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视知觉与格式塔心理学之定稿
完形与运动的视知觉错觉与图形•以下图形提示了错觉的现象,以及观看当中的一些问题。•图形大部分来自艺术家的创作,但也一部分出自那些研究视觉现象的科学家之手。即使是艺术家的创作,也可以视为是对科学家所提出的概念的一种视觉解释。•其中最重要的是揭示了“视知觉”这么一种事实。我妻子,我岳母?这是一张典型的具有双重含义的错觉视图,包含着对立的肖像。我们即使知道了其中的含义,也不同时解读出来。鸭兔双重图。与前面那张具有同样的双重含义。图底关系隐藏的图形不能可能的鸟笼。想想看,为什么有这种情形?球体的位置改变了吗?为什么?谢泼德桌面:两张桌面一样大小吗?瑞典艺术家奥斯卡路透斯沃德创作的不可能的三角形。人像还是花瓶?隐藏着的拿破伦。找找看,“拿破伦”在那里。多腿的大象。视知觉概念•在有机体进化过程中,所谓视知觉,总是以把握最突出之结构特点而开始。实验证明,放在两岁大的幼儿面前两只盒子,其中一只是三角形的,总是放着他们喜欢吃的食品。经过若干次重复实验后,孩子就对三角形产生深刻印象,而不管这三角形在大小上有什么变化,是否倒置。有趣的是,当实验心理学家把相同实验放在白鼠身上时,其结果竟然是相同的。•先前的心理学家以为,视知觉从一个局部开始,然后逐渐累积,最后形成印象。但上述实验却推翻了这一看法,使人们意识到,视知觉总是对整体立即产生反应,事物的整体性以及在结构上的总体特征是视知觉的主要任务。三角形这个观念不是抽象思考后的产物,更不是对个别事物之个别细节的记录,而是一种更直接因而更本质的经验。•这说明视知觉是对整体的一种经验,而不是对个别的反应。视知觉辨明对象之整体性,而对象的个别形象并不包含在这一对视知觉的刺激当中。整体性成为解释视知觉概念的一个关键。•比如,我们观看一张脸,我们认为这张脸是圆形的,但显然,圆形的观念并不是刺激的一部分,因为每一个人的脸都只是近似圆形而已。我们能够感知到圆形,说明圆形已经先于观看而存在于我们的视知觉当中,但我们不能据此而声明,圆形本身是先验的,而不是刺激所产生的。就视知觉而言,刺激总是知觉的开始,当刺激物能够唤起大脑的一种普遍感觉到的特殊样式之后,刺激才能产生意义,一种视觉上的意义,对象才能进入到视知觉当中。•我们要认清的是,视知觉并不包括刺激物自身,不论这刺激物是整体还是个别,视知觉所建立的,是一种表象,外形的表象。刺激物由什么物质构成,实质状态如何,对视知觉没有意义,只有其整体的外形才能对视知觉产生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视知觉的工作就是,把感知对象,也就是刺激物在外形上的普遍性质辨认下来即可。造型•造型是眼睛把握物象的主要特征之一,是视知觉建立物象之空间概念的基础,这一空间并不包括方向和位置。也就是说,造型并不指明物体在何处,朝向如何,造型只指物体的外形轮廓。三维空间由二维来表达,而平面的二维则是描绘物体的基本载体。也就是说,我们知觉到物体的三维空间,但却要在二维平面上予以表达。•造型并不意味着物体全部被看见。一件物体的外貌并不仅仅由刺激眼睛的意象来决定,比如,我们只看见球体的一面,至于另一面,则由知觉的想象去补充,使我们在理论上也看见另外一面。也就是说,在实际观看中,我们只看到圆球的一半,但我们却能够知觉到球体的全部。这说明知觉和观察关系密切。我们的知觉常常在观察中补充那些不可见却可以感知的部分,以便完成视知觉所需要的程序。这就是视觉的想象。从这一意义来说,造型也包括可以想象的部分。•因此,一件物体的造型,对于视知觉来说,可以通过某种暗示而完成。比如,当有人问及螺旋梯是什么样子时,可以通过手指在空中划圈来指示之,而让问者产生印象。实际上螺旋梯并没有完整地描述出来,但与之相关的视觉概念却已经建立起来了。当然,这一过程得以建立,则有赖于过去经验的积累。如果完全没有关于螺旋梯的任何知识时,无论如何比划,也无法让人明白这种楼梯的外形特征。视觉记忆•造型并不仅仅由眼下的观察而获得,很多时候要受惠于过去的经验。现时观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观察者过去的生命有关,和在过去观察中所积累的知识也相关概念有关,这说明视觉记忆比我们想象的要更多地靠近观察本身,而不仅仅是记忆那么单一。这也说明,观察不是孤立和记忆不是孤立一样,都是彼此相连的过程,并体现为一种视知觉。视知觉是一种认识•今天,随着视知觉心理学的发展,视觉研究的深入,绝大多数学者和科学家已经对视觉现象有了基本认识。