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历史必修一教案【推荐4篇】
历史必修一教案【推荐4篇】今天,编辑要为大家分享1篇关于历史必修一教案的详细解读。在新学期开始前,教师们应该提前做好教案课件的准备,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教案课件进行规划。教案对于学生的学习是重要的导向。建议大家将此页面加入收藏,以便对后续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查阅!历史必修一教案篇【第一篇】教学目标一、基本知识熟悉秦朝政权机构和统一措施,记忆主要官职名称和通行文字,理解秦代政治体制的权力格局。二、能力与方法1、认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掌握史实依据。初步了解如何阅读与归纳历史材料的方法。2、简要分析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利弊,学习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3、学习小组分别收集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概况,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等,以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认识秦代政治制度高度集权、严密、残酷的特征,初步理解秦制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深远影响,渗透文明进步原则与道义原则相悖的价值判断标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难点秦始皇统治的残酷与中央集权制度的先进性之间的关系。教学方式基本原则:没有疑问——掌握自主学习:自行探究解决——掌握产生问题——研究性学习或合作探究解决教师讲授:定义性的概念、规则或学生集体探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讲授。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自主或小组合作探究问题——教师引导、解决问题——延伸问题——课下探究、研讨。教学过程(一)课前探究1、各学习小组通过对网络、书籍、报刊、杂志、光盘等媒体的找寻和浏览,找到与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改革、秦灭六国的时间与经过、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等资料。2、查阅与本课有关的历史史实。3、思考课后阅读(探究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天下共主与中央集权的区别等)。(二)导入设计情境营造用大屏幕打出秦始皇的画像。教学导语“六王毕,四海一”,秦国统一天下标志着中国集权政治的开始。秦王朝建立起来的统一的集权政治制度,奠定了其后历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它对中国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它是如何建立的?它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下面就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设计意图用这种方式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三)教学结构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宗法制被破坏2.争霸战争开始3.各国纷纷变法4.秦国完成统一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3.三公九卿的职权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1.秦朝的地方机构2.官吏的选拔考察3.巩固统一的措施4.制定严苛的法律(四)师生互动课堂设问问题1:周天子分封诸侯,“授土”“授民”,诸侯则向周天子履行各种义务;请思考:周天子需要仗恃什么条件来统治诸侯?周天子必须有威望和实力,大部分诸侯必须拥戴周天子。问题2:既如此,为何春秋时期周王室却开始衰微了?原因是什么?西周后期,井田制已经开始瓦解,“国人暴动”更直接打击了周王室;平王东迁后,实际管辖面积大大缩小,地位下降;诸侯国各自独立,以分封等级从属关系形成的统治体系废弛。这样,周王室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诸侯国力量逐渐强大,形成群雄割据的局面。然后导入新课。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宗法制被破坏2、争霸战争开始3、各国纷纷变法4、秦国完成统一情境营造由各学习小组代表讲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经过、结果;简要介绍秦灭六国的时间、经过。秦国因商鞅变法而强大,最终灭掉六国而完成统一,顺序是:韩、赵、魏、楚、燕、齐。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建立了强大的、空前统一的中央集权制大帝国。二、建立中央集权制度1、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课堂设问问题1:秦朝中央政权的高度集中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首先是皇权至上;其次是皇位世袭制;三是三公九卿的设置。问题2:皇帝应该穿黄色的皇袍,为什么教材上的秦始皇穿的却是黑色的袍子?《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旄旌节旗皆上黑。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秦始皇根据五行相生相克之说,认为周代以火德立国,颜色尚红;秦能灭周,应是以水德立国,取水能克火之义。水色为黑,故服饰尚黑。2、皇帝与三公九卿的关系3、三公九卿的职权情境营造据《史记》载:始皇曾外出巡游,见到丞相车骑多,认为不是好事。宫中有人将此事告诉丞相,丞相随即减少车骑。始皇大怒,遂将当时在场之人全部杀掉。课堂设问问题1:你认为谁最有可能向始皇告密?有可能是太仆,因为太仆负责宫廷车马,皇帝出游,他会一直跟在皇帝身边。问题2:你认为三公九卿是否分享把持了国家的最高权力?九卿中有哪几个是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没有。因为三公九卿在地位、职责和权力等方面都处于互相配合、互相牵制的状态,任何人都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终操纵在皇帝一人之手。