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
好文供参考!1/13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引读】这篇优秀的文档“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由网友上传分享,供您参考学习使用,希望此文对您有所帮助,喜欢的话就分享给下载吧!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一篇】教学内容:教科书P48页例2。教学目标:1.借助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感受“先乘除后加减”的道理。2.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3.培养学生养成先看运算顺序,再进行计算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和运用含有两级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难点:理解规定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的必要性。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12+4+30=2×4×7=6÷3×2=15+10-8=好文供参考!2/13问题: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只有加法、减法运算或只有乘法、除法运算时,我们要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二、探究新知(一)仔细观察,收集信息,解决问题问题:1.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信息?2.根据这幅图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3.你能列算式解答“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这个问题吗?跷跷板乐园一共有多少人?二、探究新知(二)反馈交流,总结混合运算的顺序分步算式综合算式综合算式4×3=1212+7=19追问:这是谁列的?说说是怎么想的。(三)练习辨析,进一步巩固混合运算的顺序7+(4×3)=7+12=19追问1:这道题我们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追问2:为什么先算4×3?好文供参考!3/134×3+77+(4×3)=12+7=7+12=19=19追问:问题:1.有的同学是这样列式的,和刚才的有什么不同?2.加这个小括号什么意思?3.不加这个小括号先算谁?4.这个小括号该加吗?5.用脱式计算的形式怎么算的啊?说明:这道题有乘法,还有加法,那么我们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在算式下面第一行抄下没有参加计算的数(7+),再写出第一步计算的结果(12),在第二行写出第二步计算的结果(19)。7+12÷3=7+4=11问题:1.这道题谁会用脱式算一算?2.这个算式我们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小结: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三、巩固练习(一)下面各题第一步要先算什么?把它圈出来好文供参考!4/1320-8÷27×5-34+4×681÷9+2问题:这些题里有乘、除法,还有加、减法,我们按什么顺序进行计算?(二)小动物回家(三)下面的计算对吗?如果不对,把它改正过来问题:1.谁读懂题目的意思了?2.你能说说错误的原因吗?3.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四、课堂作业作业:第50页练习十一,第4题。延伸阅读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二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和加减混合运算》教学反思一、把握教材,找准重、难点。教材先复习已学过的加、减法和乘、除法的两步计算式题,指出它们的运算顺序,然后通过例1着重教学怎样脱式,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在这之前,计算两步式题,考虑到数目比较小,大都是口算,运算顺序也比较简单,同学书写能力也较差,只要求直接写出得数。从本单元开始,要求分步写出每次计算的结果,以便为今后学习四则混合运算打好基础。在同好文供参考!5/13学通过“做一做”初步掌握脱式计算的写法以后,再通过例2教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例2中有两个例子,左边是同学熟悉的,右边的例子是教学的重点。通过两个例子的比较,使同学更清楚地认识到,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法和加、减法,不论乘法在前面或是后面,都要先算乘法。接着通过例3教学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除法和加、减法的运算顺序,也是把右边的例子作为教学的重点。这里要说明一下,有关运算顺序的结语都放在例子的前面,是因为运算顺序自身都是规定(当然这些规定是合理的),所以可以先出结语,然后用例子说明,不需要先出例子,再概括出法则。二、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比较,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本节课安排了三次组织学生进行对比,如例题教学第1题中分步算式与综合算式的对比,在对比中解释综合算式的特征。如例题教学后第1题和第2题的对比,从对比中揭示出运算顺序。如练习中32+3×20与32+3-20、56-7×8与56÷7×8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体验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三、以多种形式的练习,加深对运算顺序的体验。在这一课中我设计了4个层次的不同练习:1、把分步算式列成综合算式,培养逆向思维。2、说一说,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3、在改错中体验混合运算的格式和运算顺序,巩固新知,培养认真负责的态度。4、比一比,好文供参考!6/13在比较中沟通联系,建立认知结构。计算教学是很枯燥的,混合运算的掌握需要一定量的练习,重复机械的训练,往往造成学生的厌烦。因此我们追求形式多样练习,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使学生愿意计算,从而充分发挥每一道题的作用。