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精选4篇)
1/7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精选4篇)【参阅】此篇优质文档“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精选4篇)”由网友为您精心整理分享,供您参考阅读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分享吧!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第一篇】暑期读《我心归处是敦煌》这本书写的是敦煌莫高窟的守护人樊锦诗的故事。樊锦诗,一个为莫高窟守护了一生的人,让我们明白了坚守的意义,为自己喜欢的事业而坚守、而奉献,比什么都值得。樊锦诗,今年八十三岁,在敦煌工作了五十七年。1938年7月生于北平,从小最崇拜的人是居里夫人,一心想学化学。后来高中毕业考取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大学毕业被分配到了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敦煌,自汉代以来,一直是著名的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封存着丝绸之路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奥秘,这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人类艺术和文化的宝库。世界上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文化体系只有四个: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再没有第五个;而这四个文化体系汇聚的地方只有一个,就是敦煌和新疆地区,再没有第二个。刚分配到敦煌工作时,到处都是沙尘,住的是土房土炕,跳蚤和老鼠到处跑。生活工作条件之艰苦可想而知,加之水土不服,她曾几次晕倒,可她硬是坚持了下来。工作几年后她与2/7北大同学结婚,两人两地分居,丈夫在武汉大学工作。作为一个女人,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对家庭的渴望,她曾数次想调离工作,去和丈夫孩子团聚。可当她休假去探望丈夫时,深夜醒来睡不着,心里想的还是敦煌,她还在想着敦煌的石窟、壁画、塑像……他随手翻开的,依然是敦煌的卷册。她,放不下敦煌。最终,在他们长达19年的异地分居后,他们团聚了。丈夫选择舍弃武汉工作,来敦煌和她团聚。她的丈夫在武汉大学是骨干教授,是该大学考古专业的开辟者,可是为了家庭,他依然放弃了之前的一切,来到这个艰苦而陌生的地方从零开始。为了她,为了家,一切都是值得的。由于手头工作繁忙,她曾想等到退休后,与丈夫一起好好享受享受生活。可没曾想到,还未退休,丈夫却身患胰腺癌,离她而去,无尽的悲伤此刻充满心头。她觉得对不起丈夫,对不起孩子,欠他们的太多太多。然而,痛苦过后,她所能做的依然是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她把自己,献给了敦煌。她选择敦煌和莫高窟作为自己心灵的归宿,敦煌和莫高窟选择了樊锦诗向世人言说它的沧桑、寂寞、瑰丽和永恒。终于,1984年1月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1篇题为《敦煌的女儿》的文章,引起大家的关注。她是名副其实的敦煌的女儿,她配得上这个称呼。她工作严谨,务实刻苦,她为敦煌奉献了全部。2018年,她荣获“终身成就奖”,被国务院授予“改革先锋”奖章。2019年,荣获“改革开放四十年感动甘肃人物”荣誉称号。3/7尘世间,人们苦苦追求心灵的安顿,樊锦诗找到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只要九层楼的铃铎响起,世界就安静了,时间就停止了,永恒就在此刻。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第二篇】在选择必读书目时,我一眼相中了樊锦诗先生的《我心归处是敦煌》,跟着这位“敦煌的女儿”领略她与敦煌密不可分的一生。樊锦诗,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风华正茂的清华才女,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天之骄女是如何与敦煌结缘,又是如何在一次又一次的挣扎中,最终选择扎根这片荒漠。正是由于她的坚持,她才能在那片荒芜的大漠一待就是大半辈子,才能日复一日地忍受着寂寥与孤独,才能把常人所不看好的考古工作做到极致。樊奶奶说:“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我敬佩她的智慧、勇气,毅力和坚持,她有着一颗奉献小我的“工匠之心”,这些都是值得我学习之处。在成长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缺改变自己的决心,但唯独缺了那一份简单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的坚持和毅力。假期开始前,我就意识到了调整作息的重要性,之前的我每每信心满满地为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和作息表,决定在假期大干一番,4/7但往往败于一早的“呼呼大睡”。这次,我又再次燃起斗志,甚至还从妈妈房间拿了闹钟设好时间,决定跟着“衡水中学作息表”开始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的假期生活。