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药学 > 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
1.《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奠定了本草学理论基础。2.《本草经集》,初步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3.《新修本草》,又称为《唐本草》,是我国第一部官修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共载药850种。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作者唐慎微,该书图文对照,方药并收,使大量古代文献得以保存。5.《本草纲目》,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6.《本草纲目拾遗》,作者赵学敏,载药921种,其中新增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7.《中华本草》,该书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药学成就。8.中药性能则是以人体为观察对象,是药物的内在特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9.四气,又称四性,即指药物具有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10.确定依据,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一般属于寒性或凉性。反之能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一般属于热性或温性。11.阴阳属性,温热属阳,寒凉属阴12.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真寒假热或真热假寒,当分别治以热药或寒药,必要时加用药性相反的反佐药。13.五味,指药物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14.确立依据,今药味确定,主以药效,参以口尝。15.所示效用及临床应用,辛;能散、能行,有发散、行气、活血作用。16.甘,凡湿阻食积、中满气滞者慎用。17.酸,凡邪未尽之证均当慎用。18.坚,①坚阴,即泻火存阴;②坚厚肠胃。19.涩,涩味药大多能敛邪,邪气未尽者慎用。20.淡,芳香味与辛味一样,能耗气伤津,气虚津亏者慎用。21.阴阳属性,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22.气味配合,一药气只有1个,味可有1个,也可有2个或更多。23.升降沉浮,即指药物在人体的作用趋向。与所治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治疗疾患的病位相同。24.药物的质地轻重,贝壳类质重的药多沉降。25.药物的性味,从五味讲,辛甘淡主升浮,酸苦咸主沉降。26.药物的效用,药物的临床疗效是确定其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27.所示效用,具有泻下、清热、利水渗湿、潜阳息风等作用。28.逆其病势选择用药,病势下陷类病证,宜选用或配用具有升浮之性的药。治疗病势上逆病症,常选用药性沉降的药。29.影响因素,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配伍30.有毒与无毒,确立依据,是否含有毒成分;整体是否有毒;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31.中药主治病证,当代使用最多是证名,其次是病名,症状名最少。32.单味药配伍,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相须:即性能相类似的药物合用,可增强原有疗效。如石膏配知母可增强清热泻火效果。相使: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增强主药的疗效。相恶: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相反:能产生或增强毒害反应。如乌头反半夏。33.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互相为用、密不可分的。34.常用的治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分为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气血两清、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消法;补法,常用的治法分类以补气、补血、补阴、补阳,以及阴阳并补、气血双补为主。