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诗歌阅读考点19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解析版✬题组训练A组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②。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注】①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唐军暂时击退叛军收复长安后。杜甫时任左拾遗,因屡次进言,被皇帝疏远冷落,频遭贬官。②麒麟:传说中的瑞兽,此指冢边石塑之麒麟。1.(2020西南名校联盟,3分)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从花瓣飘飞的景象落笔,描绘出“风飘万点”的暮春图景,“落花时节”所牵动的不仅是诗人的伤春之愁,还有国家大难未靖、自己忠而见弃的哀愁。B.“一片花飞减却春”表现出诗人非同寻常的敏锐感觉,美好事物的一点点缺憾便引起诗人惆怅。该句与成语“一叶知秋”异曲同工,堪称锤炼语言的典范。C.颔联两句不仅形象丰富,对仗工整,而且“且”“莫”等虚词的运用,更利于传达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展现了格律与灵活辩证统一的特色。D.颈联与刘禹锡的两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内容和手法相同,都是以小见大,于荒凉破败之景中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鉴赏诗歌的艺术手法。可结合诗句内容和诗人的经历分析。A项考查对诗歌首联的理解,“一片花飞”从景象落笔,写出了暮春季节花落的特点,“正愁人”三字,表明诗人见景生情,结合注释中诗人的经历,这里的“愁”不仅有伤春之愁,还有国难之愁、忠而见弃的哀愁,选项分析正确。B项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一片花瓣飘落是极细微的,诗人却从中感受到春光的流逝,可见诗人感觉的敏锐,“引起惆怅”是符合诗人此时心境的。这种见一片花落便知春去与“一叶知秋”有相同的妙处,选项分析正确。C项考查鉴赏诗歌的修辞手法及炼字,花“欲尽”只能“且看”,心中滋味可想而知;心已“伤多”,禁不住继续“酒入唇”,可见愁绪之浓。“且”“莫”等虚词传达出丰富的意蕴和幽微的情绪,选项分析正确。D项考查比较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刘禹锡的诗虽然寄寓了诗人慨叹盛衰兴亡的伤感,但没有杜诗中的荒凉破败感,选项分析有误。故答案为D项。2.(2020西南名校联盟,6分)尾联中的“物理”指事物变化的规律。诗人“细推”了哪些“物理”?体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物理:①春有始末,花有荣枯;②家国有盛衰,人事有兴亡。(2分)思想感情:诗歌表面上写世间万物无常、得失难料,不要留恋官位荣华,要抛开世俗束缚、及时行乐,实际上写的是这种旷达之语背后的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哀。(4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解答该题可结合诗歌内容和注释分析。“一片花飞减却春”描绘了花谢春尽之景,蕴含着春有始末、花有荣枯的自然“物理”现象。联系注释所给的社会背景和诗人的境遇,可知诗句中的“物理”,不仅指眼前看到的自然界的枯荣变化,还指国家的盛衰和人世的变化。诗人由景及人,借自然界的变化抒发人生慨叹。尾联“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诗人细推“物理”,蓦然觉得人生应“行乐”、弃“浮荣”,这种抛却荣华束缚、及时行乐的想法,看似洒脱、旷达,却与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人生情怀相矛盾,实际是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无奈之语。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3~4题。咏兰叶[明]张羽泣露光偏乱,含风影自斜。俗人那解此,看叶胜看花。咏泉州刺桐①[宋]丁谓闻得乡人说刺桐,叶先花发始年丰。我今到此忧民切,只爱青青不爱红。【注】①《泉州府志》云:“刺桐先萌芽,花后发,则其年丰,否则反之,故谓之瑞桐。”3.(2023新编,6分)《咏兰叶》与《咏泉州刺桐》都是咏物诗,请简要分析两首诗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答案:《咏兰叶》采用了借物抒情的方式,通过描写兰叶清新雅洁、俊逸不俗、灵动自然的特点,间接表达了自己对兰叶的喜爱、赞美之情和自己不从流俗的高雅情怀;(3分)而《咏泉州刺桐》则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如“忧民切”一词,直接抒发诗人关心百姓疾苦、对百姓生活深切忧虑的真挚感情。(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抒情方式,把握作者情感。