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通用4篇】
好文供参考!1/21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通用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通用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初中八年级人教版上册语文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文中古诗句的含义。过程与方法:朗读和勾画圈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体味语言。教学难点: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好文供参考!2/21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5分钟学生拿着自己找的图片或小屏风,向同学作介绍,语言可能不生动,教师可以就此导入,看做者是怎样介绍的。也可以用古诗词中有描写屏风的诗句导人。二、检查预习“读一读,写一写”,教师正音。15分钟教师配古筝乐曲朗读课文。学生听读并思考:a.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b.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听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明确:a.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b.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好文供参考!3/21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三、研读与赏析20分钟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a.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b.“…必置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风。而空间上还是流通的,如今称为‘流动空间’’’。这一句中的“置”是布置之意,是用心安放,若换上“放”字,则无此表达效果;“点缀”是加以衬托和装饰,使原有的事物更加美好,准确地说明了屏风在居室中的作用。(学生还可以再举出一些。)四、课堂小结: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好文供参考!4/21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五、布置作业;A组(学优生):完成练习册基础部分。B组(中等生):完成书后习题。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教学反思:第二课时一、课前复习:10分钟1.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2.作者对“屏”的感情: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3.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好文供参考!5/21二、授课过程:20分钟1.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比如: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2.想像一下,屏风将会有怎样的用途?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言之成理即可。3.研读赏析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三、课内外比较阅读练习。10分钟将《说“屏”》与《文房四宝》比较阅读。四、课堂小结:五、布置作业:A组(学优生):把课堂上所说的“想像屏风的用途’’整理好,写在作业本上,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B组(中等生):完成练习册。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教学反思:板书设计好文供参考!6/21说“屏”陈从周作用分类→设置八年级教案语文上册人教版【第二篇】教学目标:1.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3.加强合作学习,养成自主、探究、交流的良好习惯。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难点:1.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2.对名句的深入理解。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四首诗,结合对诗人身世、写作背景的了解,好文供参考!7/21准确理解诗中深沉的爱国情感。2.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课前积累。1.导入语。2.学生活动:举手发言,列举中国爱国名人名言或他们的爱国事迹1例。3.切入本课,明确目标:学会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学会对名句进行赏析。[幻灯片出示本堂课学习目标]二、配乐朗诵,总体感受并进一步理解四首古诗所表达的爱国情怀。1.范读:1)多媒体画面、诗文、配乐朗诵。2)学生活动:静静地欣赏,并正音正字,正确把握诗句的朗读节奏,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组讨论交流:1)四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知道的?[投影]2)学生活动:4人一组,各抒己见,并努力使对方接受。好文供参考!8/21如对方不接受,则应竭力反驳。注意:陈述理由或反驳意见要有依据。提示:可查阅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探究诗中意境,体味真情实感。[明确:《春望》抒发诗人触景伤怀、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泊秦淮》抒发诗人心中对世风和时局的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表达自己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过零丁洋》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了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3.组织班级交流。1)学生活动: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级发言。2)教师适时点评,加以引导。[在交流中穿插幻灯投影,介绍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写作背景、诗人身世,正确理解诗歌内涵。]