九卿中真正掌握政府政务的部门只有奉常、廷尉、典客、治粟内史、少府,而其中奉常、少府也还兼为皇室服务。其余四卿则仅仅是为皇帝、皇室服务的。历史必修一教案篇【第二篇】(3)成为御医:38岁时被聘入楚王府主持良医所,后来又被推荐入太医院成为宫廷御医。(4)编医书:经过27年不懈努力,李时珍终于编完《本草纲目》。①不但是医药大典,而且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巨著,在生物学、矿物学、冶金学、地质学、化学、物候学等领域都做出了重大贡献。②创立了当时世界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明显含有生物进化的思想。③首次提出“脑为元神之府”的见解,认为人类思维意识活动是大脑的机能和产物。①达尔文称赞它是“古代中国的百科全书”。②李约瑟认为:李时珍达到了与伽利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科学家所不能达到的水平。③1951年,参加世界和平理事会的各国代表,一致尊崇李时珍为世界文化名人。[深化认知]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在中国古代医药学是一座丰碑,是中国的“百科全书”,也成为世界医药学的宝典之一,他的动植物分类法世界,受到各国人民的尊敬。故李时珍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1)徐光启注重实学而淡泊功名,积累了许多农学、算学、天文历法与测量方面的资料和知识。(2)徐光启向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学习自然科学知识,对科学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对有关国计民生的科学技术尤其关注。(1)内容:他从“农政”,即国家政策的高度,瞩目屯垦、水利、荒政三项主题,对古今中外农业生产和农学研究的利弊得失做出全面的评价和总结。(2)特点:汇总历代农学成就,总结当代最新农业实践成果;充分汲取西方农业科技思想和方法,从而确保了农书的科学性、开创性和先进性。(1)开风气之先的“引进西学第一人”。(2)注重数理研究,坚持调查、实验、观察、总结的近代科学研究方向,被后世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深化认知]徐光启做为古代的高级官员与科学家,具有许多值的学习的优良品质:不迷恋官位,清正廉洁;关注国计民生,有济世救民的社会责任感;崇尚科学、坚定求真、务实创新的科学态度。[史料探究]材料一李时珍24岁正式随父行医,一面学医,一面研究医药书。他发现历代的医药书中,有不少缺点和错误,决心重新整理补充,编写一部比较完善的药物书。……他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樵夫、药农、猎人请教;他先后到过湖北武当山、-西庐山、-苏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湖北等地采集药物标本,品尝草药,辨别药性。经过27年的艰苦劳动,终于写成了药物学巨著。(1)根据材料一分析李时珍为什么要写《本草纲目》,又是怎样写成《本草纲目》的。[答案]历代药物学著作存在不少缺陷,为了纠正以往医药书籍中的错误,为医生治病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与指导。李时珍刻苦钻研,经过27年的努力完成此巨著。历史必修一教案篇【第三篇】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平民利益。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如何克服“不会学历史”对高一新生来讲,教材内容看来是支离破碎的,他们自己很难形成知识系统,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老师指导高一学生首先在章节内部理出知识线索;其次是给章节以准确的“定位”;再次是牵出串在章节之间的“纲”,即教材的主线。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一至四章的主线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开始——加深——进一步加深——完全形成。这样的揭示犹如登高鸟瞰,历史的脉络清晰可见,历史的规律了然于胸。当然,高一新生要在短时间内达到这种境界是不可能的,但至少为他们指明了一个努力的方向。历史要学好,大量积累历史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在高一年级打基础的阶段,记忆显得尤为重要。历史知识记忆法有重复记忆法、比较记忆法、歌诀记忆法、定点串线记忆法等。当然,“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作为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策略,不断地适时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以帮助学生持续性地进行历史有效学习。历史必修一教案篇【第四篇】1.在概括罗马法的作用时从两个方面突破:1对罗马本身的统治而言,起到了维系国家统治,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用四个字:“维系国家”;2对世界产生的影响来说,它是资产阶级法学的渊源和近现代法律的先驱,用“泽被后世”四个字概括比较准确。“维系国家”、“泽被后世”八个字就记住了罗马法对当时和对后世的.作用和影响。这样,达到了让同学们好记好背的目的。2.在课堂设计目标达成方面,我是这样考虑的:1知识与能力:以时间为线索,介绍最初的习惯法,再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以空间为线索:公民法和万民法;最终定型是《民法大全》;但在这里很容易让学生搞混这些概念;于是我要引导学生画龙点睛地指出这是对罗马法的不同分类而已,习惯法和成文法是从形式上分;公民法和万民法是从适用范围来分,这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从而训练学生的比较鉴别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设计故事案例,让学生亲自当法官判案,体会从习惯法到成文法、公民法到万民法的必要性,从而加强对这些法律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当法官判案,既提高了学生参与度,保持较长时间的兴奋度,又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对罗马法的价值没有切身体会,这时,史料的运用发挥了充分价值。历史课上史料运用是必不可少的,选择史料时要考虑史料的有效性和史料的多样性。
本文标题:历史必修一教案【推荐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04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