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高一语文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当前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接触引起了人类心态的诸多反应,这些反应提出了这样的迫切要求,即人们要求知道:我们为什么这样生活?这样生活有什么意义?也就是人类发展到现在已经开始要知道我们各个文化是哪里来的,怎样形成的,它的实质是什么,它将把人类带到哪里去。这些冒出来的问题就是我提出的“文化自觉”的要求。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达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然后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地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10年前我曾提出一句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句话也就是今天我提出的文化自觉历程的概括。“各美其美”就是不同文化中的不同人群对自己传统的欣赏。这是处于分散、孤立状态中的人群所必然具有的文化心理状态。“美人之美”就是要求合作共存时必须具备的对不同文化的相互态度。“美美与共”就是在“天下大同”的世界里,不同人群在人文价值上取得共识以促进不同的人文类型和平共处和发展。总而言之,这一文化价值的动态观念就是力图创造出一个跨文化界限的研讨,让不同文化在对话、沟通中取长补短,达到我们的老话“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一体。历史发展到一定时期,总是需要找到一个地方和一群人来发扬一种新风气。我想,当前需要的新风气就是文化自觉。最近一个时期的很多迹象都提示我们,现在世界上的各民族都开始要求自己认识自己的文化,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人文社会科学负有答复这些问题的重大责任。现在自然科学发展很快,人对人类本身的生物学研究已经达到绘制基因图谱的地步,科技研究的空间发展已经从地球扩大到了太空。以人文社会科学来说,就要看我们如何跟上时代,认真地认识自己的文化了。我感到,目前正在兴起的文化自觉这股风已经在许多国家中酝酿和展开。我们中国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参与和推动这股新风气。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西方出现过“人的自觉”,写下了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篇章。看来21世纪我们将开始出现“人类文化的自觉”了。在新一页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应该有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恢弘篇章,在世界上起一个带头的作用。(选自费孝通《“文化自觉”与中国学者的历史责任》,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各地多种文化的相互接触,使得人们产生了认识自己文化的迫切要求。B.文化自觉并非文化回归和坚守传统,而是对自己文化的认识、批判和改造。C.“美美与共”为我们描绘了多元文化和平共处、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图景。D.自然科学迅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还需正确认识自己的文化,发展人文社会科学。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围绕文化自觉的含义及途径展开论证,最后推出观点。B.作者用10年前的一句话来概括文化自觉的历程,体现了这一论题的历史传承意义。C.第四段作者基于自然科学的发展,提出对社会科学的思考,观点具有联系性和发展性。D.文末以“人的自觉”与“人类文化的自觉”作对比,论证了当前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和而不同”是文化自觉的最终目的,即多元文化相互交融,从而实现文化统一。B.《乡土中国》中关于“团体格局”的分析与反思,应属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体现。C.只要了解自己文化的来源和特色,就能应对社会的发展和变迁,实现世界文化融合。D.作者从人类文化发展的层面看待中国文化,倡导中国学者起到文化自觉的带头作用。【答案】1.B2.D3.D【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要做好这类题,需要全面提取信息,精准筛选,细心比对,灵活理解。常见的陷阱设置有:遗漏信息、添油加醋、未然与已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曲解文意等逻辑错误。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B项,曲解文意,错在“对自己文化的认识、批判和改造”这个地方。原文是说: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达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然后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地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文化自觉并非文化回归和坚守传统”,并没有提到对自己文化的“批判和改造”。故选B。【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作者观点,分析论证过程的能力。议论文论证就是用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要梳理清楚论证思路,要熟练掌握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及其作用。最后对选项进行仔细解读,明辨正误,把每一个选项和文章中对应句子进行比对,结合选项加以分析,找出错误选项及错误的地方。本题要求选择“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对论证的方法和论证的要点分析不当。文段并没有将“人的自觉”与“人类文化的自觉”作对比,而只是说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的自觉”,当前提倡“人类文化的自觉”,只是提了概念,没有就二者的内容和特点等做具体的比较,而且本段论证的重点是“在新一页人类文化发展史上,应该有中华民族实现文化自觉的恢弘篇章,在世界上起一个带头的作用”,即我们中华民族应该的角色定位,而不是“当前实现文化自觉的重要性”。故选D。