4.变换角色,模仿诗人,学会有感情地朗读。1)如果你是诗人,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你会带着怎样的情感分别吟诵这四首诗呢?2)学生活动:①走进那个时代,把自己当作诗人,用诗的语言抒发心声。②小组为单位进行练习。③小组之间开展朗诵比赛,比哪一组朗读得最有感情,最为流畅。[播放背景音乐]3)同学互评,教师点拨,适当进行比较鉴赏。[明确:《春好文供参考!9/21望》(忧伤)、《泊秦淮》(忧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悲怆豪壮)、《过零丁洋》(慷慨悲壮、正气凛然)]三、重放配乐朗诵,学生比照自己,有感情地跟读。1)跟读。2)教师小结:诗歌是激情的产物,不是带着强烈感情的人是朗读不好诗歌的。要有感情地朗读好诗歌,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两点:正确理解诗歌主题,深入体会诗人情感;采取多种朗读手段,充分调动自身激情。四、拓展提高:你最喜欢哪一首诗?为什么?1.思考。2.交流、点评。[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有创新者,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五、课堂总结:本节课通过讨论交流我们理解了四首诗的思想内容,学习了有感情地朗读这四首诗。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加练习,养成良好的朗读诗歌的习惯。第二课时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进一步加深对诗歌主题的理解。2.品味诗歌字里行间的爱国深情,提高鉴赏古诗的能力。3.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引发热爱家园、报效祖国的热好文供参考!10/21情。教学难点:品味名句,体会真情。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课前播放张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国心》,营造课堂学习的良好氛围。]1.导入语:[音乐停]上节课,同学们饱含深情地朗读了四首古诗,理解了诗歌的思想主题,并在朗读中学会了审美,提高了文学欣赏的水平。不知道同学们还能不能背诵这四首古诗?2.集体有感情地背诵四首古诗。二、品味诗歌名句,体会深沉情思。1.这四首诗都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你认为四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分别是什么?为什么?2.自由朗读,边读边思,并结合有关资料,在书旁写下自己的想法。3.小组讨论交流,各抒己见,请同学点评。4.组织班级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加以引导。方法指导:①发挥想象,感受意境。②联系实际,体会真情。③品味语言,学会鉴赏。好文供参考!11/215.集体朗读一遍。三、能力迁移:运用已学知识朗诵并赏析自己课外收集到的爱国诗歌一首。1.在小组里有感情地朗读自己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请别的同学点评。2.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推荐课外收集的爱国诗歌,并说出推荐理由。3.学生互评,教师小结,以肯定成绩、鼓励为主。四、拓展提高:1.回归课文,再读古诗四首。思考:吟动人诗篇,品诗中深情。古人触景伤怀,为国忧思,这给了你哪些启发?2.交流、点评。五、课堂总结。[音乐声起(同课前)]同学们,如今我们的祖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日益强盛,人民团结奋进。在这样和平安定的年代里,我们更爱我们的祖国。从现在起,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树立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勤奋刻苦,踏实进取,努力学习,为振兴中华打好坚实的文化基础。愿同学们早日成材,梦想成真!好文供参考!12/21。.。.。.八年级教案语文上册人教版【第三篇】教学目标:1.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词句。2.整体把握文章,学习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3.品读赏析文章,感受其自然美、人情美。教材分析概述:重点:难点读懂读通文章,积累一些文言。作者映衬手法天衣无缝的运用。教具:投影仪教学法:设计朗读法、引导法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1.导入新课。诗仙在《将进酒》中说:“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国有句俗语叫“水到东海不回头。”可钱塘江的水则不然,每年八月要趁良辰美景从东海回趟娘家,她回来时,气势非凡,真是天下最雄伟壮观的景象,从皇帝到平民百姓,都要先睹为快。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有文献记载的就有两千多年,为宋朝时最盛。现在观潮在浙江海宁,但在宋代,观潮胜地却在好文供参考!13/21临安,就是今天的杭州市。南宋定都西安,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都要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2.认读。(1)读准字音。艨()艟()倏()泅()舸()雉()溯()僦()绮()溢()(2)读懂词义。①同义词释义联读。略:略不相睹()略不沾湿()虽:虽席地不容闲也()虽我之死,有子存焉()皆:皆披发纹身()皆出酒食()既而:既而渐进()既而儿醒()②生词释义点读。珠翠罗绮溢目________________倏尔黄烟四起_____________方其远出海门________________③通读句子,指出其修辞方法。A.出没于鲸波万仞中()B、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3.研读。好文供参考!14/21(1)本文作者采用分镜头摄影的笔法,分别写了涨潮、水战、弄潮、观潮的盛况。按“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板块,将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段自然美,第2——4段人情美。从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的角度,可将文章分为两层,第1——3段正面描写,第4段侧面烘托。(2)第4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以人多马众侧面烘托出浙江潮的壮美。4.赏读。(1)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
本文标题:语文八年级上册教案【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245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