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初中语文【7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课外古诗词诵读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2.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表达的情感,背诵诗歌。3.品读诗歌,培育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2课时第1课时1.有感情地诵读《竹里馆》和《春夜洛城闻笛》。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竹里馆一、导入新课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曾这样评价王维的诗歌:“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王维的《竹里馆》,领略其诗歌亦诗亦画的意境。(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从王维的诗歌独具特色的角度简洁导入,引导学生快速进入诗歌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了解作者及背景1.识作者。(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2.知背景。(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师小结:对作者及诗歌写作背景的详细了解,既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也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王维诗歌中的情感。【设计意图】了解了作者的基本情况后,再明确诗歌的写作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把握诗歌。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1)师配古筝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学生。师指导:这首诗采用的是“二二一”和“二一二”拍。整首诗感情基调有清冷、寂寞、空灵、淡泊、宁静、优美、平白、忧郁、伤感等,因此诵读时应有一种寂寞、伤感的意味。(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2.读懂诗歌大意。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预设(我)独自闲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竹林里僻静幽深,无人相伴,只有一轮明月静静地与我相伴。【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的情感、志趣做铺垫。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1)作者写了哪些景?在这些景物衬托下,人做了哪些事?这景与人之间构成了怎样的画面?(2)整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意境?(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1)作者写了幽篁、深林、明月这些景物。人在这独特的美景下独坐,弹琴,长啸。作者所写的景物虽平淡无奇,但它的妙处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幽静的月夜竹林的意境。以人在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以明月的光影,反衬深林的昏暗。诗歌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去,其实却是独具匠心的大手笔。(2)诗人通过“幽”“深”“明”几个形容词来营造出月光普照大地的幽深空旷的审美境界,又通过“坐”“弹”“啸”几个动词来描写人物活动,把诗人脱离尘世、隐居山林所具有的快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构成了全诗优美、高雅的意境,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师小结:这首诗意境的形成,在于人物心性和所写景物的内在的一致。【设计意图】本环节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内容,读懂诗歌意境,初步形成阅读诗歌的模式,为后面理解诗人情感、诗歌主旨做铺垫。2.读出情感主旨。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诗人的性情,说说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志趣。(生自由朗读诗歌后,结合诗歌下面的解读,理解归纳,师指导明确)预设此诗写隐居者的闲适生活与情趣,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诗歌的遣词造句简朴清丽,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表现了清幽宁静、优美高雅的境界。师小结:全诗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山林幽居的情趣,是对诗人生活态度及作品特色的绝佳表述。【设计意图】本环节指导学生对诗歌的主题进行概括,进一步形成对诗歌的总体认识。有助于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充分理解和认识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一、导入新课师:大诗人李白二十多岁时就离开四川老家在外游历,足迹遍布全国各地。一个春夜,不知何人吹笛,悠扬的笛声乘着春风散落全城。伤感惜别的《折杨柳》曲调,勾起了李白无尽的乡思。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感受一下诗中的浓浓乡思。(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以抒情的话语创设诗中画面,引领学生走入诗的意境,为学生感受、理解诗意做好铺垫。二、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1)师配笛子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2.读懂诗歌大意。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预设阵阵悠扬的笛声,是从谁家中飘出的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就在今夜,听到令人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萌发思念故乡的深情呢?【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深入理解诗中的思乡之情做铺垫。三、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1)怎样理解诗歌的题目“春夜洛城闻笛”?(2)“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中的“暗”“满”二字应如何理解?(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1)诗人因闻笛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是深夜,诗人难以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这笛声立刻触动了诗人的羁旅情怀。(2)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用此“暗”字,十分恰当。笛声暗起,似乎专门飞来触动羁旅者的离愁别绪。“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是诗人极度夸张的主观感受。说“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均匀散布于洛城的各个角落,充分表现了洛城春夜之静谧,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之心切。2.读出情感主旨。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诗歌背景,说说诗人听到笛声后,产生了怎样的情感。(生自由朗读诗歌后,结合诗歌下面的解读,理解归纳,师指导明确)预设听到笛声以后,诗人触动了思乡的情怀。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时也折柳。