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第四单元B卷·能力提升卷(150分钟,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摘编自陈望衡《艺术是什么》)材料二: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20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是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和艺术,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材料三:鲁迅的“个人”是指一种独立人格,而这种独立人格又是在个性精神的支撑下实现的,所以他才把民族振兴和民族文化重建的基本途径最终归结为“尊个性而张精神”上来。在鲁迅看来,个人化的思想是历史进化和社会解放的动力之源。他所强调的人的精神,不仅是一种民族解放和文化重建的历史需要,而且常常在他的历史文化评判中不声不响地成为某种价值标准。他所提倡的是与肯定个性精神和思想意识的重要地位合拍的文化价值,他所反对的一般也是否定和压制精神至上的历史观念和文化现象。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一生思想和作为虽也不断地变化,但始终没有放弃思想启蒙这个追求。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出于他看准了文艺最善于改变人的精神。作为文艺家的鲁迅,也正是自觉用这样一种价值原则去选择文化和接受文化的选择。鲁迅批判政治和张扬文艺并非他真正的和最终的目的。他所急于实现的历史功能是人的精神的改变,即人的精神的独立。概而言之,从存在角度说,这种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的思维结构中是否是一种自觉,或者是在多大程度上的自觉十分复杂,但无可辩驳的是鲁迅的思维所触及的许多方面都体现出精神至上的思想倾向。同时精神至上主义在鲁迅一生的精神活动中,构成了某种反复和不断出现的现象,这说明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B.接受美学认为,读者、观众、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D.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答案】B【解析】A项,“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理解有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项,“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错,从材料二第四段中“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来看,选项采用因果关系分析这两者的关系是错误的。D项,“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错,从材料二最后一段中“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来看,“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对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有全面认识,“无须考虑”不符合文意。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内容。B.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腾的生活。C.通过读者、观众和听众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才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接受也属于艺术创作的一部分。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共识。【答案】D【解析】D项,“少而精”在文中缺乏依据,原文是“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没有提到“少”的问题。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A.鲁迅的转变国人的思想意识、振兴疲弱的旧中国的理想,体现了他的“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B.鲁迅从小受到的是正规的儒家文化的教育,他的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一个以儒家传统为信仰的正统家庭。C.鲁迅脚踏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的历史积淀,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D.中国哲学和思想史中,在实际的历史行为里,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忘记“人的因素”。【答案】A【解析】首先要明确材料三阐释的是“精神至上观”或“精神至上主义”已经成为鲁迅的分析范式。A项,与材料三的连接更紧密,更能体现鲁迅的精神至上主义。B项,说的是鲁迅最直接的文化环境是信仰儒家传统的正统家庭,强调的是鲁迅的文化环境,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C项,说的是鲁迅自觉或不自觉地与民族传统保持着积极的联系,强调的是鲁迅与民族传统的联系,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D项,讲的是人们也从未忘记“民心”和“人的因素”。该项不是说他的“精神至上主义”,所以,该选项不能证明材料三的观点。4.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什么?(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论证。(2)首先提出“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接下来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3)最后强调新时代文艺创作的目标是把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解析】首先要概括出每一段的段意。第一段提出了“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第二段从“机遇”“挑战”两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第三段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第四段讲的是作家要和人民建立情感关系,其创作与更广大的人群相关。第五段指出新时代艺术家是要把精品提供给人民群众,以此来凝聚精神上的认同。然后对段意进行合并,第二、三、四段段意合并为:从“机遇”“挑战”两个方面指出当前艺术创作者存在的困惑,引用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文,用典型事例来论证在今天,文艺工作者的使命是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认识现实,指出要认识人民的主体地位,应该“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最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按照“首先提出……的问题,接着……,最后……”的模式回答论证思路即可。5.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源头活水。你赞同这个观点吗?请说出你的看法。(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赞同。(1)文学及艺术作品固然是作者智慧的结晶,但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以人民为中心,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2)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创作的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接下来是读者、观众、听众的再创作,只有扎根人民,才能使作品获得最大的丰富与完善。(3)扎根人民同样意味着以文艺为人民服务,正如鲁迅,他着眼于国人思想意识的改变,力图通过文艺达到振兴疲敝旧中国的理想,这正是扎根人民获得创作活水的实例。【解析】首先回答“我赞同这个观点”,然后分析赞同的理由。第一点从“文艺界普遍认识到……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我们有幸生活在……影响深远的变化”中概括。第二点从“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中概括。第三点从“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用之不竭的源泉”“鲁迅走上文艺的道路是……即人的精神的独立”中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执着者张丽①时隔十年,我再次因为残疾教师王新来到笔架村。当年,我那篇《十年坚守,不让一个孩子辍学》的新闻发表后,默默无闻的王新变成了省道德模范,我也因此被领导赏识进了城。②两次去笔架村,见的是同一个人,心境却截然相反。那时我二十出头,才在乡政府当通讯干事不久,梦想着妙笔生花,一鸣惊人。大清早在笔架村书记的带领下,翻越八座大山,走过几十道山岭,才在傍晚时分抵达。③夕阳的余晖把群山抹上了一层金色,散落的泥巴土屋零零星星从密林里冒出来,蓦然一看,像是插在山腰上的几只狼毫。学校在一处开阔地上,有四间土砖墙教室。书记介绍,笔架村方圆十多里,山高石头多,难得有块地势平坦的地。这房
本文标题:第四单元(B卷·能力提升练)-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分层训练AB卷(统编版必修上册)(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72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