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编4篇】
参考资料,少熬夜!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编4篇】【导读指引】三一刀客最漂亮的网友为您整理分享的“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编4篇】”文档资料,供您学习参考,希望此文档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分享给朋友们吧!《观察水》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认识水的作用,了解常见物体的含水量。2、提出问题,列举事例,实验探究。3、了解水资源状况,珍惜水资源。教学准备:配套光盘、西红柿、其他蔬菜和水果等。教学活动建议:从小到大,孩子们天天跟水打交道,生活的经验使他们能够说出许多水的作用,如水能喝、能洗脸洗手、能浇花、能养鱼……这些的粗浅认识,正是我们带领学生走进水单元的基础。本课从学生熟悉的家庭生活入手,逐步扩展到动物、植物的生命活动,全面提升学生对水的认识、感受到生命离不开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补充一些数据加以说明水是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带领学生做一个装置观察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想多种方法,了解植物的含水量,注意,只要是合理的,都要鼓励学生尝试。教学过程:导课:同学们,在上一个单元的教学中,我们认识了我们眼中的`生命世界,生命世界多种多样,丰富多彩,但所有的生命都必须有一样东西做保障,那就是——水,水是生命之源。这个单元我们就来研究一下生命之源——水。(板书课题)一、写一首赞美水的小诗因为有你,小草变得嫩绿;因为有你,鱼儿游得欢畅;……因为有你,地球才这样美丽。学生写完后,让写得优美的同学上台朗读,激发学生热情。二、了解水的作用通过刚才同学们所描写的优美的小诗,我想同学们了解了水在许多方面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每人说10个动物、植物和人离不开水的事例。人要喝水,不喝水就会渴死;洗脸、洗手、洗澡,讲究卫生少不了水;浇花、种庄稼都需要水;……(根据学生列举的事例,小结归纳出水的作用——有生命的世界都离不开水)三、探究常见物体的含水量1、动动手。想多种办法,把西红柿里面的水挤出来,看看它含有多少水。可以怎样做?2、也可以选择其他含水分较多的蔬菜或水果来做实验。参考资料,少熬夜!3、小组讨论:怎样比较胡萝卜和土豆哪个含水多?四、活动1、给下面的扇形图涂颜色(用淡蓝色表示水所占的面积)A人体65%是水;B鸡蛋76%是水;C鱼85%是水;D蔬菜90%是水。2、试验小草每天“喝”多少水?实验方法:将小草植入一个玻璃瓶子中,在瓶内倒入100毫升的水,再在水上滴一层水以防止水分蒸发,然后进行观察,并做好观察记录。把观察结果写在记录纸上。五、小结生命离不开水,水就像母亲的乳汁一样,哺育着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方法认识材料。(2)能名对常见材料进行简单分类。知识与技能:(1)认识一些常见的材料。(2)知道材料有天然的,也有人造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意识到人们为了满足各种需求,在不断研究、发明、生产新材料。教学准备:学生自备一些玩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自主学习:1.检查学生带来的玩具。让学生说说自己带来的是什么玩具?2.学生研究自己带来的玩具是什么材料做成的。(1)教师说说研究的要求。把各自带来的玩具合在一起,研究它们是什么材料做成的?4人小组共同研究,将研究的结果记在P85的表格中。(2)用同样的方法研究教室里的物品以及你平时见过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做的?学生可以下位到教室里的各个角落去研究。3.小组汇报。钢铁、不锈钢、塑料、木块、布、玻璃、纸……参考资料,少熬夜!4.指导学生将自己发现的这些材料分类,分类的标准学生自定。(三)课后作业。课后研究家里的物品都是些什么东西做成的?三年级科学教案【第三篇】本课的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能够辨别周围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在此基础上会给物体分类;●会运用多种感官和简单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描述出来。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多种感官认识物体的常见特征;●会借助简单工具进行观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共享科学探究的乐趣。