因“柳”和“留”谐音,可以表示挽留之意。《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北朝乐府民歌《折杨柳》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下马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杨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折杨柳》为全诗点睛,也是“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句写诗人自己的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的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师小结: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显现出李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热爱故乡是一种崇高的情感,它同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不限于描写音乐,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本诗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来在旅人游子心中引发了强烈的共鸣。【设计意图】读第二首诗歌的模式跟第一首一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诗歌,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第2课时1.有感情地诵读《逢入京使》和《晚春》,继续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美。2.结合相关背景,感知诗歌内容,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3.品读诗歌,积累优美的诗句,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逢入京使一、导入新课师:唐代诗歌繁盛,边塞诗以其雄浑壮丽自成一派,代表诗人有岑参和高适等。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边塞诗人岑参的代表作《逢入京使》,看看诗人在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板书文题)【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作者的角度简洁导入,激发学生对诗歌内容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进入诗歌内容的学习中。二、了解写作背景师:在读诗时,诗人的生平对揭开我们心头的疑问有很重要的作用。通过他的经历,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的内心。那么,岑参写作这首诗时背后又有怎样的故事呢?(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背景链接”栏目)【设计意图】本环节从作者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入手,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为后面把握诗人的情感做铺垫。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1)师配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生自由朗读,师从节奏、情感、感情基调等角度指导生。(3)生齐声朗读后,师指名朗读。2.读懂诗歌大意。结合课本旁边的注释和工具书,以及这首诗下面的解读,尝试理解这首诗的大意。预设离开长安好久了,回头望去,只觉长路漫漫,双袖都被沾湿了,而涔涔的泪水还没有干。骑着马在路途中与返京使者相逢,没有纸笔(写信),烦劳您帮我捎个口信给家人报个平安吧。【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感知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读出情味。同时初步感知诗歌的内容,为后面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情感做铺垫。四、品读揣摩诗歌情志1.读出意境画面。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齐声朗读诗歌,然后合作交流,探究下面问题。(1)展开联想与想象,描绘一下前两句所展现的画面。(2)“凭君传语报平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理?(3)一、二句中“龙钟”“泪不干”的浓重色彩与三、四句中“凭君传语报平安”的轻描淡写似乎有些矛盾,你是怎样理解的?(生齐读后,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师指导明确)预设(1)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2)表达了诗人挂念亲人而无可寄托,又担心亲人挂念自己的复杂心理。(3)不矛盾。“马上相逢”写出了彼此行色匆匆,因“无纸笔”,所以赶紧托他捎回平安的口信,这两句诗真切地表达了思家的深情。“传语”二字,寄托了诗人全部的思家之情;而“平安”二字,却是家人最挂怀的讯息。纯朴的描写流露出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2.读出情感主旨。师:请同学们再读这首诗,结合下面的材料,说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岑参的从军思想有两根精神支柱。一根支柱是建功边陲的理想在鼓舞着他,他曾自言“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另一根支柱是,他认为从军出塞,是为了报效祖国,赴国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这两点,所以他的边塞诗多数是昂扬乐观的,表现出唐军高昂的士气和震撼大地的声威。但每一个战士踏上征途后,他都不可能没有思乡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有如高适《燕歌行》云:“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生自由朗读诗歌后,结合材料,理解归纳,师指导明确)预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担心的复杂情感。师小结:岑参的边塞诗数量很多,写得很出色,“雄奇瑰丽”是其突出特点。这首诗充满了浓郁的边塞生活气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语言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余味深长,感情真挚。【设计意图】读第三首诗歌的模式跟前两首一样。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诗歌,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但是老师在具体操作时,可以让学生用自学的方式进行后面两首诗歌的学习。晚春一、导入新课宋代诗人朱熹有诗云“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天是多姿多彩的,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描写、赞美春天。“春”的魅力在哪里?我们马上一起来学习一首和春天有关的古诗——《晚春》吧。(板书文题)【设计意图】从春的角度,设问“春”的魅力在哪里?巧妙引导学生的思维,为学生进入文本奠定了情感基调。二、了解作者师:了解作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意。所以在学习诗歌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作者韩愈的基本资料。(参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简介”栏目)三、朗读感知诗歌内容1.读顺字音节奏。(1)师配乐范读,生听读正音,划出节奏并自由朗读。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
本文标题:初中语文【7年级下】课外古诗词诵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493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