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十 古代诗歌鉴赏质检卷(B)
2023届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专题十古代诗歌鉴赏质检卷(B)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出塞作①王维居延城外猎天骄②,白草连天野火烧。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③。【注】①开元二十五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在青海战败吐蕃,王维奉使出塞宣慰。②天骄:原为匈奴自称,这里借指吐蕃。③霍嫖姚:本指西汉霍去病,这里指崔希逸。1.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居延关外长满白草的广阔原野上燃起了熊熊猎火,表现紧张局势,与高适“单于猎火照狼山”一句有异曲同工之妙。B.颔联以“空”字反讽,吐蕃的猎手们驱马驰骋、平原射猎,虽勇猛强悍、粗豪雄放,但在我军面前不堪一击。C.尾联中的“汉家”借指唐朝,意指朝廷将把镶玉柄的剑,以角装饰的弓和戴着珠勒口的骏马,赐给得胜的边帅崔希逸。D.诗歌运用衬托,用敌人勇悍和嚣张气焰反衬大唐守边将士们不畏强敌、勇于战斗、敢于战斗的精神,意味无穷。2.颈联“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辽”对仗精工,表意精微,请简要分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①欧阳修②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注]①维扬,即扬州。②庆历八年(1048年),欧阳修任扬州太守,在扬州城西北五里的大明寺西侧蜀冈中峰上,修建了一座平山堂,壮丽为淮南第一,上据蜀冈,下临江南数百里。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欧阳修为他的朋友刘原甫(名敞)饯行,在告别宴会上,作了这首《朝中措》。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山阑槛倚晴空”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山色有无中”借用王维诗句,写登平山堂远望江南,可欣赏到美妙的远近山色,自然贴切。B.杨柳本寄寓离愁别恨,“手种”“别来”二词,看似寻常,实则深化了感情的表达,凄婉感伤,深情萦怀。C.“挥毫万字,一饮千钟”两句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D.上片追忆昔日生活,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下片勉人劝己,从被送者写到送者,一气呵成,抒写人生感慨。2.本词一改作者深情婉曲的词风,开豪放之词的先路,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诗句分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晨出郡舍林下①张九龄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复见林上月,娟娟犹未沉。片云自孤远,丛筱②亦清深。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注】①唐代名相张九龄于开元二十四年被罢相,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崔颂时任荆州郡司马。②筱:小竹,细竹。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漫步于北林,眼前一片萧瑟之景,诗人敞开衣襟,只为排遣苦闷心情。B.诗人放眼望去,只见弯弯的月亮悬于树林上方,在清晨之时仍未隐去。C.第五句中的“片云”既指遥远的孤云,又是诗人自我心迹的含蓄表达。D.此诗体现了张九龄诗歌的风格:清淡自然,寄慨遥深,语言素练质朴。2.崔颂曾作《和张荆州九龄晨出郡舍林下》与张九龄唱和,其中“坐啸应无欲,宁辜济物情”一联,后人认为有劝勉之意,对此应怎样理解?请结合张九龄的诗简要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2题。建康层楼王冕[注]层楼危构出层霄,把酒登临客恨饶。草色不羞吴地短,雁声空落楚天遥。江山如画知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注]王冕,元末诗人,这首诗是他青年时期游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危”字突出了层楼之险,“客恨饶’’即“客恨多”,引起了下文。B.颔联中“羞”“空”暗含着情感,诗人远眺,看见北雁南飞,听见雁声嘹亮。C.颈联中诗人感慨“江山如画”,此时只有无私的清风明月才能慰藉自己的内心。D.尾联中“败红’’“残绿”“野萧萧”渲染了萧瑟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心情。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小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开篇借“昔”与“今”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B.第四句的“日夜浮”三字,寓情于景,隐含着诗人长期飘泊无归的感情。C.首联喜悦,颔联雄壮,颈联凄苦,尾联悲伤,全诗的情感跳跃性非常强。D.在老病而唯有孤舟的情况下,亲朋们谁也不肯来信,让诗人感到很孤独。2.昔人评《登岳阳楼》:“雄浑博大,不独洞庭,物境心境,两相谐也。”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作简要解析。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1.B;2.