教学过程设计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面粉和一块麦饼1、讲解:这些物体中有的是固体,有的是液体,请小朋友把他们分成两类。2、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分?理由是什么?3、提示:老师一共出示了几种物体?4、学生仔细观察以后回答。评析这里主要是想让学生发现装液体的碗和杯子也是固体。这样安排可以直接进行和面的活动,使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有机结合在一起,把知识的获取、技能的培养、情感的体验渗透在活动中。5、提问:谁知道麦饼是怎么做出来的?谁来告诉大家?也可以相互补充。6、师生共同讨论以后动手和面,每组一份材料,小组合作完成做一个麦饼。7、提示:在和面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既像固体又像液体?和面时容器里的水不要太多,面粉要一点一点地放,面粉放入水中后,要用筷子不停地搅拌8、告诉学生麦饼做好后,要进行烘烤才会熟,才会像我们一开始看见的饼一样,属于固体。二、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性质1、这个饼是什么样的?你能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呢?小组讨论,然后交流。2、可以看一看,可以闻一闻,可以尝一尝,还可以掰开看看里面是什么样的┅┅3、教师评价:你们真会动脑筋,确实要全面观察一样物参考资料,少熬夜!体,要运用多种方法观察,教案《《认识固体》教学设计》。但是,不可以随便乱尝,要安全卫生的才能用舌头去尝。要观察硬的物体里面是怎样的,也可以借助一些工具。4、固体在我们周围到处可见,请你们仔细找一找。5、每一小组也都带来了一些固体,请你们想办法找出它们的特点,并且填写活动记录表格,把你们观察到的特征用你最喜欢的方式记录,一会儿大家交流,看谁用的方法多,观察的仔细、全面。6、学生活动开始。7、巡视指导,给需要帮助的小组提供建议。特别要鼓励学生善于用多种方法进行观察。评析要全面认识一样物体,必须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指导他们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时可以借助工具,如放大镜、小榔头等。要提醒学生安全使用,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三、引导学生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1、下面我们来做个游戏。这里有一杯绿豆、一杯黄豆、一杯面粉。提问:假如把它们混合在一起,你们会发现什么?仔细观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学生汇报:可能颜色看起来会变掉;可能会一个杯子里装不下了,可能会重一些了,还可能面粉看不见了。2、提问:怎么样来证明呢?3、学生回答:需要动手做一做,才能知道。4、小组讨论,你需要老师提供什么材料?5、按小组讨论方案进行,教师巡回指导。6、你们发现了什么?7、学生交流发现:固体混合前后轻重不会改变,体积发生了变化。8、进一步提问:为什么会变化的?9、引导学生更深入地探究。评析这个过程学生十分乐意参与,教师只要组织好活动秩序,学生安全可以发现其中的秘密,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10、我们又如何把它们一一分开呢?小组讨论。11、还是你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有问题可以寻求老师的帮助,或请教别的小组的同学。12、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我们刚刚学会的方法,谁能举一些例子?做爆米花把黄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为了节省地方,我们经常把很多固体堆放在一起。农村里面扬稻谷,要把两种谷子分开。工地上,沙子利用筛子要分出大小。13、下面我们看看这些画面,说说他们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这里可以用课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实际应用的例子)参考资料,少熬夜!评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的内容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而且知道我们学习的知识技能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方便。