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乡土中国》第5课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第五课时礼治秩序与无讼现象———《乡土中国》第八、九章阅读《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学习目标1.理解“礼治秩序”这一概念的内涵,对“礼治秩序”与“无讼现象”的深远影响有充分的认识。2.在阅读过程中形成问题意识,能明确列出自己在阅读中的疑惑,尝试多种途径破解疑惑。3.在讨论疑惑的过程中深化自己对《乡土中国》文本内容及论证方法的新发现,能用警句来概括自己的阅读发现。•《乡土中国》一书最重要的是提出了“礼治秩序”及“差序格局”概念,这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刘志琴《乡土中国的现代意义》梳理各章内容要点•第八篇《礼治秩序》,说明了礼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乡土社会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礼治社会中人们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第九篇《无讼》,点明了中国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法治秩序与礼治秩序的矛盾,现行的司法制度在乡下产生了很多的副作用。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第8章①依靠传统②依靠国家权力③主动服膺④从外限制填出导图中的空缺部分第9章①调解,教育②刑罚内容归纳理解概念关键概念阐释•1.横暴权力:_______________•答案从社会冲突一方面着眼,权力表现在社会不同团体或阶层间主从的形态里,权力是维持这种主从关系所必需的手段,具有压迫性质。关键概念阐释•1.同意权力:_______________•答案从社会合作一方面着眼,社会分工的结果使得每个人都不能“不求人”而生活,其权力的基础是社会契约,是同意,权利与义务要相称。3.比较法治、人治、礼治这三个概念的内涵差异1.法治2.人治3.礼治法治,靠国家权力和法律条文来维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人治,依靠执政者个人的威望治理国家;礼治,依靠人人主动服膺的传统来维持社会制度的稳定。•4.根据第8章内容,填出下表。•概念维持社会秩序所依据的规范维护社会规范所依据的力量具体社会情态举例法治①②西洋社会人治③④无无治无无小国寡民礼治⑤⑥⑦答案①法律②国家权力③统治者好恶④国家权力⑤礼⑥传统⑦乡土社会探讨问题1.在乡土社会里,“礼”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行为规范?依据《礼治秩序》一章中的内容,结合下面两段材料,试用一段话来介绍“礼”。①法律通常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②安徽千年古村宏村的古人工水系遍布全村,绕家穿户。一条水流贯穿全村,承担男女老少的饮用、洗涤、防火、灌溉、环保等功能。如何确保全村用水的安全卫生?据说当年祖辈定下族规乡约,每天取水、用水和排污都有相应的时间和地点。宏村村民至今仍在遵守这些规定。——《宏村水系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小城镇建设》2008年第7期答案礼不是由国家权力机构制定的权利和义务,而是由一代一代民众累积并且经过传统生活经验检验的道德行为规范。礼不靠外在权力推行,而是通过教化使人主动服膺。礼的目的是调节人们的行为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2.在乡土社会中,长老是怎样发挥作用的?你如何看待长老这种角色?答案(1)长老统治下,权力并不是政治性的,因为长老并非由官方任命,其权力也并非由全体公民赋予。长老的权力是教化性(文化性)的,也就是说,是乡土社会在长期的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结果。长老统治介于专制统治与民主统治之间,它比民主统治要“专制”,但又比专制统治要“民主”。因为长老统治是用个人性的权威来裁决社会事务的,它不需要与其他成员协商;但长老统治也并非空穴来风,它仍然需要乡土社会成员默认遵行。(2)更多情况下长老只是一种权力的象征,但在重大事务上,长老又被请出来发挥他的决定性作用。除此之外,他也不凭自己的权威为自己谋利,他对社会事务的裁决几乎是义务性的。他并没有对社会中的晚辈造成实质性的压迫,所以基本不会出现暴力革命式“从下至上”的权力更迭。整个乡土社会对长老是敬重的,对长老的裁决也基本不会有太大意见,因为长老行使的权力只是教化性的。说一说“差序格局”“礼治秩序”“无讼现象”这三者的内在联系明确•“差序格局”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外在结构特点;“礼制秩序”则是中国乡土社会的内在治理模式。二者均因“乡土本色”而产生,是并列关系。“无讼现象”是“礼制秩序”治理下的社会必然会出现的社会现象,这两者是因果关系。思辨探究•1.文中说,“礼”不需要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如何维持这种规范的?明确•“传统”通过如下几种方式施展其力量:①家族内部的长幼之序,长者对幼者耳提面命,让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浸润在“传统”之中,习惯成自然;②家规族规都有对于违反传统者的惩戒条例,一旦违背传统,就会收到严厉的惩处,让人们不得不屈从于传统。