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第13.2课《上图书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上图书馆王佐良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上图书馆》是一篇文艺随笔,作者王佐良先生是我国英语界泰斗级人物、享誉中西的外国文学专家,在英国文学、比较文学、文体学及文学翻译等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在这篇文章中,王佐良先生回顾自己在图书馆的阅读经历,梳理了自己在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感受与思考,阐述自己的成长经历和读书乐趣,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之情。课前导入1.理清层次:阅读全文,思考,全文可分为几部分?•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3)引用名言,引出上图书馆之乐。•第二部分(4—8)回忆上图书馆之乐:中学阶段上“公书林”,大学阶段上清华图书馆,留学期间上包德林图书馆。•第三部分(9、10)引用台词,赞美图书馆。文本研读•2.思考,全文主要记述了几个图书馆?是按什么顺序来记述的?•明确:•(1)文中主要记述了四个图书馆,分别是公书林、清华图书馆、包德林图书馆、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2)是按时间顺序来记述的。阅读课文回答后面的问题。1.下面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本第3段“于是我想起了上图书馆之乐”,承上启下,引出下文自己上图书馆的经历。B.第4、5段写我在“公书林”里阅读英文图书的经历,抒发了我在图书馆之乐,照应第3段。C.第6段结尾的“灿烂”、第7段开头的“暗淡”,表现了日本侵华前后中国的巨大变化。D.第8段写“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是因为北平已经解放,同时“我”完成论文后也可以在包德林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阅读检测选C。【解析】两个词指的是人生,即日本侵华前自己在图书馆的快乐,以及“七七事变”后清华图书馆被迫关闭的现实给作者带来的感受。2.作者分别叙写了自己哪三个阶段的图书馆之乐?而阅读的图书主要是外文版,原因是什么?【明确】①三个阶段:上中学时、清华大学时、国外留学时上图书馆的经历。②因为作者是一个著名翻译家,自己读的图书主要是外文版,切合自己作为翻译家成长的经历。•(二)精研内容:•1.思考,第1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有什么用意?•明确:为了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2.“公书林”有什么特点?交代这些有什么作用?作者在“公书林”图书馆有哪些收获?•明确:•特点:有丰富的中英文藏书,而且全部开架,允许学生随便阅览;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作用:突出“公书林”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表达了对“公书林”的喜爱及怀念,为下文写作者在这里的收获做铺垫。•收获:•①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②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3.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清华大学的图书馆?•明确:•作者详细描写了清华大学图书馆,写到了它的外表、门厅、书库、阅览室、高台灯等,是说作者对这个图书馆印象极为深刻,它带给作者很大的影响,给了作者很大的教益,是“我的解透教材一大恩师”,而且它的作用是其他事物不能比的,它带着作者进入了一个灿烂的新世界,给作者指明了前进的道路。作者这样写,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图书馆强烈的热爱之情。•4.思考,第7段说“真实的世界却在暗淡下来”,“真实的世界”指什么?•明确:•国家民族命运处于危亡时刻。•5.思考,第8段中“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明确:•表达了对国内战争胜利的喜悦。•6.思考,第9段引用的莎士比亚的台词有什么含意?•明确:•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一方面表达对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建筑风格的赞美;另一方面表达对图书馆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的赞美,因为从图书馆里走出了像马克思这样的伟人。•7.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明确:•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这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在上中学时,去学校的图书馆“公书林”翻阅英文小说,使作者养成了一个看英文杂志的好习惯。在清华大学时,王佐良去清华图书馆读书,读到了很多外国论著,使作者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在英国读书的时候,王佐良去包德林图书馆和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读书,纵情阅读使他心境豁然开朗,并领悟到人类对理性的创造性。•8.讨论:作者写自己上图书馆之乐,感情基调是愉悦的。可是,作者却选择自己在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情景来写,加之国内战乱、亲人音信全无,作者当时的心境可想而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试分析随笔写法的灵活性。•明确:•这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随笔,作者主要选择自己不同阶段上图书馆的经历入文,真实展示了图书馆在自己学习、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虽然在国家动乱、亲人音信全无处境下苦读的心情有些压抑,但这段图书馆学习的经历却意义重大,结局很是圆满。正是在图书馆里“一灯如豆”下的苦读,才换来了优异的成绩。