【3题详解】此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概括的能力以及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命题侧重于原文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做这类题往往需要对原文进行“推断和想象”,所以选项的内容就不再是原材料的简单重复,而是在原句的基础上,加上了命题者自己的理解。要解答好这类题目,首先要做到对材料的熟悉和理解,以便解题时迅速找到其在材料中的相关区域,进而进行比较、分析、推断;其次,要清楚选项都是在文中句子基础上进行的合理推断,绝不是凭空进行的,所以找到原来的句子,联系上下文筛选信息、推敲选项;将选项和原文信息进行比较时,掌握一些常见的设错方式很有必要,从而使思维变得更加敏捷,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本题要求选择“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A项,曲解文意,错在“从而实现文化统一”这个地方。原文是:总而言之,这一文化价值的动态观念就是力图创造出一个跨文化界限的研讨,让不同文化在对话、沟通中取长补短,达到我们的老话“和而不同”的世界文化一体。既然是“和而不同”,也就是既要有交流互鉴、融合,但也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个性,怎么可能要求“从而实现文化统一”呢?故排除该项。B项,张冠李戴,错在“应属中国文化自觉意识的体现”这个地方。从《乡土中国》一书可知:与中国乡土社会的差序格局不同,费孝通把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称之为团体格局。他认为,就像“捆柴”一样,团体格局中遍布着由若干人组成的一个个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分得清楚。”历史表明,团体格局是现代西方社会生成的重要基础,正是这种社会结构中孕育的民主、法治、权利、平等、契约等现代性元素构筑了西方社会的基本特征。即这时西方文化自觉意识的体现,而不是“中国”。C项,表述绝对,以偏概全。错在“只要了解自己文化的来源和特色,就能应对……世界文化融合”这个地方。原文是:明白它的来历、形成的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坚守传统”。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新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达到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的多种文化,然后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地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即不仅要知道“来源和特色”,还要懂得它的发展趋势,并与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与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等等。综合以上分析:故选D。【点睛】论述类文本的做题技巧:完成论述类文本要通读原文。先仔细阅读所给的文章,标记重要信息,做到句清段结。了解文章说的是什么事,或讲的是什么理;文章涉及到什么人,什么观点等。不管是哪一种形式的概括,我们都必须首先通读全文,然后抓住文章里的那些关键性的词、句,这些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多出现在文章的开头、结尾,还有一些就是在文章的过渡处。(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中国网:李总您好,感谢您接受中国网的采访。有评论者称,文化是建筑的脊梁,它体现设计者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理解。不知道您的建筑思想或者说设计理念主要受到哪些文化的影响呢?李兴钢【注】:我曾经说过一句话,建筑是文明的承载者和文化的表达者。我的设计理念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叫“胜景几何”。“几何”赋予建筑简明的秩序和捕获胜景的界面,体现人工性与物质性。“胜景”是被人工界面不断诱导而呈现于人的深远之景,体现自然性与精神性。建筑是人工的,但人工的建筑跟它身处的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这是来自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我们的先人把它叫做“天人合一”,实际上说的就是一种生活的状态和理想。这种文化特色会在中国人建造城市、住宅,宫殿、庙宇,甚至园林、村落,所有这些人工的营造中反映出来,非常强调人造的建筑物跟自然环境的互动。中国网:2002年的时候,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和瑞士的德梅隆事务所联手完成了北京奥运场馆“鸟巢”的竞标方案,当时您作为中方代表参与了这个项目。现在回忆起来,当时工作中有没有遇到一些挑战呢?李兴钢:其实既是挑战,也是机会。中国举办奥运会本来就是中国跟世界交流的机会,所以作为奥运会的主体育场,它既要使用一种国际性的语言、当代的语言,同时因为它身在中国,又要有中国特色的表达。这是以西方文化为代表的国际语境跟中国文化的本地语境之间的一种对话,我们两个事务所、两家建筑师之间的合作也是两种文化的碰撞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双方都在学习,都在相互从对方吸取营养。我们最后通过双方的紧密合作,获得一个精彩的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所以在“鸟巢”的整个设计理念里,非常强调体育场的本质,强调结构即外观等等,这些当代的、国际性的特征,同时它的形态、空间,又受到中国文化的某些启发,所以是一个双赢的、理想的结果。中国网:随着冬奥会北京周期的启动,目前冬奥会的场馆设计已经进入了最后的设计建设阶段了。您作为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的总设计师,希望在这次设计中,传达出怎样的设计理念呢?李兴钢:北京夏奥会是宏大的、向世界表现中国精神的一届奥运会,当时的这些场馆也符合这样的氛围和状态。跟2008年夏奥会相比,2022年冬奥会更加强调可持续性,这也是中国新发展理念的体现,就是强调生态发展,强调场馆跟环境的友好,强调绿色奥运。对于延庆赛区来讲,它主要承担的是雪上比赛项目。身处高山密林,我们更强调内敛,甚至消隐的状态,而不是强调宏大表现的外露的状态。所以我们的场馆设计理念叫做“山林场馆,生态冬奥”,场馆是在山林掩
本文标题: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5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