他们发现,视知觉也有其逻辑性,也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中,各种视觉产品,包括艺术品,工艺品,设计,影视作品,装饰品等等,不仅是视觉方面的成果,更重要的是,它们证明了视知觉本身的文化意义。•这说明,视知觉是人类把握世界和认识真理的不可缺少的一种方式。视知觉是一种认识。视知觉是一种思维•美国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视觉思维》一书中指出:•“我认为,被称为‘思维’的认识活动并不是那些比知觉更高级的其他心理能力的一种特权,而是知觉本身的基本构成部分。”•阿恩海姆接着说:•“把知觉与认识活动区别开来,这正是我要加以排除的东西。因此,我必须把‘认识的’和‘认识’这些字眼的意义加以扩大,使之包括知觉。同样,我看不到有什么理由去制止人们把知觉中发生的事情称之为‘思维’。至少从道理上说,没有哪一种思维活动,我们不能从知觉活动中找到。因此,所谓视知觉,也就是视觉思维。”视知觉是一种选择•阿恩海姆说:“大量事实证明,有机体的知觉能力,是随着能够逐渐把握外部事物的突出结构特征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意义来看,视知觉是一种选择,通过辨别不同物体的外形达到和外部世界建立安全空间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视知觉这样一种选择能力,在低级动物的生存活动中就已经存在,它绝不是大脑和意识发展起来之后的产物。昆虫的“向性作用”和人的选择•我想仍然引用阿恩海姆的一段话,来说明视知觉如何从低级生物发展到高等生物:•“一只昆虫正在形成的用来寻求和躲避光线的‘向性作用’,与一个人对周围世界上发生了什么事情所作的警惕的观察有着共同之处。人的灵活性的意向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机警,正是原始组织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作出反应的生存斗争在进化的晚期阶段上的呈现。”知觉到的对象是一个整体•通过以上介绍,我们知道了视知觉的一般定义与含义,我们知道,视知觉指的是视觉来把握对象的过程。•但是,我们在观看时,究竟是先看到对象的细部,还是先看到对象的整体特征?•观看当然是看对象的外形。但是,所谓“形状”本身就是一个带抽象性的概念。•如果观看首先把握的是整体,这只能说明视知觉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否则,这种现象是不可想象的。•这个问题正是被称为格式塔心理学所希望解决的问题。从似动现象到完形•格式塔心理学研究的就是视知觉。•格式塔是德文GESTALT的音译,也可以意译为“完形”,其英文对应词是CONFIGURATION。•1912年,正在法兰克福大学担任心理学教授的惠特海默(WERTHEIMER,1880-1943),就“似动现象”的研究成果撰写了一篇文章,叫《运动知觉的实验研究》并发表。这一年于是成为格式塔心理学的创始。•当时集合在惠特海默身边的还有考夫卡(KKAFFKA,1886-1941)和苛勒(WKOHLER,1887-1967),他们共同努力,创建了格式塔心理学,对视知觉的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似动现象•1910年,惠特海默从维也纳乘火车出门。在火车上,他观测到远处物体随距离的不同而呈现静止或运动的景象,这刺激他产生了一个关于运动视觉实验的想法,用以论证心理现象的整体特性。•惠特海默的实验目标是,静止的画面如何产生运动的感觉。因为,显然,画面是静止的,但我们却知觉到了运动。惠特海默把这种知觉到的运动称为“似动现象”。•在法兰克福大学,惠特海默和考夫卡及苛勒共同建立了一间实验室,配备了速示器,进行似动现象的实验。线段实验•惠特海默使用速示器,通过两条细缝投射到屏幕上两条线,一条垂直,另一条与垂直线形成20度或30度角。两条线依不同时间投射出来。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间间隔是200毫秒或更长时间,被试看到的是两条先后出现的直线,没有似动知觉产生。如果两条线出现的时间间隔小于30毫秒,被看到的是两条同时出现的直线,也没有产生似动知觉。但如果间隔时间为60毫秒,那么被试看到的是一条直线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似动知觉产生了。