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读书:目的和前提黒塞统编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导入•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1.作者简介•赫尔曼·黑塞(1877~1962),出生在德国,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黑塞一生曾获多种文学荣誉,比较重要的有:冯泰纳奖、诺贝尔奖、歌德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黑塞爱好音乐和绘画,他的诗有很多充满了浪漫气息,以至被人称为“德国浪漫派最后的一个骑士”。•代表作有《在轮下》《荒原狼》《彼得·卡门青》《东方之旅》《玻璃球游戏》等。其中《荒原狼》于19462.黑塞的诺贝尔颁奖辞他那些灵思盎然的作品,它们一方面具有高度的创意和深刻的洞见,一方面象征古典的人道理想和高尚的风格。3.随笔本文是有关读书的一篇随笔。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文学常识•本文是作者的一篇随笔。当时社会上的一些人,特别是年轻人出现了一种浮躁的心态,觉得读书是枯燥无味的、可笑的、不值得的。他们认为人生短暂,应该学会享受人生。作者对此有感而发,建议那些年轻人还是应该挤点时间看书,从自己能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开始阅读,逐渐培养起阅读的兴趣。文章由此阐述了获得教养的主要途径,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完善自我,认识社会,发现世界。写作背景•(一)整体感知,理清层次:•快速阅读课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明确:•第一部分:(1-2)读书的目的:获得真正的修养。•读书绝不是要使我们“散心消遣”,倒是要使我们集中心智;不是要用虚假的慰藉来麻痹我们,使我们对无意义的人生视而不见,而是正好相反,要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文本研读•1.什么是“真正的修养”。•2.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之一——研读世界文学。•第二部分(3-7)读书的前提:以个人的阅读兴趣为前提,同时还必须要以个性或人格作为前提。•3.认识自己,凭爱好阅读。•4、5.读书的前提-个性或人格的追求。•6、7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证明。•第三部分(8)针对现实,提出读书建议。文本研读探究阅读课文第1~4段,完成后面的题目。1.下面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中首段提到修养的目的,其作用在于帮助人们找到生活的意义。B.获得修养的途径之一是通过研读世界文学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C.对作品进行深入的理解不在于多读、多知道,而在于通过阅读作品让自己和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联系。D.是否是一个真正的读书人,与读书多少关系不大,因为读书时生吞对教养没有多大的作用。选A。【解析】文章首段提到修养的目的,是引出下文阐述通过读书获得教养的途径。2.作者认为什么是“真正的修养”?它的目的是什么?•明确:•“真正的修养”即“精神和心灵完善”。修养的目的是“帮助我们找到生活的意义,正确认识过去,以大无畏的精神迎接未来”。•3.黑塞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的途径有哪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对我们的人生有什么作用?•明确:•①作者认为获得“真正的教养”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比如参加社会实践等。•②“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就是研读世界文学,逐渐地熟悉掌握各国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尤其是他们在作品中留给我们的思想、经验和理想的巨大财富。特别是对每一部思想家或作家的杰作的深入理解,都会使你感到满足和幸福——不是因为获得了僵死的知识,而是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③特点:这条路永无止境,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走到尽头;任何人也不可能在什么时候将哪怕仅仅只是一个文化发达民族的全部文学通通读完,更别提整个人类的文学了。正因为如此,才顺势提出读杰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杰作。•④对我们的人生的作用:有了鲜活的意识和理解,使我们感到满足和幸福;领略人类所思、所求的广阔和丰盈,从而在自己与整个人类之间,建立起息息相通的生动联系;使我们集中心智;使我们的人生充实、高尚、有意义。这些都符合“真正的教养”阅读课文第5~8段,完成后面的题目。4.下面对文段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两部书告诉我,在灰色的大海里也可以捞到珍珠”,用了比喻的说法,“灰色的大海”指《鲁滨逊漂流记》和《一千零一夜》中关于海的故事。B.巴尔扎克作品中对财务状况不厌其烦的描写,让当时喜欢阅读狂热与纠葛故事的“我”感到失望。C.“这是当今德国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指的是读到了曾经在中国生活过的卫礼贤翻译的中国经典著作。D.“我在阅读这本书时如何惊异和心驰神往”,“惊异”指的是书中所说的一切对我既陌生又正确,“心驰神往”指的是既符合我的预感和期望又美好无比。研读第二部分选A。【解析】“灰色的大海”比喻藏书室里的藏书。5.黑塞倡导什么样的读书观?为什么提出获得教养必须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明确:•读书观:爱和生命的阅读,敬重知识,心的教养,读书者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原因:•①现实状况不容乐观。生活中存在着许多诱惑,存在着轻视读书的现象,而即使是热爱学习的人,对读书的作用也会有误解。