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学生主体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探析
学生主体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探析2023/X/XX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的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初中阶段是学生“三观”初步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教育十分重要。学校是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必须遵循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积极探索有效路径,使他们在思想情感上认知、认同,实现价值观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为行。一、初中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一)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着眼点教育是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和塑造人的工作,任何教育都具有价值引领的作用。时代越是向前,国家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就越发强烈,教育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就更加突显。学校应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各方面,贯穿到管理服务各环节,加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共育网络。(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脚点学校是人才培养的主阵地。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学校要始终坚持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教育和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明辨是非,善于决断,扎实干事,踏实做人,努力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三)是学生健康成长需要的出发点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三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思想观念尚未成型,仍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必须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这迫切需要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念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理想信念,践行道德规范,提高思想境界,促进自身的健康成长。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困惑合适的德育教育方法是实现德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条件,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同样如此,只有方法正确,方能触情入心。对初中生而言,他们的道德认识、体验和实践能力都在不断变化,道德自主性在不断增强。目前,在初中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上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严肃有余,灵活不足,导致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同不够。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多以强调其政治功能,关注学生政治方向和思想道德,知识灌输、行为训练、集体影响和舆论的扬抑及表扬批评为主要教育方式,这些方法在一段时间内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忽视了学生潜在能动作用。比如不少学校将熟背24个字作为学生行规检查的重要内容并以此作为价值观教育重要途径,与日常行规检查挂钩,采用背诵方式或许对于“知”的层面有一定帮助,但简单把熟记等同于理解掌握了核心价值观内涵确实大大偏离了教育的根本方向。从小学背到中学,学生的确能把24个字倒背如流,也不过等同于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二是说教有余,引导不足,导致核心价值观教育效能不足。价值观教育属于意识形态方面,需要情感认同,只有走入学生内心世界方能触及灵魂深处。尽管目前学校开展价值观教育的方式有所开放,过程注重民主,实践体验也有所增加,但受传统教育思想影响,大多数学校仍长于“管”和“灌”,短于“放”和“导”。这一阶段初中生已经能够以“社会人”视角看待个人道德品质,简单说教没能给予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充分道德对话空间,阻止了学生对于道德理解和判断,教育要求片面化,教育效果短期化,必然导致价值观教育低效或失效。三是高度有余,梯度不足,导致核心价值观教育针对性不强。学校一贯立足将学生培养成为信念坚定,品德高尚的人作为价值观教育的最终目标,并努力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个环节,这一做法看似形成了教育的完整体系,却遗漏了学生作为一个人,一个具有成长性主题的关键,因此常出现对小学生讲大道理对大学生讲习惯养成的情况,这种忽视学生道德成长规律、以目的代替目标、只有高度没有梯度的教育方式、缺乏从教育对象在思想、道德和心理上全面了解,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长此以往学生渐渐学会人前一套人后一套,校内校外不一,家里家外不一。以“诚信”为例、从小学到中学具有四个层面的内容:不撒谎,讲真话;说话算数,一诺千金;个人诚信;国家和社会诚信。