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归园田居(其一)【教学目标】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抒情方式)2.对偶(修辞方法)3.呼应(结构方法)4.以声写静(构思技巧)【教学重点难点】1.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能力。2.情感目标:培养高尚的品德情操。【教学方法】诵读和鉴赏教学内容和步骤一知人论世——了解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东晋杰出的诗人。名潜,字元亮,一说字渊明,浔阳柴桑人。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不满于官场政治腐败,更因“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之后隐居农村,从事耕读,并写下了许多田园诗歌,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死后,友人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二、研读诗歌,理解内容疏通文意(1)①少无适俗韵.(气质,情致),性本爱丘山。②误落尘网..(指尘俗的种种束缚)中,一去三十年。③羁鸟..(被关在笼中的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2)①开荒南野际,守拙..(持守愚拙的本性,即不学巧伪,不争名利)归园田。②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yìn,荫蔽)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àiài,迷蒙隐约的样子)远人村,依依墟里烟。③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3)①户庭..(门户庭院)无尘杂,虚室..(静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理解内容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品味诗句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入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四句诗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和性格?如何理解“韵”和“误”字?这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是他对归隐前多年生活的总结。“韵”与“性”一样,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一个“误”字,显示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和误入官场的悔恨交加的情绪。2.陶渊明既然“性本爱丘山”,那么,为什么还要那么长的时间“误落尘网中”?这与陶渊明的官宦之家、所接受的儒家教育以及具体的家庭环境有关。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为什么提到“羁鸟”“池鱼”?“拙”是什么意思?这是以“羁鸟”和“池鱼”作对比和衬托,说明自己跟“羁鸟”和“池鱼”一般早有摆脱官场束缚、返回田园隐居的强烈愿望。诗句中的“拙”即朴拙,含有原始本真的意思,于世俗的虚伪机巧相对,强调自己不会适应世俗的潮流。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闲暇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品味诗句“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四句诗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这四句是写远景。前两句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近景转到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后两句,则是以动映静、以有声衬无声,更显得乡间的宁静、和平。在这里,不仅流露出诗人对田园风光的由衷喜爱,而且这纯朴、幽静的田园景色与虚伪欺诈、互相倾轧的上层社会形成鲜明的对比。“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这里陶渊明给我们描绘了几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些很平常的农村生活图景,在陶渊明的笔下为什么显得那么美?这其中运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自在闲适的劳动生活,宁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平静安详的美丽村庄,安宁静谧的农家生活。写景抒情,融情于景,远近,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陶渊明笔下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1、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自然之美、天然之美。2、构思安排精妙。近景,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远景,平静安详。动景与静景有机结合,使整个画面和谐有活力。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表现了诗人厌恶官场、回归自然的心情。诗人用“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些诗句来表现他的心情。