《咏兰叶》中,诗人通过对兰叶在阳光和风中姿态的描写,间接抒发自己对兰叶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而《咏泉州刺桐》中,诗人则直接说出自己“只爱青青不爱红”是因为“忧民切”,表达了对百姓生活的关心。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借物抒情等,其特征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正面不着一字,全然寓于眼前的景或物之中,借景或物抒发感情。注意既要答出所表达情感的不同,也要答出抒情方式的不同。4.(2023新编,6分)两位诗人都在诗中表达“爱叶不爱花”的观点,请分别概括其“爱叶不爱花”的原因。答案:《咏兰叶》中,诗人“看叶胜看花”的原因是自己具有高雅纯洁的情怀,内心崇尚不从流俗的高雅品格,表达的是一位高雅之士的人生境界和人生追求。(3分)《咏泉州刺桐》中,诗人“只爱青青不爱红”的原因是他内心有着对百姓生存、生活的深切同情和忧虑。青青绿叶象征丰年,因此才说“只爱青青不爱红”。(3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情感态度。答题时应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分析诗人的感情、态度,表明自己的看法等。《咏兰叶》一诗中“兰”这一意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高洁、清幽、淡雅的象征,“俗人那解此”一句便道出诗人高雅不俗的情怀。《咏泉州刺桐》中“我今到此忧民切”一句则直接地表达出“爱叶不爱花”的原因。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读史王安石自古功名亦苦辛,行藏终欲付何人。当时黮闇①犹承误,末俗纷纭更乱真。糟粕②所传非粹美,丹青难写是精神。区区岂尽高贤意,独守千秋纸上尘。【注】①黮闇:蒙昧,糊涂。②糟粕:这里用来指代典籍,也作“糟魄”。《庄子·天道》:“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魄已夫。”5.(2020全国Ⅱ,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从大处着眼,并非是针对某个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而作。B.历代高人贤士一世奔忙,建立功业,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C.历史人物在其所处的时代已经难免被误解,在世俗的传言中更会失真。D.颈联的上下两句反复陈说,表明诗人的观点,堪称这首诗的警策之语。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A项,全诗并没有提到具体的人和事,而是就普遍现象表达自己的历史观,A项正确。B项,“但无法避免身后湮没无闻的可能”错误,根据诗意,“行藏终欲付何人”意思是在死后,他们的事迹最终又会托付给什么人呢,是说人们在建功立业时做出的努力和牺牲都是自主的,但在死后这一切又得不自主地任人摆布、任人剪裁,对此无能为力、无可奈何。B项错误。C项是对颔联的理解,历史从来都是难以评说的,“黮闇犹承误”,即使是历史人物在世时也难免被误解,世俗传言众说纷纭,后世说法就更加失真了。C项正确。D项,颈联上句说古人流传下来的有时只是糟粕而非精华,真正美好的东西是很难流传下来的;下句则说最出色的画师也无法描绘人的精神,揭示了外表易写而内心和精神不易写的道理,是警策之语。D项正确。故答案为B项。6.(2020全国Ⅱ,6分)这首诗阐述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我们有何启示?答案:道理: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难免存在差异。(3分)启示:在读书时必须保持批判精神,善于分辨,切忌盲从。(3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谈启示离不开诗歌所阐发的道理。颔联从史实失真的角度叙写了高贤的境遇。在当时,高贤们已经受到误解;而后来书中所载更会失真,甚至以假乱真,以讹传讹,从而使高贤们的事迹真相被掩盖。这说明史书是由人编写的,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以历史记载与历史事实之间难免存在差异。这首诗所昭示的对书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具有哲理意义。书是他人经验、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但并不都是客观真相的正确反映,有高下之分、有真伪之别,因此,在读书时必须善于甄别,批判地继承。“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在读书时必须以辩证、理性的目光去择取、吸收,进而充实自己,发展自己。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7~8题。西江月①向子五柳坊中烟绿,百花洲上云红。萧萧白发两衰翁,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②不动。【注】①绍兴九年(1139),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时仲舅李公休亦辞舂陵郡守致仕,喜赋是词。