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 2023年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
1/92023年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在平日里,心中难免会有一些新的想法,往往会写心得体会,从而不断地丰富我们的思想。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下面是网友帮大家分享的“2023年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心得体会【第一篇】--。大自然是我们人类的家园,也是人类的母亲。我们依赖它,探索它。这个蔚蓝色的星球多么美丽,但我们要知道:地球只有一个!遗憾的是,许多人对于这个浅显易懂的道理却视而不见,继续为所欲为,妄顾地球家园的安危。环境科学家曲格平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唯有变革,才能拯救人类的命运,也唯有变革,才能使我们的子孙后代世世代代生存下去。”里面的“变革”就是指环保。说得很对,所以如今有许多人拿着标语在街上喊空口号,却没有见过多的行动。难道这样污染就会好转吗?不!看,我们城市里的河流的河水发黑发臭;排成长龙的汽车放出大量的废气;成片的绿地变成“石屎森林”;那清脆的鸟2/9叫声消失得无影无踪。如果再这样下去,中国将继续贫乏水资源,空气将变得愈来愈浑浊,本世纪将有10%的鸟类物种消失。上述的事情,我们人类是罪魁祸首!人人皆知:树木能吸收二氧化碳,排放氧气,净化空气,是我们人类生存的必要的条件。但是有一些人为了金钱去乱砍滥伐树木,造成了过度的水土流失,使大地的植被受到严重的破坏,绿洲和城市也荒漠化,我们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就我们平时用的一次性筷子,每天都要耗费数十亩的森林,在那些人眼中,树木除了可以做家具和建筑材料外,似乎没有任何价值。难道还有人不懂树木对我们意味着什么吗我们居住面积已经很小了,如果再这样下去,可能连我们唯一的土地都失去。还有,我们的母亲河——黄河近年来河床和含沙量不断增高,成为全国污染最严重的几条江河之一。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黄河从我们手中枯竭,因而有许多环境学者纷纷研究治理黄河污染的方案,试图改善黄河的水质。但如果没有我们的共同参与,我们这个生命的摇篮——黄河将会走向衰竭和死亡。现在,大自然的生态环境加剧恶化,环保警世钟已经敲响了。让我们齐齐加入保护大自然的行列,创立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未来,让人类与自然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吧!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心得体会【第二篇】--。在寒假期间,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低碳生活,更健康,3/9更环保》。这本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内容包括:地球需要“低碳”;生产节能,“低碳”行动;“低碳”生活,全民参与;打造“低碳”世界。读了这本书之后,这使我感触很深——一个人的破坏算不了什么,可千千万个人造成的破坏却是无法估算的。一幕幕残酷的现实摆在眼前,正无处不在的警示着我们要低碳节能,低碳生活。低碳,就是指生活作息时所耗用的能量在不断减少,从而引起人们对低碳的重视。汽车如过江之鲫,川流不息。随着排放的尾气越来越多,导致全球气候的变暖,冰川快速融化,海平面不断上升,我们正处于危险之中。现在我们应该行动起来,保护地球,把燃烧汽油的汽车,都换成用太阳能供电的低碳环保车。这样既可以不排放尾气污染环境,也可以不滥用资源,不让子孙后代看到这千疮百孔的地球。在我国,每年的3月12日是植树节,这一天我们都要求植树。树可以帮助我们吸收二氧化碳。据统计,一棵普通的树每天大约可以吸收5023克二氧化碳。所以说,植树对我们来说是大大有益,我们应该多植树,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读了这本书以后,我也开始环保了。我开始选择低碳出行,出去游玩时,我会骑着自行车或坐公交车去;我也会提醒父母,尽量少开车,多走路,多骑单车。有一天,妈妈在家从包里翻出一块好看的小方布,我好奇地问:“妈妈,这么柔软精致的方布是什么东西呀?”“这叫手帕,是当初外婆在妈妈出嫁时给的陪嫁呢!”,原来妈妈小4/9时候都不用面巾纸,是用手帕的,这是多环保的生活方式啊!“妈妈,这块手帕送给我吧!”妈妈会心地笑了。第二天,我把这块漂亮的手帕带到了学校,班里的同学都说:“哇!你也学甄嬛用手巾了!”我说:“你们知其一不知其二,没看见电视上说现在沙尘暴越来越多,就是因为人类乱砍乱伐,大量的树木用来制成纸制品,所以现在我决定改用手帕了,你们要是愿意可以加入我的手帕党哦。”奶奶和我算一笔账:将洗衣服的水、淘米洗菜的水、刷牙洗漱的水用来冲马桶,这样按照每人每天如厕4次,一家三口一天就会省水13升,一个月就是390升,一年下来就能省下4680升水,如果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的话,这个将是多么可观的一个数字呢。“勿以善小而不为”,也许一个人省一度电,省一张纸,省一度电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当我们都行动起来,结果将是难以置信的。低碳生活代表着更健康,更自然,更安全,返璞归真的进行人与自然的亲密接触,让我们从小养成低碳环保的习惯。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环境优美,低碳环保的原始地球。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心得体会【第三篇】--。3月3日是世界第8个野生动植物日,今年宣传主题是“森林与生计:维持人类与地球”。保护野生动植物,是人类5/9拥有富集自然资源,营造优良生态环境,维持平衡生态系统的必要手段和基本义务。然而,在全球800万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这是不可逆转、不可修补的伤害,也辜负了大自然的青睐与馈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疫情防控正处于关键时期,依法科学有序防控至关重要。2023年2月,我国已经部署启动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修改工作,我们也要立即行动起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敬畏法规、敬畏生命、敬畏自然,同根同梦,维护生命共同体。敬畏法规,要知道逾越“雷池”,必为越线“买单”。小智治事,大智治制。战“疫”沿“法治轨道”行稳致远,每个人都应该心存戒惧、手握戒尺,牢记疫情后果,反思惨痛代价,切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方面,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为主,完善实施条例配套法规制度,形成“全景式”执行体系,“矩阵联动”“网格协同”监督领域和责任追究;要清醒认知违反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法规应负的法律责任,不仅破坏生态系统、传播病毒、伤及健康甚至生命,还难逃“法眼”,实为害人害己。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另一方面,要牢固树立尊重自然、敬畏法规的价值观,从“家庭圈”“朋友圈”“生活圈”入手,落实落细宣传保护,自觉抵制、举报违法犯罪行为。敬畏生命,要知道卸其“盔甲”,必为无知“买单”。