教学片段与评析师:刚才我们已经讨论了,水是液体,麦饼是固体。谁知道麦饼是怎样做出来的?生:用面粉做出来的。师:光有面粉就行了吗?还需要什么材料?生:还要有水,盆子、筷子等。师:有了这些,怎么样做呢?生:把面粉放在盆子里,慢慢到水,用筷子搅拌。师:对。注意,一开始,水要少放一点,不够可以慢慢地加进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麦饼了。师:每一个同学要把手洗干净才能做麦饼。一会儿,搅拌好了,每组请一个同学用手把搅拌的面粉团揉搓。其他同学注意观察面粉和水的变化,等一下我们一起交流,看谁观察得最仔细。做的时候如果有困难,可以请老师帮忙。生:领取材料开始做麦饼。师:到各组巡视指导。并适时提醒同学们观察。生:(举手)我们把水倒进面粉时,面粉怎么打结了?师:你们多搅拌一会儿试试看有没有变化。生:兴趣盎然做麦饼。师:现在我们把手洗干净,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水放进面粉里就不见了。师:消失了吗?生:没有,水和面粉混在一起分不开了。师:怎么可以知道水在面粉里呢?生:面粉开始是干的,后来是潮的了。师:搅拌的时候有谁还发现了什么?生:我们一组发现面粉里放了水以后,有点像糨糊了。师:你们小组观察得很仔细。那么,这时的面粉团是固体还是液体呢?生:液体。生:是固体。师:能说说你们各自的理由吗?请小组讨论以后告诉大家好吗?生:它会流淌,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液体。生:它可以做成饼,有形状的。所以我们小组认为是固体。师:你们说得都有道理,老师都不反对。确实在和面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介于固体和液体之间的一种状态的物体,我们刷牙用的牙膏也是这种物体。《寻找有生命的物体》教案【第四篇】1、能够从探究纸鹦鹉“站立”的秘密活动中提出问题并想办法解决问题。参考资料,少熬夜!学会从身边的事物中提出问题。2、找出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与科学家发明创造的相似之处,认识科学是什么。3、树立我们也能做科学的信心,立志从小做一位小科学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曲别针、卡纸等。学生准备:剪刀、彩笔、夹子等;课前收集自己最喜欢的科学家的资料。教学活动建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大致过程,加深对科学的理解。课一开始就用站在指尖上的纸鹦鹉来激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带着问题探究其中的奥秘,接下来可以通过不同的形状的纸片来尝试,寻找如何让它们平衡。由于学生是刚接触科学探究活动,所以活动中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保持活动场地整洁,实验井然有序。教学过程:(一)、会站立的纸鹦鹉导入:1、教师出示会站立的纸鹦鹉。2、谈话:今天科学课老师带来了一只纸鹦鹉,它能够站立在老师的手上。好玩吗?你们想不想也来做一个呢?(二)、探究活动:活动一、制作纸鹦鹉,探究其中的奥秘。1、教师介绍做纸鹦鹉的材料。2、学生动手做,教师巡视指导。3、尝试:让纸鹦鹉站在自己的手指或是纸环上。(或成功或失败)4、引导学生思考:鹦鹉为什么能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怎样才能让鹦鹉站在纸环上不掉下来?)5、分组试验,商量可行办法。(提示:把想到的办法简单记录在活动记录纸上。)6、分组汇报、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简便性。7、教师做整个活动的总结。活动二:想办法让更多的东西“站在”手指尖上。1、提问:除了让纸鹦鹉站在你的手指上,你还能让其他东西(比如:铅笔、尺子等)也站在你的手指尖上吗?2、学生分组活动。3、谈话:别上回形针试试,换作夹子试试。4、交流发现,寻找相似之处。(1)、提问:刚才大家在研究其他物体是否能站立时有什么发现呢?(2)、学生交流、汇报。(3)、谈话:同学们想想看今天我们科学课上是如何去研究的?课后继续研究怎样让更多的物体站起来。(三)、总结拓展。1、讲述:科学研究是个复杂的过程,有些结论不是那么参考资料,少熬夜!容易就能得出的,有些甚至到现在都内有得到准确的答案。比如:……2、谈话:运用大家发现的原理,可以让许多物体“站”起来,你能利用这个原理制作一个玩具吗?3、你们准备怎么做?做之前需要准备些什么?4、学生分组讨论、思考,巩固课中的学习发现。(四)、布置任务:1、下节课把制作好的玩具带到班上来,交流大家制作的方法。
本文标题:三年级科学课教案【精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19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