•2.作为一种礼治模式,“礼治秩序”有太多既不公平也不合理的成分,为何它还能在中国持续那么长的时间?明确:①受“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儒家思想教化的乡土社会百姓不会像西方社会那般把自由平等当做毕生追求;②礼治社会对于违反者的惩处有很多残酷的手段,让人不敢抗争;③一旦发生战乱,社会秩序不稳定,“礼治社会”也就难以维持,中国并非数千年来一直维持“礼治秩序”。•3.在《无讼》一章中,作者认为在推行司法、诉讼前要先在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否则只能有害而没有益处。但为何如今我国以“依法治国”为治国方略,推行司法下乡,并未对乡土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进行改革,也没有产生司法下乡的副作用呢?明确•1949年之后,中国农村先是进行土地改革,后来又推行公社制度,再后来又实行包产到户,乡土社会结构和百姓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一系列改变为“依法治国”方案的顺利推行奠定了坚实基础。即便如此,在我国少数边远地区,百姓遇到利益纷争还是尽量选择调解,而不愿到法院一争胜负。随堂巩固1.以下是《乡土中国》“礼治秩序”部分的解说,和原书说法不符的一项是()A.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B.礼和法维持规范的力量是不相同的。法律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礼则是依靠传统来维持。C.礼治实施的前提是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乡土社会满足了这个前提,因此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D.“法治”和“礼治”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社会情态中。现代社会虽然变迁很快,但是,礼治依然可以作为法治的辅助和补充。答案D随堂巩固2.下列对《乡土中国》中“人治”和“法治”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人们常认为我们是“人治”的社会,这种观点并不符合实际,因为我们是“礼治”社会。B.礼是乡土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有的可能是残酷的,但只要合于礼的就是对的。C.礼治社会的秩序不是人们行为受拘束而自动形成的,而是通过传统的约束被动形成的。D.相比较而言,礼治社会比法治社会更为优越,因为礼治社会是靠礼来维持秩序的。答案B1.运用你从《礼治秩序》《无讼》中学到的知识,为下面这副中国古代衙门的对联续写下联为士,为农,有暇各勤尔业;上联:下联:或工,或商,无事休进此门。(衙门原下联)示例:循礼,循俗,无讼人安其家。2.运用你从《礼治秩序》《无讼》中学到的知识,推断这个小说片断所写内容以及故事结局。•慰老爷接过“屁塞”,坐下,用指头摩挲着,转脸向庄木三说话。•“就是你们两个么?”•“是的。”•“你的儿子一个也没有来?”•“他们没有工夫。”•“本来新年正月又何必来劳动你们。但是,还是只为那件事,……我想,你们也闹得够了。不是已经有两年多了么?我想,冤仇是宜解不宜结的。爱姑既然丈夫不对,公婆不喜欢……。也还是照先前说过那样:走散的好。我没有这么大面子,说不通。七大人是最爱讲公道话的,你们也知道。现在七大人的意思也这样:和我一样。可是七大人说,两面都认点晦气罢,叫施家再添十块钱:九十元!”“……”•“九十元!你就是打官司打到皇帝伯伯跟前,也没有这么便宜。这话只有我们的七大人肯说。”•七大人睁起细眼,看着庄木三,点点头。•(节选自鲁迅《离婚》)明确•这是鲁迅小说《离婚》中的一个片段。爱姑的丈夫对婚姻不忠,作为受害人的爱姑却不得不接受被休,而且只能得到很少赔偿的结局。鲁迅先生借这个故事表达对封建礼教压迫妇女的控诉。3.城市化和法治秩序是中国迈向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请你写一段话,说说在这一过程中“礼治秩序”能为中国的社会发展发挥哪些积极作用。•示例:①“礼治秩序”强调人对于传统的主动服膺,为了合乎“礼治”,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特别强调“修身”。②就空间而言,法律一定会留下漏洞;就时间而言,法律只能事后追究。③而“修身”则没有空间的漏洞,又能在事前让自己远离罪恶。强调“礼治”“修身”会让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得到提升。结语•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传统,必须要有一个全盘清理。我们必须用科学方法把我们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在这生活方式中所养成的观念加以说明。有了这笔清清楚楚的账才能使我们走下一步时不致再像目前这样的艰难而浪费了。•——费孝通作业•1.完成同步训练各题•2.预习第十、十一章,完成相关学习任务单。
本文标题:《乡土中国》第5课时-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479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