“只在最后的两个月里…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这段文字,是付出得到回报后的喜悦,是拨开阴霾见日月的惊喜,是不再为家国忧虑的释怀,是在图书馆纵情自由阅读的轻松与喜悦。相比较收获时的快乐,先前受那点苦又有什么呢?因此,从整体看,这一段苦读生活,更能表现上图书馆的结局之乐。从写法方面来说,体现了随笔写法的灵活性。•(三)赏析语言:•小组合作,赏析下列语句:•1.但是仅仅摸着那些书,看着它们的封面、目录和插图之类也使我高兴。•明确:•“仅仅”一词表明我的英文程度确实有限,但我对于知识的渴求和兴趣却是浓厚的。一个中学生想“占有”知识的欲望呼之欲出,显示出作者看到摸到这些图书时的欣喜。“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有多少事情,是因为我们心向往之,才变为了现实啊!•2.果然在“公书林”里找到了书架上一排斯蒂文的书,拿下来翻了几本,虽然只记得了它们的书名,那个下午却消磨得很愉快。•明确:•“果然”:因为好奇心而去寻找,因为找到了倍感欣喜!和名人相遇的喜悦,虽然用了“消磨”一词,但那是多么美妙的时光!傅首尔“爱就是和相爱的人在一起,做好多好多无聊的事情。”对于作者来说,“爱就是和所爱的书籍在一起,哪怕暂时读不懂它。”•3.清华给我的教益极多,这当中它的图书馆又是我的一大恩师。它比公书林更神气……•明确:把图书馆比作自己的恩师,可见作者对图书馆的深情。王佐良的恩师有俞平伯、叶公超、钱钟书等等,可见图书馆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神气”一词带有孩子气的口吻,一种自豪之感。••4.“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进入到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明确:•知识的光,知识阅读让他感动,启发他思考走向一个未知的、开阔的、理性的新世界。王佐良在大二上学期参加全校英语演说比赛,获得第一名,演讲的题目是《文学能使生活美好》。大二美国刚出版的《乱世佳人》,借到此书后如获至宝,废寝忘食地读完。•(四)归纳课文主旨:•小组合作,归纳课文主旨:•明确:•本文以时间为线索,分别写了作者在中学阶段、大学阶段、留学期间上图书馆的经历及品味到的乐趣,展示了图书馆在其学习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写出了读书在增长知识、丰富情感、提升教养等方面的作用。•1.试分析本文引用论证的作用。•明确:•引用论证,增强说理的权威性•《上图书馆》一文有两处引用,第1自然段引用西蒙娜·德·波伏瓦的话,引出自己对图书馆读书生活的热爱;第9自然段引用莎士比亚的台词,说明人类创造了知识理性。这种引用,语言精练,有含蓄典雅之美,可以使说理增强权威性,增强文章说服力或文采,使论证更有力或更有吸引力,进一步证明文章论点。写作特点•2.文中有很多意味深长的细节描写,请赏析。•明确:•王佐良的《上图书馆》抒情含蓄,作者的心情、文章的深意都寄寓在看似平淡的记叙、描写之中,尤其是其中的细节描写,更增添了文章韵味。如第6段,“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此处的细节描写,将作者对书籍的热爱,对那段美好的读书时光的无比珍视之情表现得含蓄隽永、意味深长。再如“初夏的阳光给了馆内更多光亮,我的心境也豁然开朗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比较阅读】1.本课两篇文章都描述了作者的阅读经历和乐趣,请根据文本内容梳理一下作者不同阶段的读书选择和读书的感受与思考。拓展探究【点拨】黑塞是按照时间顺序和对书籍内容的领悟来写自己对阅读的选择的。在少年时代,黑塞先是把显得无聊的藏书翻了一遍,终于发掘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如《鲁滨逊漂流记》《一千零一夜》;因为这两部书的吸引,黑塞开始阅读之前几乎看不懂的书,如巴尔扎克的作品。又过了若干年,黑塞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阅读中国的古典作品的译本,还有中国的抒情诗和中国通俗小说。王佐良是按照自己的成长过程来写与几个图书馆的缘分的。从此激发了作者阅读英文小说,探求外面世界的好奇心,使作者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也从中学到了一些英文知识。2.有人认为,读书能获取知识但不一定能铸炼智慧,有文凭不等同于知识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养;常言说“开卷有益”,有人却认为“开卷未必有益”;人们通过读书求知,贤人却又告诫“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此你是怎么看的?【点拨】“知识”和“智慧”二者虽密切相关,却是两个概念,读书能获取知识,但是只有通过不断思考,才能产生智慧。知识可以继承,智慧是不能继承的。有学习经验固然重要,但是“知识分子”还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独立的人格,有修养,这些都不是“文凭”能代表的。“开卷”是好事儿,但是如果不加选择,则未必有益。读书求知,如果没有质疑精神,也可能失败。•讨论,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借阅的基本上是考试辅导类图书。在图书馆里,看大学相关专业图书的人寥寥无几。大学生功利化的读书目的使得大学图书馆在功能上沦为了“自习教室”。•你对上述现象有何看法?请简要概述。【现象探讨】•示例:•观点一:我对大学生到图书馆里只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而不是专业图书感到失望和遗憾。虽说现在的大学生已不是天之骄子,但学好大学所规定的专业课程是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做到的。而大学图书馆藏书丰富,正是大学生深造的主要途径,每一位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图书馆对专业课程扩充学习、加深理解,而不应该只盯着考试辅导类图书。对此,希望大学的相关部门能予以正确的引导。•观点二:我认为,大学生到图书馆借阅考试辅导类图书无可厚非。现在的大学生早已不是天之骄子,他们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不能不对将来的就业早做准备。而且,尽管借阅的是考试辅导图书,他们能够坐下来学习,也说明他们并没有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因此,对这些大学生的做法我们应该多一些理解。思维导读•以“我与图书馆”为话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600课后作业
本文标题:第13.2课《上图书馆》-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47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