他把官场比作“尘网”、“樊笼”,显示他对官场的厌恶,把自己比作“羁鸟”、“池鱼”,把园田生活比作“旧林”、“故渊”,显示他本性超凡脱俗,对自然无比留恋。淳朴宁静的田园生活与虚伪欺诈污浊黑暗的官场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自己对田园的喜爱,对官场的厌恶。品味诗句1.‘“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四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其寓意是什么?与开头首尾呼应,强化了与上层社会彻底决裂的主题。“虚室”简朴空寂居室,同时也指虚空纯净的内心。这“樊笼”即开头的“尘网”,是禁锢人的牢笼和罗网,使人有“羁鸟”“池鱼”之惑。既然如此,那么一旦冲出罗网,返回大自然的怀抱,那就其乐无穷,即使一草一木也格外感到亲切而欣慰。在经过几度出仕之后,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使陶渊明神往的。2.有人认为把“虚室有余闲”中“虚室”解释为“空室”,指房子里空空如也,一无所有,可以看出陶渊明家境贫寒,但这与诗歌的主旨不符。你怎么看?“虚室”不是“家境贫寒”的意思。“虚室”引用《庄子·人间世》中“虚室生白”之意,意思是人能心境清虚无欲,则道心自生。由此可见,“虚室”是比喻,喻指澄澈明朗、心无挂碍的心境。因此陶渊明此诗中表达的是辞官归田的愉快心情和乡居的乐趣,表现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的喜悦,同时又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生活的厌恶之感。3.“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陶渊明的“躬耕”能否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在陶渊明看来,为口腹所役,以社会的价值标准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追逐富贵,追逐虚名,都是扭曲人性、失去自我的行为。而自耕自食,满足于俭朴的生活,舍弃人与人之间的竞逐与斗争,这才是自然的生活方式。当然,陶渊明作为一个贵族的后代,一个很少经历真正的苦难生活的磨砺的士大夫,要完全凭借自己的体力养活一家人,实际上是难以做到的;而事实上,他的家中仍然有僮仆和带有人身依附性质的“门生”为他种田。但他确实也在努力实践自己对人生、对社会的特殊认识,经常参加一些农业劳动,并在诗歌中歌颂这种劳动的愉悦和美感。我们当然不能把陶渊明的“躬耕”与普通农民的种地等量齐观。三归纳诗歌的写作特色(详见课件)1.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抒情方式)2.对偶(修辞方法)3.呼应(结构方法)4.以声写静(构思技巧)比较迁移: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四主题阅读及运用热爱田园的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生动地描写了陶渊明归隐后的生活和感受,抒发了作者辞官归隐后的愉快心情和乡居乐趣,表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表现出劳动者的喜悦,隐含了对官场黑暗腐败的厌恶,表现了作者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运用方向】热爱田园决绝坚守潇洒高洁出世与入世洁身自好淡泊陶渊明淡泊自持,毅然舍弃高官厚禄,挣脱名缰利锁,辞官归隐,甘于清贫,躬耕田园,树立了安于清贫、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光辉典范。★文化传承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陶渊明3.不以一毫私意自蔽,不以一毫私欲自累。——朱熹4.真正的科学研究者对他所从事的工作完全舍弃了功利观点。——皮尔斯5.个人名利淡如水,党的事业重如山。——陈云★践行楷模淡泊名利,不忘初心——张富清1948年3月,张富清光荣入伍,他先后参加了壶梯山、东马村、临皋、永丰等战役。每一次战斗,他都是突击队员,先后炸毁敌人4座碉堡,是董存瑞式的战斗英雄。他在解放大西北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西北野战军特等功1次、军一等功1次、师一二等功各1次、团一等功1次,被授予军“战斗英雄”称号、师“战斗英雄”称号和“人民功臣”奖章。1955年初,张富清复员转业,他选择了到湖北最艰苦的恩施市最偏远的地方——来凤县工作。20世纪60年代,张富清任三胡区副区长,国家开展精简退职工作,他首先动员妻子孙玉兰辞去三胡供销社公职,减轻国家负担。大儿子遇到一个到恩施市工作的报考机会,张富清动员儿子放弃,下乡到万亩林场当知青。1975年,张富清调到来凤卯洞公社担任革委会副主任,主动下到最偏远的高洞片区,与社员同吃同住同劳动。80年代初,张富清到建行工作后,白手起家,盖起了办公楼,开展“拨改贷”业务,由他经手放出的贷款,没有一笔呆账。为了给国家节约开支,他在做白内障手术时选择最便宜的晶体。为了不给组织添麻烦,让子女们安心工作,88岁时高位截肢后,张富清靠着假肢和支架重新站了起来。从复员转业的那天起,张富清就“封存”所有战功记忆,对子女也只字不提。60多年深藏功名,淡泊名利。直到2018年底,来凤县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工作时,张富清才拿出尘封60多年的勋章、报功书、立功证等军功证明。五课外作业1.背诵全诗。2.完成同步训练各题。
本文标题:第7.2课《归园田居》(其一)-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同步课件+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ne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1952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