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三总复习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丹东市2023届高三总复习阶段测试历史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成书于公元前5世纪中期到4世纪中期的《仪礼·聘礼》篇记录有中国古代聘礼的诸多礼仪环节。2010年山西翼城大河口墓地出土的霸伯盂记录了周王使者至霸国行聘的经过,这是目前金文所见最为详细的西周聘礼史料。据此可知A.金文所记内容更为可信B.《仪礼·聘礼》之所记信而有征C.中国古代礼制非常完备D.《仪礼·聘礼》记载了霸国行聘2.《岳麓秦简(肆)》载:“有令女子、小童行制书者,赀二甲。”“毋敢令年未盈十四岁者行县官恒书,不从令者,赀一甲。”这些规定旨在A.保证文书快速安全传送B.建立全国文书传送系统C.尽可能地节约人力物力D.通过严酷刑罚加强皇权3.以下是《唐会要》中关于尚书仆射的记载。这些记载反映出尚书仆射的设置A.使中枢权力机构基本完备B.受到选官制度的直接影响C.体现了制度的传承与创新D.表明其职能不断得到强化◎秦:始置,为少府属官,盖掌少府文书法令。◎东汉:尚书台之副。◎唐太宗:尚书省长官,位同丞相。◎唐中宗:不再是宰相,仅是虚职,属荣誉性赏功之官。◎安史之乱后:仆射必加同平章事,始为宰相。4.蹴鞠在宋代是皇帝和贵族都喜爱的活动。在《武林旧事》中记载,宋代除了官家有蹴鞠专业艺人之外,民间的瓦子中也有蹴鞠艺人表演,而当时开展最为广泛的则是寒食节“寒食梁州十万家,蹴鞠秋千尚豪华”的民俗活动。这表明宋代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B.宫廷体育已向民间扩展C.蹴鞠在民间得到了普及D.蹴鞠运动受到普遍欢迎5.唐代开始,佛教把关羽当做崇拜的神祗,至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则把关羽塑造成一位因县令贪赃枉法而为民除害的忠臣义士形象,而不是神圣高尚。这一人物形象塑造的变化A.顺应了市民对世俗文化的需求B.凸显了文学作品强大教育功能C.体现了元代佛教文化未受重视D.确立了程朱理学的主流价值观6.明代之前,手工工匠都必须向政府当班服役:到了明代成化年间,工匠不愿当班者可听其出银代役;明中晚期则一律以银代役,缴纳的银子称之为“班匠银”。这表明明中晚期A.民营手工业已占据主导地位B.一条鞭法已得到顺利推行C.政府鼓励民营手工业的发展D.工匠的人身隶属关系削弱7.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设立“五口通商大臣”,先后由两广总督和两江总督兼领,负责外交事务。对外交涉由通商大臣或各口所在地的地方督抚办理,然后由军机处、皇帝批准,外国使节不得进入北京。清政府这一做法A.瓦解了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B.表明其固有体制有所松动C.说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D.满足了侵略者的侵略要求8.19世纪7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边疆危机日益恶化,触发了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争论的结果迫使清政府及时调整国防战略,从重陆轻海到海陆两防并重。为此,清政府决定A.实行改土归流,强化边疆管理B.引进先进技术,推行清末新政C.加强边疆治理,新疆台湾设省D.编练湖北新军,提高国防实力9.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马路上,是各种交通工具最为混杂的年代,“每天要通过大量各式各样的车辆--汽车、卡车、电车、马车、自行车、人力车、独轮车、手推车……以及成千上万的行人”,新与旧,快与慢,并驾齐驱,蔚为大观。这反映出A.城市化进程催生城市公共交通B.工业革命扩大人口流动规模C.市民阶层诉求改变交通业面貌D.近代物质文明影响社会生活10.1945年9月,中共制定了“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部署,提出“只要我能控制东北及热、察两省,并有全国各解放区及全国人民配合斗争,即保障中国人民的胜利。”制定这一战略部署主要是因为A.苏联出兵东北,击败日本关东军B.东北工业基础较好,战略地位重要C.东北幅员辽阔,自然资源很丰富D.辽沈战役取得胜利,东北全境解放11.图1反映了建国初期中国对外贸易情况。图1据此可知,当时中国对外贸易A.适应了全方位多层次外交布局B.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C.体现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D.突破了西方国家的政治孤立12.新中国成立初期,解放军总兵力是550万,经过精简,到1958年底军队规模为240万人左右。到70年代中期,军队员额大幅上升,最多时达600多万。导致70年代军队员额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苏联政府和军队的支援B.国际形势和周边局势恶化C.大规模三线建设的需要D.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需要13.1949-1978年,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体制。而2006年,国家取消了农业税。“十一五”期间(2006-2010年),中央财政“三农”投入累计近3万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3%。这一变化有利于A.完善城市产业结构B.初步改善工业落后局面C.深化经济体制改革D.提出市场经济体制目标14.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与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签署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实现货贸易零关税:扩大服务贸易市场准入:实行贸易投资便利化。此后又签署多个补充协议。这一系列协议的签署和实施反映了中央政府A.贯彻“一国两制”方针B.对港澳恢复行使主权C.坚持“和平共处”原则D.敦促港澳间交流合作15.《东方红》是一首陕北民歌,该曲曾在开国大典上作为背景音乐,也曾伴随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入太空。并多次被改编为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影视等作品,受到各地群众喜爱。2009年,《东方红》入选中宣部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该作品A.体现了艺术性与革命性、人民性的结合B.彰显了时代性与历史性、世界性的统一C.诠释了“双百方针”的深刻内涵与意义D.说明中西方文化在交流中得到不断发展16.2022年4月,第131届广交会在线上举办,丹东市组织30家企业“登云”参展,相继与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国家进行了“屏对屏”商洽。这客观上说明A.电商日益受到国民青睐B.政府职能发生根本改变C.互联网取代了传统商务D.