对似动知觉的四种解释•第一种解释:似动现象是眼球运动的结果。•第二种解释:似动现象是由推理产生的。•第三种解释:因为被试者没有注意到两段线之间的空隙,所以产生运动的错觉。•第四种解释:视觉后象说。运动知觉是由残留在视网膜上的痕迹造成的。•惠特海默不同意上述解释:一,似动知觉是在眼球不移动的状况下获得的;二,推理不能解释为什么只有一种间隔才产生运动知觉;三,实验证明越是注意两段线之间的空隙,运动感就越强;四,眼球不移动,两段线距离较宽,视网膜上先后接受刺激的部位就不接近,因而刺激痕迹也不可能接近。同时,实验表明,如果似动知觉是视后象造成的,那么眼球移动后所造成的后象只能在一个方向上,但实际情形却是被试在两个方向上都产生了似动现象。似动现象表明格式塔的存在•按照惠特海默的看法,上述四种解释不能成立,原因在于:一,以元素的组合,即两条线的感觉来解释似动这个整体的心理现象;二,以物理现象来解释心理现象。•惠特海默认为,物理现象不同于心理现象,被试所观察到的现象同实际发生的现象不一致。似动现象是一个整体,也不是孤立的感觉元素可以解释的。这说明,知觉本身就是一个被知觉到的整体,是一个格式塔,是大脑整体属性同两条线的感觉刺激相互作用的结果,它具有一种朴素的,不能人为进行分析的经验。整体大于局部•这样,惠特海默就得出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则:整体不是元素之和,不能通过各个部分的相加来获得。整体先于局部,并决定着部分的性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知觉感受的方式并不是局部加局部,而是对其整体的把握。这说明知觉本身存着一种判断框架,用以观察与认识。整体不是个别之和•美国艺术研究学者和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在谈到视知觉的这个格式塔特征时指出:•“冯艾伦费尔斯在他那篇首次提到格式塔这个名字的论文中指出,如果让12名听众同时倾听一首由12个乐音组成的曲子,每一个人规定只听取其中的一个乐音,这12个人的经验相加的和决不会等同于同一个人听了整首曲子之后的经验。后期格式塔学派所作的一系列试验都是旨在证明,在一个整体式样中,各个不同要素的表象看上去究竟是什么样子,主要是取决于这一要素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和所起的作用。”视觉是一种逻辑•格式塔心理学的原则是:视觉不是对元素的机械复制,而是对有意义的整体结构式样的把握。•沙尔夫-西莫恩就艺术的认知方式指出:心灵在为获取一个有秩序的现实概念的过程中,总是以一种法定的和合乎逻辑的方式,从把握最简单的知觉式样开始,逐渐过渡到把握最复杂的式样。艺术属于每一个人•西莫恩认为:用艺术的方式把握生活的能力,并不是少数几个天才的艺术专家所特有的,而是属于每一个心智健全的人的,因为大自然给每一个健全的人都赋予了一双眼睛。“心灵主义”的误区•随后阿恩海姆就陷入到“心灵主义”的泥坑中了。•他说:眼睛在观看一幅简单的线条画之类的简单行为中,表现了一种追求统一和秩序的倾向。这句话是对的。接着,他又说:“视觉形象永远不是对于感性材料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它把握到的形象是含有丰富的想象性,创造性,敏锐性的美的形象。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那些赋予思想家和艺术家的行为以高贵性的东西只能是心灵。”•其实,科学哲学家拉卡托斯已经对“心灵主义”所导致的“白板理论”的错误有过说明。拉卡托斯与贡布里希的认知原则•拉卡托斯指出,在认识论上存在着一个心灵主义的误区,他称之为“白板理论”,以为人的内心是一块“白板”,可以“正确”摹写认知对象。•著名艺术史家贡布里希也对这种观点进行的分析,他称之为“纯眼”,以为艺术家会有一双纯粹的眼睛来观看。•事实上,认知也好,观看也好,我们的内心或眼睛充满了“杂质”。这是讨论视知觉的一个重要前提。纯眼与表现主义•所谓“纯眼”也就是一种表现主义理论,以为艺术家的创作是凭借他的纯粹的,没有受过外界污染的个
本文标题:视知觉与格式塔心理学之定稿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60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