山林河流、鸟语花香,是自然栖息的独特禀赋,但随着地球物种6/9减少、自然资源过度开采、环境污染等因素,我们也要深刻认识到所言所行,容不得一丝懈怠和松劲。我们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生命只有一次,热爱生活、敬畏生命才能体会生命美好和珍贵。与野生动植物同为“沧海之一粟”、同为“生命共同体”,我们并非“唯我独尊”去统治物种、征服生命,要深刻认识到与之生态串联、生命相依,破除猎奇、麻痹无知心态,任何生命不容随意置喙。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革除滥杀滥食恶习,坚决抵制猎捕、交易、运输、食用行为,与“疫”线人员一道,同时间赛跑,敬畏、挽救同为“本源”的生命。敬畏自然,要知道罔顾“平衡”,必为断链“买单”。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生态链”要素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从而推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然而人为一味捕杀、过度采伐,必将破坏自然规律,又何来“山光悦鸟性”的和谐美景,“悠然见南山”的静谧风光。春种夏长、秋收冬藏,要尊重自然规律,善待自然资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让生态文明指引实践,构建天蓝、地绿、水清的宜居环境。寒来暑往交替循环,自然风貌、地理位置为各地区产业扶贫、招商引资、经济发展、文明交流带来先天优势和发展契机,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树立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切勿违背发展规律、走入“弯路”。大自然协调持续、平衡美好就是“金山银山”,一旦破坏,命运共同体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请敬畏自然,善待身边生物,明“万物之理”、融“天地之美”。7/9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心得体会【第四篇】--。一个富强的国家必定是生态环境富饶,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生态文明兴盛。8月19日,在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开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指出,中国实行国家公园体制,目的是保持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安全屏障,给子孙后代留下珍贵的自然资产。生态保护刻不容缓。据联合国5月6日发布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全球评估报告》显示,如今在全世界800万个物种中,有100万个正因人类活动而遭受灭绝威胁。8月18日,冰岛为国内因气候变暖消失的第一座冰川举行追悼会,冰岛另有400多座冰川也面临着同样危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自然保护地不仅是守护全球物种赖以生存的家园,更是在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的重大创新,是基于中国实际的生态建设有益探索。让生态回归自然。生态建设要以自然为基,依自然而兴。自然生态是一个有序循环的系统,由于不当、过度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生态“产出失衡”,破坏了其规律性。我们推进生态建设,根本上是要激活自然生态系统的内生动力,恢复强大的自我功能,必须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我国一直坚持和践行“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新中国成立初期,1956年建立了第一个自然保护区,8/9并于1979年通过了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未来,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减少荒漠化、森林更茂盛、冰川不再消融,在原原本本的保护中将自然保护地建设成绿色家园、生命家园。让生态保护有序。目前,我国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已经达到2750处,其中国家级474个,各类陆域自然保护地面积已达170多万平方公里,在保护生物多样性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上发挥着积极作用,管理上的权责矛盾和模糊问题不容小觑。青海作为全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从深化体制改革、优化功能布局、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将原来各部门各地区分头设立各类自然保护地“一张平面”布局,整合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一个中心”自然保护地体系,在统一领导、权责明晰、分类管控的体制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实现“公园国家”的梦想。让生态和谐发展。生态建设,靠的不是一己之力,是人类与自然同心同向、和谐共生的结果。实行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推进自然生态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一项重要举措,彰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本心,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信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推动开创世界生态美好未来的中国心。推进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要着力在“和”字上谋布局,才能实现“和”的良好成效。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建、鼓励广大群众共9/9商。同时,拓宽国际合作交流渠道,办好国家公园论坛,吸收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打开生态文明的“中国之窗”。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生态建设是千秋万代、久久为功的事业。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是一项重大的制度创新,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的最新指示精神,立足中国国情,博采世界智慧,让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道路越走越宽广。
本文标题:2023年对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心得体会范文【汇编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473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