开始的几天,确实比较痛苦,当闹钟响起时,沉重的眼皮和昏沉的大脑总是给我发出“哎,算了,舒服地躺着不好吗,再睡会吧”的指令。但这时,我想到了樊奶奶在敦煌的去留之间的矛盾和挣扎,但最后她都选择留下并坚守了一生。想到这,一股力量之感源源升起,信心和理智告诉我——起床,不可以再荒废一个假期!在樊奶奶精神的影响和激励下,每当拖延的毛病再范时,每当忍不住伸向ipad时,每当想放弃时,我都想到了那句“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是啊,“精感石没羽,岂云惮险艰”。倘若我们能像樊锦诗奶奶一样“从一而终”,经受住考验学会坚持,早起学习这点小挑战又能算的了什么呢?正如樊奶奶书中所述:莫高窟是一种考验,只有那些最终经受住考验的人才能修得正果。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要面对一个“莫高窟”,有着许多令人放弃的诱惑,也有着不少崎岖坎坷的艰险,但更有着实现自我的“敦煌”。相信只要我们和樊奶奶一样“简单相信,傻傻坚持”,抵住诱惑,越过艰险,不断坚守,一定能实现属于自己的成就,做最好的自己!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第三篇】樊锦诗先生也说过,人的一生本来就很短,所以能做的事5/7情很少。她把一生都奉献了敦煌莫高窟事业,这是在敦煌这些年来做的有意义的事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樊锦诗出身高级知识分子家庭,小时候家境优渥,她受父亲影响深远,为人谦和大气,谨言慎行。她做学问科学严谨,敢于做学问的冷板凳。樊锦诗是敦煌莫高窟发掘保护初期由北大派去的学生,也是当时莫高窟考古发掘的高级人才,高校留在那里的学生是很少有的她的出身奠定了以后的管理地位。她和丈夫彭金章先生是北大的同班同学,在毕业前夕开始谈恋爱,在工作后又结了婚。樊锦诗为了孩子的成长教育合计家庭的和睦曾经一度想放弃在莫高窟工作,去武汉找彭金章先生和家人团聚,可是她是莫高窟保护的稀有人才,最终经过官方的挽留和自己内心不断勇气的敦煌情怀留在了莫高窟坚守,而后,自己的丈夫做出了事业的牺牲。彭金章从武汉大学放弃的创办的考古系来到莫高窟和妻子一起团聚。在全家未团聚前,彭金章先生把大儿子放到自己的老家到了上学的年纪接到武汉,小儿子由自己一直养大后来照顾两个孩子的生活起居,期间樊锦诗觉得亏欠这个家庭很多很多,多亏有了老彭的默默付出,才成全了这个家和樊锦诗的事业。彭金章来到莫高窟对于北窟区的发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也算没有埋没老彭的价值。老彭对做的考古发掘事业也感到很高兴。6/7由于没有家庭全方位的呵护,他们的儿子没有能上大学像樊锦诗夫妇那样接受很深的教育,这可能也是他们的一大遗憾吧。纵观她的八十多年,小时有上学天资加之受到的良好教育和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北京大学,早期的生活还是没那么苦的。但自从进入敦煌工作开始自己的家庭事业都面临严峻挑战,父亲在文革时期含冤而死,兄弟几个失业没收入,自己远在甘肃距离老家上海很远,每月只能靠寄钱接济家庭。自己的丈夫远在武汉,双方都是单位要挽留的人才,迁调工作十分不易,自己生第一个孩子在甘肃无法请假,生第二个孩子在武汉只呆了半年。两孩子小时候送到老家或给亲人抚养,实在不行在武汉的宿舍里由丈夫看大了点,最终丈夫调到了敦煌。在2017年丈夫由于胰腺癌在半年内去世了。然而自己还要继续坚持下去,为敦煌继续奉献。看完这本书感慨良多,故作此总结。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第四篇】一年前读过《我心归处是敦煌》一书,如今抚卷深思,书中勾勒出的那一幅敦煌画卷依然深深地震撼着我。这本书的口述者樊锦诗樊奶奶是敦煌研究院的第三任掌门人,在莫高窟工作了一辈子。用她的话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守护人。”樊奶奶在书中用自己的故事给我们讲述了她自己及莫高窟的那一段峥嵘岁月。从她自己出生开始,7/7樊奶奶向我们娓娓述说自己、敦煌、莫高窟的一系列故事,书中信息量极大。我非常钦佩书中樊奶奶及研究院同仁在那段特殊的时期保护敦煌的行为。当时一队红卫兵来到莫高窟,“整个所一下子非常紧张”,樊奶奶和敦煌的其他领导严阵以待、前去周旋。所幸他们只是来参观。我能想象出一介女流的樊奶奶张开双臂挡在红卫兵们面前大声交涉的情形,这也让我想到拉贝和祁发宝团长。拉贝挡在日军面前,是为了捍卫人权和生命;祁团长挡在印军面前是为了捍卫祖国的领土;樊奶奶挡在红卫兵面前,是为了捍卫中华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和宝贵遗产,我以为这三者都是可敬的。当然,我更钦佩樊奶奶能够一辈子坚守着莫高窟。对敦煌研究院来说,如果说常书鸿院长是发掘了莫高窟,段文杰院长是守护莫高窟,那么樊锦诗奶奶这个院长就是发扬了莫高窟。她建立了球幕影院和一比一复制展厅,让莫高窟文化更亲民地走进了千家万户。樊奶奶身上这种简单执着、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有多么的不容易。而我想到自己在生活中却少有能坚持的时候,比如练习吹长笛,也时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樊奶奶曾说:“简单相信、傻傻坚持就是我。”看过这本书后-,我敬佩于樊奶奶的毅力、勇气、智慧和坚持。想到自己,我也希望,将来自己能成为一个像樊奶奶那样“简单相信、傻傻坚持”的人。
本文标题:关于我心归处是敦煌读后感(精选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690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