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4篇】
好文供参考!1/11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一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经历测量过程,知道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2、通过观察,明确毫米与厘米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换算。3、使学生在操作中学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4、使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1)出示例1情境图,学生认真观察。教师提出问题。(2)4人小组合作,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的“估计”一栏中。(3)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好文供参考!2/11题记录下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2)交流测量的结果,引出毫米。板书课题“毫米的认识”。二、探究体验1、了解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提问:“从尺中,你发现毫米与其他单位间的关系吗?”(2)学生观察并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从而引出1厘米=10毫米的关系。让学生多说发现这个关系的过程。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1)在尺上观察1毫米的长度,互相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2)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说出生活中长或宽或厚大约是1毫米的东西。”先在组内说,再在全班交流。(3)要求学生合作完成:先从课本中数出几页(捏紧后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再用尺子验证一下是不是1毫米,然后调整到厚度是1毫米,最后数一数看有多少张。三、实践应用1、生独立完成“做一做”,再在小组内说出填写的结果。2、生说一说,在生活中测量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3、师生共同小结:当测量长度的结果不是整厘米数时,好文供参考!3/11可以用毫米来表示;1厘米=10毫米;1分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四、课堂练习1、练习一第1题。安排学生在书上完成,练习时要求学生先估测,后判断,再用尺子进行测量验证。2、练习一第2题。要求学生完成在作业本上。3、练习一第3题。先让学生估计实物的长(或宽),再用尺子进行测量。完成后,让学生对估计和测量的结果进行对比。五、全课总结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2、师总结。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第二篇】教学内容:教材第75~76页。教学目标:1、认识弧、圆心角以及他们间的对应关系,在此基础上认识扇形,并能准确判断圆心角和扇形。2、理解扇形概念知道扇形有一条对称轴以及圆心角的大小决定扇形面积。重点难点:认识弧、圆心角、扇形,能准确判断扇形。好文供参考!4/11教学设计:一、导入。请将手中的两个圆一个平均分成4份剪下其中的一份,另一个平均分成2份剪下其中的一份,观察手中的图形,他们像什么?(像扇子)今天我们就一起认识扇形。(板书课题:认识扇形)二、新授。1、认识弧:出示一个圆,在上面任意点两个点A、B。(1)A、B两点在什么位置?(圆上)(2)师:圆上A、B两点间的部分叫弧。课件演示。(3)追问:圆上A、B两点间的部分叫什么?什么叫弧?(板书:弧:圆上A、B两点间的部分)读作:弧AB。(4)请在圆上用彩笔画一条弧。你是怎样画的?(边用手指描弧边说弧AB)2、认识圆心角:课件演示连接OA和OB。(1)线段OA、OB是圆的什么?(半径)半径OA、OB所夹的部分叫什么?(角)这个角的顶点在圆的什么位置?(圆心)师:顶点在圆心的角叫圆心角。什么叫圆心角?(板书圆心角:顶点在圆心的角)(2)请学生在圆上标出圆心角。谁是圆心角?(∠AOB是圆心角)好文供参考!5/11(3)练习:教材76页1题(略)3、认识扇形。(1)画出扇形一圈,我们把围成的图形叫扇形,什么叫扇形?交流由圆心角的两条半径和圆心角所对的弧围成的图形叫扇形。(板书:扇形)(2)同学之间用手描一下自己手中的圆,互说哪一部分是扇形。(3)观察桌上剪好的图形,请你选择其中的一个图形说一说,它是扇形吗,为什么?(4)师课件演示:黄色部分是什么图形?(扇形)为什么?4、说一说。(1)演示:活动的扇形。圆心角一条半径不动,另一条半径不断转动,呈现不同的扇形。当两条半径重合时,形成一个圆。通过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扇形是圆的一部分)(2)在生活中,你见到哪些物体的外形是扇形?(如:扇子外形、贝壳外形、树叶外形等)(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扇形的。图片,请大家欣赏一下。5、第三次用剪好的扇形:请将桌上的每一个扇形对折,你有什么发现?好文供参考!6/11(扇形是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三篇】教学内容:P23“回顾与整理”,“练习与应用”第1-6题。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熟练进行体积和容积单位间的换算,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提高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教学难点:对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梳理,进一步完善有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知结构。课前准备:小黑板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整理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哪些特征?有什么联系?体积和容积的意义分别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有哪些?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好文供参考!7/11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解决有关表面积的实际问题要注意什么?你是怎样发现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正方体体积公式和她有什么联系?学生逐题分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板书。二、练习与应用1、做练习与应用的第1题先判断是什么立体图形,并说说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估计哪个立体图形的体积最大,再计算它们的体积。验证自己的判断。分别计算它们的表面积。2、做练习与应用的第2题读题,仔细观察,让学生说说你发现了什么?两次的读数分别是多少?这能说明什么?增加的实际上是什么体积?3、做练习与应用的第3题让学生先说说名数互化的方法,再观察每题是把什么名数改写成什么名数。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讲。4、做一个长8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接头忽略不计)。如果做一个棱长6厘米的正方体呢?好文供参考!8/11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评讲。5、用一根长48厘米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最大是多少?如果改做一个长5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体,高应该是多少?学生自己解答,求高时可提示用方程去解答。6、小结三、课堂练习立方分米=()立方厘米3820立方分米=()立方米3200立方厘米=()毫升=()升升=()毫升=()立方厘米2、用72厘米长的铁丝做一个正方体框架,框架的棱长是多少?所有的面贴上纸,要贴多大的面积?所占的空间是多大?四、课堂作业“练习与应用”第4-6题。教学反思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第四篇】教学目标1、能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方法,感受积的变化规律。好文供参考!9/112、能比较熟练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并能运用这一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教学重点找到整十数相乘的`变化规律。教学难点进行因数是整十的乘法计算。教具准备挂图等。教学过程一、复习铺垫1、口算练习。5×3=3×4=14×4=15×2=10×3=50×8=40×2=50×4=2、说一说。学生说出口算结果后,让学生说一说口算的过程,特别是因数末尾有0的计算。好文供参考!10/11二、揭示课题1、老师肯定刚才学生的回答。2、指出复习题的题目特征:多位数乘一位数。3、揭示新课题。师: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乘法知识。板书课题:乘法三、讲授新课1、教学“找规律”。(1)交流算法。出示第一组算式。1)学生独立计算,回答结果。2)提出问题:为什么50×10等于500呢?这道算式的因数都是几位数?(两位数)教师说明,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规律是否适用于两位数乘两位数,还有待于同学们去探索。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来说明。第一:50×10表示50个10相加,从数位表知道它就是500。第二:50×10=50×2×5=100×5=500出示第二、三组算式:(学生回答算式结果,教师添上得数。交流30×20,12×40,120×40的计算过程。)(2)探索规律。好文供参考!11/111)引导学生观察三组算式。问:你发现了什么?2)学生讨论,交流。3)小组发言。4)教师小结。因数是整十数的乘法计算规律:先计算末尾0前面数字的乘法,然后在所得积后面添上被省略的0。2、尝试练习。(1)根据大家发现的规律,我们来计算两道题。40×30140×30(2)让学生独立完成,回答算式结果,教师巡视,辅导个别学生,了解掌握情况。(3)最后归纳计算程序,明确步骤:如140×30,先计算14×3=42;再添上原来因数中被省略的0,即140×30=4200。3、试一试。课文第27页“试一试”的第1、2题。四、巩固练习1、课内外作业。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1-4题。先由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口答结果,全班统一结果。五、作业设计课本第28页“练一练”的第5题。
本文标题: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范例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2677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