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一章一.古代社会与自由主义的不同视野希腊语中“idion”(私人的)与“koninon”(公共事务)比起来,偏贬义,意指非公民,是粗俗的,没有价值的愚人,他只管他自己。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开始抬头。个人主义的基本观念之一就是隐私的概念,即与公共领域相对的私生活概念。在私人领域中,个人不受或不应受到他人的干涉,能够做和想自己所中意的任何事情。这种不受干涉的自我的思想本质上是一种现代思想,它构成了自由主义的核心观念。以赛亚柏林的“消极自由”贡斯当《古代人的自由与现代人的自由》约翰密尔:公私领域必须区分,“社会本身是暴君”。密尔没有考虑个人对社会的伤害,这也是保守主义者攻击他最力的地方:社会稳定的基础在于某种共同的信仰,共同的道德,共同的观念。但是,个人的认同与价值观事实上都是由他的文化传承以及他所处的社群中获致的。因此,一个人的自我的形成与社群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这种密切的关系使得社群的价值成为个人的价值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二.阿伦特:公共空间与人类行动公共领域是特别属于政治的。古典共和主义的自由观:人类最高的自由出现在相互作用之中,即阿伦特所说的行动。行动者相互承认彼此为行动的主体,而“行动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因此,政治是人类自由至高无上的场所。密尔与阿伦特都厌恶标准化与平凡性,对同质化的资产阶级社会充满恐惧。两人都坚信每一个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也都认为绝对有必要在人类活动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划出一条界线。但阿伦特捍卫的自由是政治共同体里的自由,她想要保护的不是私人权利,而是只有在公共领域中才能被付诸实现的政治自由,主张保护公共领域抵御私人领域。阿伦特的“公民共和主义”:人们从事政治行动不是为了促进个人福祉,而是为了实现内在于政治生活本身的原则,如自由,平等,正义和团结。约翰罗尔斯《政治自由主义》(工具性共和主义):“古典共和主义是这样一种观点:它认为,如果民主社会的公民们想要保持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包括确保私生活自由等公民自由权,他们还必须既有高度的‘政治美德’,又愿意参加公共生活。”三.市民社会:从黑格尔到葛兰西“经济”的原意是“家庭管理术”,允许其进入公共领域,人对维持生存的物质利益的追求被认定为具有公共意义,出现了“社会”这样一种形式,即近代市民社会。黑格尔在亚当斯密和亚当弗格森的基础上最为精当地区分了市民社会与国家。家庭,市民社会,国家。市民社会是现代社会,这个现代社会被看作人们之间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系统,人们被认定为具有诸多需要的主体,并不存在必要的和谐与一致。国家的力量在于它的普遍的最终目的和个人的特殊利益的统一。洛克的自由主义:国家是限制之所在,社会才是自由之所在。黑格尔:推崇公共精神与爱国情怀,依靠国家来维护普遍利益。马克思:市民社会是纯经济的关系;国家不代表公共利益,是生产过程中阶级结构的政治表现;市民社会支配国家。葛兰西把市民社会看作意识形态机器的运行领域,其任务是实行霸权并通过霸权获得共识。与马克思不同,葛兰西强调市民社会的文化意义。他眼中的市民社会是“在政治社会的外衣下建设环环相扣的复杂的市民社会,使个人达到自治,但又不至于与政治社会发生冲突,相反却成为了它的正常延续和有机补充”。四.哈贝马斯的理想情境哈贝马斯把公共领域称作“私人走到一起形成公众,准备驱使公共权威在公众舆论面前使自身合法化的论坛”。康德的公共性原则:前提是必须永远有公开运用自己理性的自由,免于被操纵和强迫,实践理性通过争论而不是地位和传统被制度化。自主是参与的先决条件,公共讨论训练了个人的自我反思并不断提醒个人将自己的思考置于普遍性的“公众”语境之下。现代社会中公共领域已经瓦解:它越来越深入社会领域,同时也失去了其政治功能,也就是说,失去了让公开事务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众监控的政治功能。哈贝马斯的尝试:1.