现代科技促进信息交流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均为必做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首先,在时间上江南的瘟疫频数在有清一代呈不断增多之态势,在空间上,在人口密集、地处交通要冲的地区,瘟疫较多,而地势偏远、人口稀少的小县则相对较少发生瘟疫。其次,清代江南的急性传染病尽管数量繁多,但霍乱、伤寒和痢疾等传染病的重要性明显超过其他地区。特别在4月至7月这四个月,发生疫病要占到瘟疫总数的78%以上,加之对外交往的增多,生态环境的变化,伴随新的疫病尤其多发。但是随着清代医药和社会救疗事业的进步,江南瘟疫的频数虽然不断增加,但由此造成的社会破坏力呈下降之势。材料二有清一代对瘟疫的认识出现了重大的变化,比如人们开始认为疫气是不正之气混入病气、尸气以及其他秽浊之气而形成的,这无疑促进了传统医学的发展,同时也使对瘟疫病原的认识更加接近现代认识。其次,由于水质状况的恶化,改善水源公共卫生的意识也随之加强,诸多疫病开始加入卫生方面的考虑。在人工免疫方面,国人不仅发明并推广了人痘施种术,甚至比欧洲还顺利的推广和普及。在医疗救助方面,由传统社会救济慈善机构逐步向普遍地以诊治疫病为主要目的的方向发展,这为近代医院的推广和发展准备了必要的基础。--上述材料均摘编自余新忠《清代江南的瘟疫与社会》(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影响清代江南瘟疫爆发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江南瘟疫爆发产生的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在美国加利福尼亚银行和上海欧美商会的赞助下,德国人李希霍芬(1833-1905)于1868-1872年间对中国做了7次考察,他考察了当时中国18个省中的11个。应商会要求,李希霍芬重点关注矿藏、交通等。考察过程中,他向普鲁士和北德意志联盟提出一系列外交建议和报告。他对山西尤为关注,对山西进行的地质勘探和调查是千百年来对山西首次进行的详细地质调查,为人们了解山西的地质条件和矿产储量开辟了大门。他的“山西的煤炭储量有18900亿吨,足供世界人民使用上千年”的推测,使国人第一次对山西的煤炭储量有了清晰的认识,同时也使山西这一煤铁之乡为世人所知。李氏之后,欧美人士之来华调查者踵相接。李希霍芬主张以开采煤田的形式,使外国资本更容易进入中国。――摘编自张泽念《李希霍芬调查与晚清山西矿业》材料二李希霍芬考察中国回国后,出版了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及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该书主要谈及中亚及中国山脉的构造及其对居民迁徙的影响,其在中国东北、华北及西北各省的地质地理考察成果和中国古生物化石等,初步建立了中国南、北方大致的地层系统。在第一卷中,他首次提出“丝绸之路”一名。该书早年传入我国,成为我国地质科学事业发轫期之重要参考书。1933年,李希霍芬诞辰百周年纪念,中国近代地质事业创始人、奠基人之一的翁文灏先生发文指出,“中国地质学之巩固基础,实由德人李希霍芬氏奠之。”――摘编自潘云唐《李希霍芬在中国地质科学上的卓越贡献》(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背景。(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希霍芬中国考察的影响。(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党中央从来认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食及其他工业原料,同时也就是提高农民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销售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这种劳动互助是建立在个体经济基础上(农民私有财产的基础上)的集体劳动,其发展前途就是农业集体化或社会主义化。――摘自《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1951年12月)材料二本法所称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指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2006年10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初中共中央提倡农业集体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合作社”与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同。(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表1时间概况1844年宁波女塾开办,这是传教士在中国开办的第一所女子学校。19世纪60年代初至1876年教会学校数量增多,女生在学生中的比例增多。教会学校开放女子教育,促进了女子入学,实现男女教育平等。早期改良派在近代西方男女平权观念的影响下,最早开始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倡导女子教育。维新派康有为主张男女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女子应该上学。梁启超重视女子教育,系统论述了女性受教育的必要性。1898年梁启超、经元善创办经正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国人自己创办的正规女子学校,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1902年,蔡元培开办上海爱国女学。此时的女性学堂多为私人兴办,未获统治者的直接肯定。1907年清政府颁布《女子小学堂章程》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中国女性教育正式被纳入中国教育制度的范畴。1912-1913壬子癸丑学制规定初等教育段不分设男校女校,中等教育段专门设立女子中学校,女子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法定教育权,突破了封建礼教对女性的限制。1920年,北大校长蔡元培贯彻“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开创了我国公立大学招收女生的先例,不分性别进行教育。1929年,中华民国政府颁布《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实施其方针》,这是中国政府在历史上第一次对男女受教育机会平等进行法律上的明确规定,是中国女性教育的第一份法律成文。――-摘编自徐颖《一文纵览中外女子教育的发展》表1反映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不断发展,指出其
本文标题:辽宁省丹东市2022-2023学年高三总复习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测试历史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2069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