35.臣药,(1)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和主证的药物;(2)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36.佐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佐制药,消除或减缓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37.使药,(1)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2)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祛邪。38.组成变化,注意:不可减去君药39.品种对药材质量的影响,在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中,品种是至关重要的因素。40.中药有效成分多来源于次生代谢产物,不同品种的植物由于遗传特性的不同,合成与积累次生代谢产物的种类及量可能存在着很大差异。41.中药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中药材的质量。42.一药多基原情况普遍存在,有的来源于同属不同种,有的甚至为不同属或不同科。43.栽培对药材质量的影响,我国目前许多药材的栽培主要靠药农分散种植,种植技术粗放,再加上盲目扩大种植范围,造成种质不佳,种质特性退化的情况较为严重。另外,在栽培过程中滥施农药、除草剂。44.产地对药材质量的影响,产地是影响中药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中药有效成分的形成和积累与其生长的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45.道地药材,道地药材(又称地道药材)是指药材质优效佳,道地药材是源于古代的一项辨别优质中药材质量的独具特色的综合标准,也是中药学中控制药材质量的一项独具特色的综合判别标准。“道地药材就是指在一特定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内所产的药材,并且生产较为集中,具有一定的栽培技术和采收加工方法,质优效佳,为中医临床所公认。”例外的情况是有少数药材,药名前所冠的地名不是指产地,而系指进口或集散地而言,如广木香,并非广州所产,而是从广东进口,藏红花亦非西藏所产,而是从西藏进口。46.怀药,如著名的“四大怀药”——地黄、牛膝、山药、菊花47.浙药,如著名的“浙八味”——浙贝母、白术、延胡索、山茱萸、玄参、杭白芍、杭菊花、杭麦冬48.藏药,如“四大藏药”——冬虫夏草、雪莲花、炉贝母、藏红花49.采收对药材质量的影响,药材的采收年限、季节、时间、方法等直接影响药材的质量、产量和收获率。50.药材的适宜采收期,一般以药材质量的最优化和产量的最大化为原则51.中药材适宜采收期确定的一般原则:双峰期,既是有效成分高峰期,又是产量高峰期,这个时期就是它们最适宜采收期。有效成分含量高峰期与产量不一致时,有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时期即为适宜采收期。故栽培人参应以6年生者秋季为适宜采收期。有些药材,除含有效成分外,尚含有毒成分,在确定适宜采收期时应以药效成分总含量最高、毒性成分含量最低时采集为宜。52.各类药材的一般采收原则,利用传统的采药经验,根据各种药用部位的生长特点,分别掌握合理的采收季节是十分必要的。53.根及根茎类,一般在秋、冬两季植物地上部分将枯萎时及春初发芽前或刚露苗时采收。有些中药由于植株枯萎时间较早,则在夏季采收,如浙贝母、延胡索、半夏、太子参等。但也有例外,如明党参在春天采集较好。54.茎木类,有些木类药材全年均可采收,如苏木、降香、沉香等。55.皮类,一般在春末夏初采收,如杜仲、黄柏采用的“环剥技术”56.叶类,多在植物光合作用旺盛期57.花类,一般不宜在花完全盛开后采收;在花盛开时采收的如菊花、西红花等;红花则要求花冠由黄变红时采摘。全草类,春季采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的习称“花茵陈”。58.矿物类药,没有季节限制,全年可挖。59.采收的注意事项,采收的机具;综合利用;保护野生药材资源,①按需采药,采收时采大留小,采密留稀,分期采集,合理轮采。②轮采、野生抚育和封育60.中药材产地加工的目的,除去杂质及非药用部位,保证药材的纯净度;按药典规定进行加工或修制,使药材尽快灭活,干燥,保证药材质量。常用鲜药有生姜、鲜鱼腥草、鲜石斛等;降低或消除药材的毒性或刺激性,保证用药安全。有的药材毒性很大,通过浸、漂、蒸、煮等加工方法可以降低毒性,如附子等;有利于药材商品规格标准化;有利于包装、运输与贮藏。