“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生活世界:一种生活世界构成一种理解过程的视域,参与者借助这种视域,对于一种客观世界,或他们共同的社会世界,或者各自的主观世界中的某种东西,表示意见一致,或相互争论。它是个人关系的领域,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交往行为发生于其中系统:劳动分工和不同领域的行动及目标的运行,它包括市场经济和官僚政治。金钱与权力逐渐取代语言成为人们互相交往的控制媒介,经济活动和行政活动把生活世界技术化了,剥夺了社会行动者自身行动的意义。2.交往理性蕴含于现代市场经济和官僚体制中的理性是“工具理性”,蕴含于生活世界的日常交往的理性是“交往理性”。哈贝马斯致力于描画交往理性的发展,以及它的认识论的,社会的和道德的应用。五.重思公与私本书旨在使用公民共和主义框架(把公共生活的核心看作公民在自由,平等地基础上积极参与集体决策和集体行动的过程)来分析在新的共有媒体中,传统的公私两分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如何在社会变化和政治辩驳的双重压力下被重构。私人领域是人类参与公共事务的活水泉源,近代以来公共领域的崩溃,就是由于隐私已经被市场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所蚕食,如果没有一个平行的私人领域的重建,公共世界的恢复根本是不可能的。第二章一.电控空间(Cyberspace)“电控空间是成千上万接入网络的人产生的交感幻象......这些幻象是来自每个计算机数据库的数据在人体中再现的结果。”这种交感幻象可能导致“把日常生活排斥在外的一种极端的延伸状况。有了这样一个我所描述的电控空间,你可以从理论上完全把自己包裹在媒体中,不必再去关心周围实际上在发生着什么”。时空概念改变,非物质的,无固定场所的虚拟空间将替代或部分替代现有的物质实体空间,场所成为飘忽不定的东西。安东尼吉登斯:现代化是“时空脱域”的过程,人和物从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中解脱出来。信息创造了一个事件丰盛但体验匮乏的世界,它没有权威,是因为它不“创造”体验。传播技术允许公民同身体上缺场的行为主体和社会过程建立某种程度的连接,通过这种连接,他们的体验和行为选择被重新结构化。“中介化的类交往”(mediatedquasi-interaction)参与者产生的象征形式面向的几乎是没有止境的潜在受众;独白式的,信息流是单向的流动。二.共有媒体1.互联网的媒体特性新媒体:参与式文化我们不应该再把媒体生产者和消费者分成不同的角色来谈论,现在,我们可以把他们视作依照新规则彼此互动的参与者。旧媒体不会被取代,只是它们的功能和地位被新技术的引入给打乱了。新的媒体系统的主要特点:a.超文本:从“记忆扩展机”(Memex)到万维网(WorldWideWeb)范内瓦布什和泰德纳尔逊都认为思想是非线性的,它的特点的是联想性。超文本能制造出不同文本间的联系,从而打破线性阅读,使所有文本事实上融于一体。不同信息间的相互关系往往比信息本身更有价值。b.多媒体1993年Mosaic浏览器1995年RealPlayer的流媒体技术对多媒体来说,“使用者”取代“观众”c.互动性人的自主,自己表达,寻求信息,大幅度减少对20世纪的商业性大众媒体的依赖。《我们即媒体》:“可敬的新闻业发现自己处在历史上的一个罕见关头,破天荒地,它的新闻守门人角色不仅被新技术和竞争力量所威胁,而且可能被它所服务的受众所动摇。”2.共有媒体在本书中,我把各种基于数字技术,集制作者/销售者/消费者于一体,消解了传统的信息中介的媒体系统称为“共有媒体”。Web2.0:蒂姆欧内利“一个真正的Web2.0应用意味着:用户越多,服务越好......由此,我认为Web2.0的真正实质是利用集体智能。”它代表着互联网正在从由静态网页的集合向提供软件服务的载体演进的概念。从信息源到参与平台。Web2.0内在的动力来源是,将互联网的主导权交还个人,从而充分发掘了个人的积极性,极大解放了个人的创作和贡献的潜能。出于这种原因,我认为Web2.0不仅代表着网络业的一个转折点,也代表着新媒体的一个转折点。“共有媒体”正是在这个前提下出现的。集体智能与集体资源结合在一起,赋予个人前所未有的权力去影响互联网。共有媒体的消费者:主动,迁移性的,社交关系,公开发出声音。三.共有媒体的种类1.电子邮件列表一种为单独的互联网用户组织信息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它把个人和团体联系起来,但同时也把这些个人和团体同更广大的互联网用户分离开来。