身殉国。“岂顾勋”三字,仍是对将帅的讽刺。两句诗人感慨,对战士的悲惨命运深寄同情,诗以“至今犹忆李将军”作结,再次点明主题。盛唐时,殷璠评高适曰:“其诗多胸臆语,兼有气骨。”此诗确实可以作为代表。高适,用雄健有力的如椽大笔,为我们抒写了万里边关的慷慨悲歌——《燕歌行》,时过千年,它依然余音袅袅,动人心魄。燕歌行高适读后感3“燕歌行”是乐府题目的其中一个,世人多用此曲调来做7/8闺怨诗,而高适的《燕歌行》则是记录了当时的边塞生活。匈奴入侵中原,凶猛异常,国家征兵守护山河。前线的战士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眼见人越来越少,却依然解决不了当前的困境。为什么呢?因为没有良将啊!后方的将军们用皇上赏赐的丰厚报酬,在营帐里欣赏歌舞,贪图享乐,不顾前线战士们的生死。战士们也思念着家中的妻子,挂念着年过半百的老母亲和幼子,但他们也没有办法,肩负着守卫国家的重任,他们不能因为一己私欲而做了逃兵。无疑,战事是激烈悲伤的,将军是令人唾弃的,战士却是平凡而伟大的。他们没有因为不公的待遇而自暴自弃,共同沉沦。而是选择了肩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与敌人奋战到底,护身后千万家妻儿平安。他们也苦也累,但他们的意志不屈。战士犹如淤泥出来的白莲,他们选择做好自己,不受将军们奢靡生活的的干扰,这何尝不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人们渐渐在繁华中迷失了自我,做好自己显得更加弥足珍贵。这首诗活灵活现向我们呈现了边关战士奋勇杀敌、将军却奢靡生活的场景,这里的将士们不仅是浴血奋战的勇士,同时也是有血有肉的大丈夫,是一个温暖小家的顶梁柱。远离家乡,在外吃苦,是每一个成年人都要经历的。亲人间紧密的感情联系便是心中的温田和守护的净土。这首诗也更让我珍惜现在和平年代的生活,战争毕竟是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的,要是再遇上一个像诗中一样的不管军8/8事只管快乐的“将军”,那更是糟糕的体验。珍惜和平,因为它弥足珍贵。
本文标题:燕歌行高适读后感3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2941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