经过产地加工,应使药材形状符合商品要求,色泽好,香气散失少,有效成分含量高,水分含量适度,纯净度高,保证药材的质量和用药的安全。61.常用的产地加工方法,捡、洗,具芳香气味的药材一般不用水洗;切片,对具挥发性成分和有效成分易氧化的则不宜切成薄片干燥,如当归、川芎等;蒸、煮、烫;搓揉,如玉竹、党参、三七等;发汗如厚朴、杜仲、玄参、续断、茯苓等;干燥、62.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表示。63.中药化学变化分析,中药化学绪论变化较小,保留了所有内容;中化各论的章节顺序没有改变,最大的改变是各章节删除了所有关于提取与分离及结构鉴定、波谱分析的内容,增加或删除一些中药实例。64.考查特点:删除了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内容。65.中药化学学习指导,运用合适的学习方法66.研究对象,中药防治疾病的物质基础——中药化学成分,有效成分:具有生物活性、能起防病治病作用的化学成分;无效成分:没有生物活性和防病治病作用化学成分67.有效成分和无效成分相对性,鹧鸪氨酸(驱虫);天花粉蛋白(引产);茯苓多糖、猪苓多糖(抗肿瘤)68.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方法,浸渍法,特点:适于遇热易破坏或挥发性成分及含淀粉、黏液质、果胶较多的中药。渗漉法,特点:提取效率高,不加热,不破坏成分。煎煮法,必须以水为溶剂。缺点:对含挥发性和加热易破坏成分不适用。69.回流提取法,缺点:不适用遇热易破坏成分,溶剂消耗大。连续回流提取法,索氏提取器,优点:提取效率高,节省溶剂,操作简单。缺点:不适用遇热破坏成分。水蒸气蒸馏法,适于具有挥发性的有效成分提取。升华法,具有升华性的成分。如樟树中的樟脑、茶叶中的咖啡因。超声提取法,利用超声波产生强烈的空化效应和搅拌作用。超临界流体萃取法(SFE),最常用CO2作为超临界流体萃取的物质。优点,低温下提取,对“热敏性”成分尤其适用。缺点,对极性大化合物提取效果较差,设备造价高。70.结晶及重结晶,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溶剂中溶解度差异。71.结晶的条件,结晶的关键:选择合适的溶剂。72.溶剂的选择,高温对结晶物质溶解度大,低温溶解度小。对杂质的溶解度或者很大(待重结晶物质析出时,杂质仍留在母液中)或者很小(待重结晶物质溶解在溶剂里,过滤除去杂质)。73.化合物纯度的判定方法,a.结晶形态与色泽:结晶均匀、一致。b.熔点与熔距:熔点明确、熔距敏锐(1~2℃)c.色谱法:三种以上展开剂展开,呈单一斑点。d.高效液相色谱法、质谱、核磁共振等方法。74.利用两种以上不同溶剂极性差异分离,①水提醇沉法:多糖、蛋白质等沉淀②醇提水沉法:树脂、叶绿素等亲脂性成分。75.利用酸碱性进行分离,①酸提取碱沉淀:生物碱提取分离。②碱提取酸沉淀:酚、酸类成分的提取分离。76.液-液萃取,原理:利用混合物中各成分在互不相溶的两相溶剂中分配系数K不同而达到分离。77.液-液分配柱色谱,正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反相分配色谱:固定相极性流动相极性,固定相石蜡油、RP-2、RP-8及RP-1878.物理吸附,无选择性,过程可逆,应用最广。①硅胶、氧化铝——极性吸附剂②活性炭——非极性吸附剂79.极性及其强弱判断,极性表示分子中电荷不对称程度,与偶极矩、极化度、介电常数有关。80.吸附柱色谱用于物质分离的注意事项,尽可能选用极性小的溶剂装柱和溶解样品;酸性物质用硅胶,碱性物质用氧化铝;TLC组分Rf达到0.2~0.3时溶剂可用于柱色谱。81.聚酰胺柱层析,吸附原理:聚酰胺不溶于水及常用有机溶剂,对碱稳定,对酸(尤其无机酸)稳定性较差。原理为“氢键吸附”。吸附规律:A.酚羟基数目:酚羟基数目越多吸附力越强B.酚羟基位置:酚羟基所处的位置易于形成分子内氢键,则吸附力减弱。C.分子芳香化程度越高,共轭双键越多,吸附力越强。D.洗脱溶剂的影响:聚酰胺对酚类、黄酮类化合物的吸附是可逆的(鞣质例外),故特别适合于该类化合物的制备分离和脱鞣处理。82.大孔吸附树脂法,吸附原理:通过物理吸附(范德华力、氢键吸附)和分子筛性能。83.凝胶色谱法,凝胶色谱利用分子筛原理分离物质,因此大分子物质首先被洗出。84.根据物质解离程度不同分离,原理:混合物中各成分解离度不同而分离。离子交换树脂外观为球形颗粒,不溶于水,但可在水中膨胀。85.根据物质沸点进行分离,利用混合组分中各成分的沸点不同而分离的一种方法。86.中药化学成分结构研究方法,化合物的纯度测定,结构研究中的主要方法87.分子式确定,高分辨率质谱法(HR-MS)88.质谱(MS),测定有机分子的分子量、求算分子式、推断结构信息。89.红外光谱(IR),4000~1500cm-1的区域为特征频率区,许多特征官能团,如羟基、氨基等,可据此进行鉴别。15
本文标题:执业中药师药一考点打印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87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