2.讨论组Usenet新闻组,电子公告牌(BBS),论坛(forum)在中国,新闻组并不流行,但BBS和论坛火暴,它们尤其适合传播和探讨公共话题,缺点是言论失控。3.聊天互联网交替闲聊(IRC,InternetRelayChat)轻话题,缺乏记忆的媒体4.博客业余自愿,口碑传播,可以聚集主流媒体的视线,发挥强大的议程设置权力。5.播客订阅模式是RSS,博客改变印刷媒体,播客改变多媒体。iTunes6.维基系统适合组织知识,开放性,集体智能vs知识精英。维基百科7.社会性软件与虚拟社区社会性软件:能够帮助人们会合,联系与合作的电脑中介传播工具。虚拟社区:人与人的关系,社会性。flickr,facebook,del.icio.us社会性软件的核心内涵在于:互联网应用模式开始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8.协同出版参与者能够从事多种角色:内容的创作者,管理者,编辑,广告人和读者。Slashdot,Digg9.XML联合即RSS,对出版者和用户都有好处。10.对等传播(P2P)人们通过直接或通过服务器中介使用网络进行通信以及共享或传递数字化文件。即时通讯(IM),短信(SMS),Napster,BT11.视频分享Youtube对电视的冲击12.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林登实验室的第二人生(secondlife)四.共有媒体同大众媒体的关系1.新闻组织网络侵蚀报纸,杂志,电视2.新闻记者参与式新闻,博客的力量《纽约时报》杰森布莱尔编造新闻事件,阿尔布里顿的“重返伊拉克”3.新闻产品“德拉吉报道”爆出克林顿性丑闻,速度成为游戏规则。“古腾堡使我们都成为读者。广播和电视使我们都成为现场的观察者。复印机使我们都成为出版者。互联网使我们都成为记者,广播人,专栏作家,评论员和批评家......在21世纪,当每个人都成为记者,广播人,专栏作家,评论员和批评家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座新闻丛林,好环参半,优劣共存。”——劳伦斯格罗斯曼4.新闻受众媒介与公众的共生:“读者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接近媒体的机会,记者也可以以光速了解受众对一系列问题的看法。”碎片化,个性化两个互联网:大媒体的转型,开放的草根平台。新闻不会消亡,我们将进入一个新闻的黄金时期;但确定无疑的是,新闻不会保持我们已知的面貌。在媒体的转变过程中,涉及的各方——记者,新闻人物和新闻的积极“消费者”,都拥有了崭新的可能性。第三章一.网上的自我自我认同就是对自我独特性的认识,一种把自我同环境区分开来的感觉。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假定人生的特定阶段会产生特定的需求,如果这些需求被满足了,那么个体就会顺利发展到下一阶段;如果未得到满足,那么发展就会停滞和倒退......然而,在真实生活中,人们经常带着各种不足进入下一个阶段。不能够完全完成那些“阶段”,他们就尽可能做好所能做的事情。他们会利用手边任何能够得到的东西去获取他们所迷失的部分。互联网提供了温暖,安全,理解和空间,网上的认同能够帮助个人实现心理的成熟,但同时上网也可能只是把旧的冲突在新的环境里重演。1.网上的自我发现之旅自我的多重性特克尔认为,通过用积极的方式使用“自我实现的预言”,互联网可以帮助人们改变自己。依靠在网上建立强有力的认同,人们最终得以改变他们的“真实生活”。在网上重建认同有时也可能产生严重后果,比如在游戏中改变性别。2.认同的多重性威廉詹姆斯:“有多少人认识同一个人,并在他们的头脑里留下这个人的印象,此人就有多少个社会性的自我。”个人把自己看成多层面的集合体,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变化和压力。社会认同理论:社会关系是自我概念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当人们发现自己所属的群体比其他群体为优时感觉会更好。如果没有互联网所产生的带有保护性的环境,个人认同就很难得到充分的开掘,个人也就难以同时保持多重自我。3.人格与网上的行为差异内向,外向,神经
本文标题:众声喧哗-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46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