一些人对阅读杰作不愿意花力气,下功夫。•②以个性或人格的追求为前提获得教养是解决现实状况的一条有效途径。读书人自己必须有获得教养的愿望,有完整的人格,有个性的追求。如果人没有人格,没有个性,那么他的阅读也未必能获得教养。•③作者的这一见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6.作者是如何论证“读书的前提是读者个性或人格的追求”这一观点的?•明确:•第3段紧承前一段分析“获得教养要研读世界文学”这一问题,指出要想建立与世界文学的生动联系,读者首先要认识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阅读。第4段又进一步指出读书不在于数量,因为“教养得有一个可教养的客体作前提,那就是个性或人格”,确立了自己对读书前提的观点。•然后作者用第5、6两段,以自己的读书经历为例来证明这一观点。••7.作者少年时代的阅读经历给我们什么启示?•明确:•①在图书的海洋中,只要我们去寻找,就一定会发现我们钟爱的作品或能吸引我们的内容。•②面对巨大的“藏书室”,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阅读。•③阅读中会有很多意外的发现,这些发现会不断开拓我们的阅读视野,引领我们渐渐痴迷读书。1.作者对读书提出了怎样的建议?•明确:•①从自己能够理解和喜爱的作品(基础阅读)开始阅读。•②要提高阅读的层次,读报纸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学,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教养,要读杰作。•研读第二部分•2.你怎样理解“不错,读得太多可能有害,书籍可能成为生活的竞争对手”这句话?•明确:•如果读书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获得了僵死的知识,没有获得鲜活的意识和理解,那么就不能接近真正的生活,反而与读书的目的背道而驰,成了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读书是有害的,例如孔乙己、范进等。•3.最后一句“我们先得向杰作表明自己的价值,才会发现杰作的真正价值”有什么样的深刻含义?•明确:•这句话阐述的是阅读的态度。阅读杰作,特别是读那些有久远影响、有世界声誉的杰作,要有崇敬之心、庄重之感。如果没有一种敬重之心,是难以体会杰作的伟大的。•小组合作,归纳文章主题:•明确:•文章阐述了读书目的和前提,赞美了读书的作用,劝说人们用心研读经典作品,在书籍中发现世界、认识社会、完善自我。主题归纳•思考,作为一篇议论性随笔,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①举例论证。•文章的主体部分,作者列举自己读书的经历来证明读书要以读者的个性或人格追求为前提。化抽象的说理于生动的故事之中,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写作技巧•②对比论证。•本文多处运用对比论证,如拿印度文学与中国经典著作对比,突出中国经典著作让“自然与精神,宗教信仰与日常生活”“相反相成,各得其所”的特点。再如读巴尔扎克作品的前后对比等,有力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③比喻论证。•如“真正的修养一如真正的体育,……永远都在半道上,与宇宙共振,于永恒中生存”。形象地表现了获得修养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不是短暂的功利性行为。•讨论:黑塞认为读书“帮助我们将自己的人生变得越来越充实、高尚,越来越有意义”。对于世界文学经典有人认为要“重复阅读”,要“精”读;也有人认为开卷有益,要“泛”读。你认为怎样才能有更大的收获?拓展探究•示例:•观点一:•读书求知既要“精”又要“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观点二:•学会读书,懂得运用自己的经验深入阅读,融会贯通,就能发现经典作品的独特魅力。如果没有“精”的质疑精神,读得再多,也只能是“仓库型”的学生,加上不知变通,也有可能导致失败。读书也需要“泛”,“精”是好事,但是如果选择过于狭窄,则容易囿于局限,积累不够。所以在读书过程中,既要注重博览群书,又要有所侧重,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益的书籍要深入研究。作者所主张的“精”读,是指对待经典作品的态度,这样的作品往往历久弥新。但经典是需要筛选的,书海茫茫,不是每一本书都适合自己的品味和个性需求,只有读过了才能明确它的价值,才能确定它是否对自己修养的提升有所裨益。所以,“泛”读也是很重要的。★践行楷模青年习近平的读书之道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岁月,许多人对他的第一印象多是酷爱读书。他的读法很有特点,不仅博览群书,深入钻研,秉持“横有多长、竖就有多高”的读书理念,而且好读书但不唯书,注重将读书与实干结合起来。青年习近平在梁家河博览群书。在当年那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不仅通读了大量中国古代经典、外国文学名著和现当代杂文,还精读了大量的专业书籍。据不完全统计,他当年阅读过《中世纪史》《中国通史简编》《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反杜林论》《国家与革命》《毛泽东选集》《资本论》《国富论》《战争论》等大量著作,甚至还有多篇基辛格早年的论文。在广泛涉猎的同时,青年习近平尤其注重读书方法。他热爱读马列,对马列著作版本沿革如数家珍;读马列主义哲学,就下大力气去研究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读《毛泽东选集》,不仅要搞清楚书中讲了什么问题、是如何阐述问题的,还要搞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提出和阐述问题,特别是留意当时论述问题的时间、地点和针对性。这种读书方法无意之中和专业学者的治学之术不谋而合。长“横”与直“竖”相结合,这种横向知识面结构宽、纵向专业知识底蕴深的知识结构,是复合型人才诞生的基础。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为什么思路宽广、思想活跃、目光如炬,这都是年轻时深入研究打下的坚实根基。思维导图•以“我的读书经历”为题写一篇随笔,不少于600课后作业
本文标题:第13.1课《读书:目的和前提》-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4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