①“护羌校尉”对“破虏将军”,都是武官名,借来泛指唐军将士;②“乘障”对“渡辽”,登障堡是防御,渡辽河讲出击;③“朝”对“夜”,突出军情的紧迫,进军的神速,表现了唐军昂扬奋发的士气,雷厉风行的作风。解析:1.“空”字没有反讽,空碛指空旷的沙漠。2.答案:1.B2.①描景境界开阔,平山堂凌空矗立,壮丽雄伟,凭阑远眺之景,气势磅礴;②写人豪情万丈,“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运用夸张手法,刻画出一个才华横溢、气度豪迈的太守形象;③抒情豪放达观。“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写人生感慨,体现了词人积极生活、豪放达观的心态。解析:1.凄婉感伤过重,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2.【赏析】《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的词作。这首词是作者送别友人刘敞到扬州任职时所作。此词借酬赠友人之机,追忆起词人几年前在扬州所建的平山堂并抒发人生的感慨。全词通篇文字鲜明生动,情感豁达温愉,塑造了一个风流儒雅、豪放达观的“文章太守”形象。其格调疏宕豪迈,在欧词中极为少见,对后来苏轼的豪放词产生过一定的影响。这首词一发端即带来一股突兀的气势,笼罩全篇。“平山栏槛倚晴空”,顿然使人感到平山堂凌空矗立,其高无比。这一句写得气势磅礴,便为以下的抒情定下了疏宕豪迈的基调。接下去一句是写凭阑远眺的情景。据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登上平山堂,“负堂而望,江南诸山,拱列檐下”,则山之体貌,应该是清晰的,但词人却偏偏说是“山色有无中”。这是因为受到王维《江汉临泛》原来诗句的限制,但从扬州而望江南,青山隐隐,自亦可作“山色有无中”之咏。以下二句,描写更为具体。此刻当送刘原甫出守扬州之际,词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平山堂,想起堂前的杨柳。“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深情又豪放。其中“手种”二字,看似寻常,却是感情深化的基础。词人平山堂前种下杨柳,不到一年,便离开扬州,移任颍州。这几年中,杨柳之枝枝叶叶都牵动着词人的感情。杨柳本是无情物,但中国传统诗词里,却与人们的思绪紧密相连,何况这垂柳又是词人手种的。可贵的是,词人虽然通过垂柳写深婉之情,但婉而不柔,深而能畅。特别是“几度春风”四字,更能给人以欣欣向荣、格调轩昂的感觉。过片三句写所送之人刘原甫,与词题相应。此词云“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不仅表达了词人“心服其博”的感情,而且把刘敞的倚马之才,作了精确的概括。缀以“一饮千钟”一句,则添上一股豪气,栩栩如生地刻画了一个气度豪迈、才华横溢的“文章太守”的形象。词的结尾二句,先是劝人,又回过笔来写自己。饯别筵前,面对知己,一段人生感慨,不禁冲口而出。无可否认,这两句是抒发了人生易老、必须及时行乐的思想。但是由于豪迈之气通篇流贯,词写到这里,并不令人感到低沉,无形之中却有一股苍凉郁勃的情绪奔泻而出,搏动人的心弦,涤荡人的心灵。这是跟他在一开头时定下的基调分不开的。这首词从平山堂写到堂前垂柳,从被送者写到送者,层层转折,一气呵成,不落一般酬赠之作的窠臼,历来受到词评家的赞赏。3.答案:1.A;2.①张九龄在诗中流露出闲适无欲之意②崔颂因此写诗与他唱和,劝勉他要不忘初心,济世为民。解析:1.A.“漫步于北林,眼前一片萧瑟之景,诗人敞开衣襟,只为排遣苦闷心情”错。“晨兴步北林,萧散一开襟”中的“萧散”意为“潇洒闲散”,表现了作者恬静的胸襟和悠闲情绪,并不是描写诗人看到的萧瑟之景以及抒发的苦闷心情。2.张诗中“萧散一开襟”了作者潇洒、闲散的情绪;“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诗出流露诗人闲适无欲之意;“复见林上月”表现了诗人恬静的襟怀如林间的明月;“片云自孤远”表现了诗人孤高澄明的襟怀如天际的孤云,不受尘俗的沾染;“丛筱亦清深”表现了诗人清高幽远的情操如丛筱;“无事由来贵,方知物外心”中的“物外心”指世外之心,谓超脱于世事之外。两句表现了诗人“无为”的道家思想。针对张九龄被罢相后贬为荆州大都督府长史一事,崔颂写诗与之唱和,用“坐啸应无欲,宁辜济物情”劝勉他要不忘初心,济世为民。4.答案:1.A;2.①对六朝帝王偏安江左、沉缅享乐的嘲讽之情。②对江山如旧、人事已非和繁华不再的感慨之情。③对英雄豪杰建功立业、重整山河的期待之情。解析:1.A.“首联以危字突出了层楼之险”错误。“危”字突出的不是“层楼之险”,而是“层楼之高”。故选A。2.首联,作者写城楼之高与在城上饮酒,而以“客恨饶”三字引起下文;“客恨饶”,即为客恨多。足登耸楼,身处青霄,携酒环顾古都美景,不觉遗恨无限,感慨万千。“草色不羞吴地短”,即草不以吴地短为羞,暗含对六朝帝王偏安江左,沉缅声色的微晒。“江山如画思豪杰,风月无私慰寂寥”,山川川雄奇,美丽如画,而社会却如此黑暗,千古英雄已逝,当今英雄未见,不能不令人向往有豪杰出来重整山河,而现在只有无私的清风明月可以聊慰自己内心的寂寥。”六代繁华在何处?败红残绿野萧萧”以繁华流逝,红衰绿减,秋风萧瑟,令人心寒作结,更为作者怀古伤今之情添上了深深的愁痕。最后两句是说往日的繁华已荒芜在一片败花残绿之中,这残败的遗迹,便是六朝覆亡的见证。对江山如旧、人事已非和繁华不再的感慨之情。5.答案:1.D;2.①物境,指颔联所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②心境,指诗人在艰难之中,不以一己为念,想到的却是关山以北战乱不止,这是胸怀天下苍生。③物境之大,心境之广,完全相衬,表现了诗人非同寻常的眼光和胸怀气度。解析:1.错在“亲朋们谁也不肯来信”,不是不肯来信,而是诗人收不到来信。国家战乱,动荡难安,诗人正经受离乱之苦。
本文标题:2023年新高考语文高频考点专项练习(含答案):专题十 古代诗歌鉴赏质检卷(B)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19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