最新202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二篇】教学目标:1、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2、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难点:体会乘除法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学过程:一、情景创设。1、同学们,你们喜欢参加运动会吗?你知道为什么要举行运动会吗?2、今天老师把你们带到运动场上,观看运动会好不好?出示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你知道运动场上有哪些比赛项目吗?(1)有参加赛跑的'。(2)有跳远的。(3)有拔河的。3、与同桌互相说说,从图上你知道了什么?好文供参考!7/134、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根据图意和所给的数字,你能提出有关乘除法的问题吗?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列式?1、每组4人,24名运动员赛跑,分几组跑完?24÷4=6(组)2、每人跳3次,一共跳了21次,参加跳远比赛的有几人?21÷3=7(人)3、每队9人,两队共有多少人?9×2=18(人)4、一堆气球有5个,4堆气球有几个?5×4=20(个)5、一瓶水3元,3瓶水需要多少元?3×3=9(元)三、巩固提高。1、练一练。第一题。(1)看图,把问题叙述完整。(2)独立解答。(3)交流怎么用口诀试商。(4)汇报每道题的做法及应用的乘法口诀。2、练一练。第二题。(1)独立解答。好文供参考!8/13(2)汇报每道题的做法及应用的乘法口诀。3、练一练。第三题。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最新2021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三篇】教学课题:6,7的乘法口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编口诀的过程,能找出6,7乘法口诀的规律,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2、能记住6,7的乘法口诀,会用乘法口诀正确求积。3、让学生初步体验6,7乘法口诀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感受数学的价值。教学重点:会用乘法口诀。教学难点:正确求积。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背诵1~5的乘法口诀。2、摘苹果游戏(利用电子白板画苹果树和乘法题)二、激趣引入好文供参考!9/13(课件演示,红红到书店买台历,并与售货员对话)售货员:每本台历6元。师:你看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解决?学生的回答适时解决,当学生出现6×6时师问:这个有口诀计算吗?(没有)该怎么计算呢?(1)想加法6+6+6+6+6+6(2)想:5×6+6问:用什么方法计算更快呢?(乘法口诀)师:我们发现有口诀计算起来真快,所以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编出6,7的乘法口诀吧!揭示课题并板书:6,7的乘法口诀。二、探究新知1、教学6的`乘法口诀教师:一本台历6元,要求4本台历多少元,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会列乘法算式吗?学生:6×4=24教师:能根据乘法算式编一句口诀吗?学生:四六二十四。教师:5本台历多少元?算式怎样列?口诀怎样编?6本呢?……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好文供参考!10/136×1=6一六得六6×6=36六六三十六6×2=12二六十二6×7=42六七四十二6×3=18三六十八6×8=48六八四十八6×4=24四六二十四6×9=54六九五十四6×5=30五六三十做完以后同桌互相检查,再请学生在全班展示,集体订正。教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编出了6的乘法口诀。那么每句口诀的意思你都知道吗?学生:“六六三十六”的意思是6个6得数是36。“六七四十二”的意思是……2、教学7的乘法口诀教师:你又看到什么数学信息?想提什么数学问题?仿照6的乘法口诀编写方法编出7的乘法口诀。教师:小朋友,你们能自己编出7的乘法口诀吗?让学生把算式和口诀依次填入表里。同桌互相检查,互相帮助,集体订正。教师:你是怎样想出“7×7”的得数的?学生:刚才我们学习6的乘法口诀时已经知道“六七四十二”,用42加7就是“7×7”的得数。教师:你是怎样编出“七八五十六”这句口诀的?读一读,背一背。翻开书31页,将7的口诀补充完整。三、加深理解1、游戏:对口令(课堂活动第1题)(1)老师对全班好文供参考!11/13(2)同桌对(3)师说全班抢答2、摆小棒(课堂活动第2题)教师在展台上用6根小棒摆1个六边形?,告诉学生这个图形叫六边形。教师:摆1个六边形用几根小棒?(6根)教师:那么摆两个六边形要几根?摆3个呢?摆摆看。学生摆后汇报。教师:如果不用摆,那你知道摆7个六边形要几根小棒吗?学生:我知道,要42根。因为1个六边形要6根小棒,摆7个六边形就是7个6,六七四十二。教师:怎样列式?用哪句口诀计算的?学生口述,教师板书。6×7=427×6=42口诀:六七四十二四、运用拓展1、练习九第1题口算2、看口诀写算式五、课堂小结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吗?引导学生小结,回答略。好文供参考!12/13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案【第四篇】教学内容:P36我长高了教学目标:1、通过实际活动,加深学生对厘米和米的认识,巩固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2、巩固统计的知识。教学重点: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教学难点:能准确测量,收集数据。教学准备:刻度尺(米尺、厘米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1、小朋友,我们已经认识了常用的长度单位。(复习常用的长度单位。)2、学习了怎样用刻度尺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复习刻度尺使用方法)3、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用我们手中的'尺子来测量我们身边的物体。你想测量什么东西的长度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二、小组活动要求。1、小组合作选择你们感兴趣的四样东西进行测量。2、组长做好记录工作。(教师巡视指导)三、小组开始活动。好文供参考!13/13四、汇报、记录数据。1、把测量的数据汇报记录在黑板上。2、完成学生身高统计表。3、讨论、交流:看统计表了解到一些什么内容?五、课堂总结。
本文标题: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551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