一些中小学校常常按照统一套路进行教育,不是讲诚信故事就是学诚信榜样、设立诚信考场,不同学校也会融合学校教育特色在侧重点上有所不同,却很少从中小学生如何理解,怎样践行的角度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落实到学生层面就容易出现认识与行为分离的结果。三、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一)抓动机,寓理于事动机通常解释为人们的主观愿望。当音乐家谈动机时,它是指一系列有联系有特点的声音,并通过艺术加工提炼为乐曲的主旋律。把它移植到价值观教育中,动机就是把学生生活中的事件、场景等有着“意蕴”的素材抓在一起,可以是一个新闻事件、一个生活场景、一堂课、一本书、一幅图等串联出一个教育主题,这种将教育的内容渗透在普通的事件中的教育方法,减少了刻意说教的痕迹,降低了学生抵触心理,起到了寓理于事的教育效果。爱国主题教育已经深入人心,而且每个学校都已经形成自己具有特色的教育内容。如何让每一次教育对学生来说,都成为新鲜且具有指导意义的教育,我想从动机入手就很能保持这份新奇感。比如,大家都很关注的焦点新闻事件,就是一种抓动机的好载体。我校的思政大课堂就以两则新闻开启了“这种爱国行为你支持吗?”的辩论。一则是“打砸日系车抵制日货”,还有一则是“xx大水,一些大学生勇当志愿者奔赴灾区救灾”。在教师引导下,同学们争相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随着老师和家长的加入,同学们议论的主角也慢慢从新闻人物转移到学生自己。大讨论给每个人都创设了一个表达观点的平台,同时也对“爱国”是什么有了一次认真的思考。爱国不是一时头脑发热,也不是高喊口号,而要立足自己做真正有益于国家的事情,当下学生努力学习本领,为将来有能力承担建设祖国的重任就是一种真实的爱国。敬业教育也可以采取抓动机的教育方式。通常情况下学校把敬业教育整合在核心价值观整体教育之中,也会在劳动教育中与劳模精神进行整合,还有就是思政课上会有联系到敬业方面的内容。对中学生来说,对敬业的理解不仅可以从各行业的佼佼者身上,我们身边就有很多敬业者。让学生自己观察寻找你身边有哪些敬业的人,体验他们的一天的工作,总结普通劳动者身上存在哪些敬业因素,直至将敬业与我们学习生活紧密联系。这个过程让同学们认识到敬业不是挂在橱窗、墙面的符号,而应成为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成为同学之间相互督促和鼓励的信条。(二)造意境,润物无声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对意境的创造。书法、绘画、建筑等都离不开意境,如果在价值观教育中也能把教育的意,融进思想情感的境,这样的教育不仅是美的,也是让人铭记于心的。友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之一,也是评价一个人道德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友善的教育关键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感,这就需要通过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共同发力来实现。显性教育诸如学校开展一系列主题活动、主题班会、课堂渗透等,这让学生对于友善的内容有所知晓;隐性教育则是通过墙面文化,环境布置等让学生身处教育环境之中,所见、所听皆与友善相关。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一种人际关系的营造,从学生进校后老师的第一声问候,到同学之间互助、有爱的人际关系,再到和谐的学风、师风、校风的建设等,都与友善有着密切关系。这是一个持续不断教育和影响的过程,它不同于组织隆重的教育,活动时热火朝天,活动后销声匿迹,学生无法在活动中获得感悟和体会。这种润物无声式的教育虽没有反复强化和灌输,但师生的一言一行都在传递和践行友善。(三)出新意,大胆错位通常情况下开展的价值观教育都是正面、积极、主旋律的,从学生的角度看,他们更容易被新奇、有趣、神秘的事物所吸引,愿意关注能激发好奇的东西,因此价值观教育在方法上也要敢于独辟蹊径,别具匠心,立足学生视角,引导他们用自己眼睛去看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用自己头脑去想别人没有想出的道理,用自己的嘴去讲别人没有讲透的话,把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质疑,大胆错位,在质疑和反思中,一步步将价值观的真正内涵植入学生心中,在接纳和认同的基础上去实践,实现教育的内化和外显。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除了公民层面内容,还有国家和社会层面的价值内容,教育视野不应局限于学生身处的校园,还应放眼整个国家和社会。尤其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接收到的来自各方面大量、复杂的信息,如果一味坚持“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传统教育,势必会让教育走向形式化、表面化。一方面学校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上丰富的教育素材,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的实例大胆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收集国家取得的重大成就,比如“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脱贫攻坚”等来印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国家是一个全体国人长期不断努力的过程。尤其经历了这次疫情之后,同学们的真实经历以及外部各种信息对学生思想和心理都产生了或多或少的影响,给价值观教育带来了重大考验。挑战总是与机遇并存,学校要抓住后疫情时期价值观教育的契机,一方面善于抓住问题的核心加以分析,注重引导和管理,另一方面做好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和学生的心理辅导,帮助他们辩证看待和多角度分析问题,以缓解学生由此产生的心理波动。杜威指出:“从别人那里听来的知识也许能使人产生某种行动……但这种知识不能培养个人的主动性和使他终于他人的信念。”因此作为道德主体的学生,只有把他从被动受教育者变身为主动的自我教育者,立足学生视角,遵循认知规律,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化,方法创新无疑是实现知情意行贯通的关键。
本文标题:学生主体视角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方法探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3956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