②如如:佛教指真如常住,圆融而不凝滞的境界。《金刚经》中有“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句。7.(2023新编,3分)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开篇以由低到高的视角描写了柳绿如烟、苍穹红云的山村之景。B.“萧萧白发”中的“萧萧”与“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意思不同。C.“不与时人同梦”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心志。D.这首词以时间推移写景,首句写暮霭之景,至“徜徉江月林风”句已为晚间之景。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A项,“柳绿如烟”是地上之景,“苍穹红云”是天上之景,视角由低到高,A项正确。B项,“萧萧白发”中的“萧萧”意为冷落凄清的样子,此处用于形容头发花白。“萧萧班马鸣”中的“萧萧”是马嘶鸣的声音。两句中的“萧萧”意思不一样,B项正确。C项,结合注释①可知,作者与当时的权臣秦桧意见不合,所以“时人”应指像秦桧一样专权误国之辈。“不与时人同梦”表达了作者不愿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心志,C项正确。D项,上片首句写柳烟云红,可以是晨烟朝霞,也可以是暮霭之景,而下片首句描写江月林风,应是晚间之景。写作顺序上,景物随时间推移而变化。D项不恰当。故答案为D项。8.(2023新编,6分)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词句内容简要分析。答案:①对山村之景的喜爱之情。词句中的“烟绿”“云红”勾勒出色彩明丽的山村之景,流露出作者的闲适心境和对眼前景色的喜爱。②对年华已逝、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萧萧白发”描写的是作者头发稀疏的样子,表明作者与仲舅李公休已是“衰翁”,自伤年老、岁月蹉跎的伤时之情不言自明。③对专权误国的权贵们的愤慨和对国家的忠贞。“不与时人同梦”“抛掷麟符虎节,徜徉江月林风”,作者不接受金诏,蔑视高官厚禄,既表明作者不与权贵同流合污的心志,也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贞。④看透宦海沉浮,淡泊浮华名利。“世间万事转头空,个里如如不动”,在作者眼中,宦海浮沉不过是过眼云烟,既然看不惯,不如远离官场,这样的选择正是作者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表现。(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结合诗歌内容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先看注释。由注释“作者因不肯拜金诏而忤秦桧被罢官,从此归隐清江五柳坊”可以看出,作者对以秦桧为代表的专权误国之辈的蔑视,不受金诏的行为正是作者对国家忠贞的表现。再分析词句,抓住词中的典型意象来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上片,首句写景,“绿”“红”等色彩词均为亮色,“烟绿”“云红”之景十分美好,由此可推断出作者对眼前的山村之景是喜爱的。第二句,“萧萧白发”是头发稀疏的样子,尽显作者与李公休年老之貌,表现出作者对时光流逝、年华老去的感慨;“不与时人同梦”,表明作者不愿与专权误国之辈同流合污的立场。下片,作者抛弃高官厚禄,徜徉林间,是对时局的不满,也是对高官厚禄的蔑视,由此可见作者对国家的忠贞;“世间万事转头空”,既然不能实现报国理想,不如徜徉山林之间,作者对名利的淡泊由此可见。B组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第1题。春夕酒醒皮日休①四弦才罢醉蛮奴,酃醁⑦馀香在翠炉。夜半醒来红蜡短,一枝寒泪作珊瑚。和袭美春夕酒醒陆龟蒙几年无事傍江湖,醉倒黄公旧酒址。觉后不知明月上,满身花影倩人扶。【注释】①皮日休:字袭美,与陆龟蒙均为晚唐诗人,二人齐名,人称“皮陆”。②酃醁:美酒名。湘东部县有鄱水,因以水为酒名,据说唐初宰相魏徵善治酒,名曰“鄱酝”。1.请结合全诗谈谈两首诗在表达感情方面有何异同。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2题。南歌子苏轼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晴。不知钟鼓报天明。梦里栩然蝴蝶、一身轻。老去才都尽,归来计未成。求田问舍笑豪英。白爱湖边沙路、免泥行。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词人的情感变化过程。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本文标题:考点19 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思想感情(题组训练)(解析版)-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高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040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