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7.16.1 赤壁赋导学案
7.16.1《赤壁赋》导学案班级:组别:姓名:1、了解文赋特点。2、在诵读的基础上,运用提要钩玄的方法整体把握文意和概括各段主要内容,积累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3、结合课文注释,紧扣上下文,能准确翻译课文第一段,能用散文化语言描述所写之景,并积累这段文言知识。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赋的相关知识。反复阅读,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了解作品“以文为赋”,骈散结合的形式特点,鉴赏品味课文精美的语言。思维发展与提升: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自主合作探究,领悟文旨、理通思路,赏析表现手法。审美鉴赏与创造: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了解作者运用的主客问答这一赋体的传统手法,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提高阅读鉴赏能力。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乐观旷达的情怀,了解其宇宙观、人生观中辩证、达观成分的积极意义。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坎坷、笑对苦难的乐观主义精神。1、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的理解和掌握,整体把握文章思想内容。2、体会景、情、理有机结合的特点。一、知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①,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任团练副使。元丰五年(1082)秋冬,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赋,后人习惯称前一篇为《赤壁赋》或《前赤壁赋》,称后一篇为《后赤壁赋》。[伴读]①这两位文坛奇才因为在朝辅政意识形态及文学风格的迥然不同,导致个人是非恩怨不断。好在二人在晚年能握手言和啊。这里所选的是前一篇。其实,苏轼所游的并非三国时周瑜大破曹军的赤壁,而是黄州的赤鼻矶②。作者在这里只是触景生情,采用当时的传说,借题发挥,以抒发自己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宇宙、人生的一种感悟。[伴读]②这个曾叫“赤鼻”的地方因苏子而被誉为“文赤壁”,赤鼻之幸,黄州之幸!二、拓知识1.乌台诗案“乌台诗案”是北宋一场有名的文字狱,苏轼有志于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状况,但在思想上和王安石变法革新派发生分歧,于是求为外任,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对于新法实行中的一些疏弊,也“不敢默视”,后因“托事以讽”写了一些与新法有关的诗文,被言官何正臣等人弹劾为“包藏祸心”“指斥乘舆”,于是在湖州任上被突然逮捕送交御史台治罪,在狱中备受诟辱,几乎被置于死地,后来经多方(包括王安石)营救,被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此牵连的有苏辙、司马光等多人。因御史台又称“乌台”③,所以此次事件被称为“乌台诗案”。[伴读]③御史台因官署内遍植柏树,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筑巢,乃称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令人不禁莞尔。2.干支纪年法“壬戌之秋”中的“壬戌”是古代采用天干地支的纪年方法。就是把天干和地支按照一定的顺序而不重复地搭配起来作为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代号。天干(10个)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12个)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60年一个循环,故有“六十甲子”的说法。三、明文体赋赋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④赋萌生于战国,兴盛于汉唐,衰于宋元明清。赋是汉代最具代表性、最能彰显其时代精神的一种文学样式。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句式错落有致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内容上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作“文赋”。[伴读]④有时间可以读一读如下名赋:左思《两都赋》、张衡《二京赋》、杜牧《阿房宫赋》。四、理基础1.记字音①壬戌..之秋(rénxū)②举酒属.客(zhǔ)③少.焉(shǎo)④斗.牛之间(dǒu)⑤冯.虚御风(píng)⑥桂棹.(zhào)⑦嫠.妇(lí)⑧愀.然(qiǎo)⑨山川相缪.(liáo)⑩舳舻..千里(zhúlú)旌.旗蔽空(jīng)酾.酒临江(shī)横槊.赋诗(shuò)渔樵.(qiáo)江渚.(zhǔ)麋.鹿(mí)匏.樽(páo)蜉蝣..(fúyóu)无尽藏.(zàng)枕藉.(jiè)2.通假字(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乘(2)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同“缭”,盘绕、围绕3.古今异义(1)白露..横江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失意的样子;完全不知道的样子。(3)望美人..兮天一方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女子。4.一词多义(1)歌①歌.窈窕之章(唱)②歌.曰“桂棹兮兰桨……”(歌词)③倚歌.而和之(歌曲的韵律)④诗言志,歌.永言(能唱的诗)(2)望①七月既望.(农历每月十五)②西望.夏口(向远处看)③日夜望.将军至(盼望)④德高望.重(名望,声望)⑤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希望,念头)(3)如①纵一苇之所如.(往)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如同,好像)③如.能克谐,天下可定也(表假设,如果)④突如.其来(形容词词尾,“……的样子”)⑤自以为不如.(及,比得上)(4)属①举酒属.客(劝请)②名属.教坊第一部(隶属)③神情与苏黄不属.(类似)④属.予作文以记之(同“嘱”,嘱托)⑤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类,辈)⑥有情人终成眷属.(家属,亲属)(5)于①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②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③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表被动)④强于.百万之师(介词,比)⑤告之于.帝(介词,向)5.词类活用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②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③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④歌.窈窕之章(名词用作动词,吟诵)⑤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作状语,向南)⑥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西;向东)⑦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⑧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⑨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⑩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6.文言句式①固一世之雄也判断句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③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句④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句⑤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句⑥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状语后置句⑦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判断句7.积成语[语境呈现]①走进图书馆,我深深感到一个人的知识再多,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②人类的智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最怕弃之不用,听任生锈。③我们一边喝着咖啡一边听着隐隐约约如泣如诉....的钢琴声。④为什么这些人能够高标独具,遗世独立....,而没有与时俯仰,同流合污呢?我们不能够忽视我国古代教育中的完善的人格培养部分。⑤珍珠之歌随波荡漾,余音袅袅....。⑥叛乱的三十万大军破城而入,京都不绝如缕....。[释义]①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非常渺小。②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限取用而不会使用完。③如泣如诉:好像在哭泣,又像在诉说。形容声音悲切。④遗世独立:超自然独自生活于现实社会之外。⑤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⑥不绝如缕:多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整体感知1.结构图示2.主旨归纳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作者虽身处逆境却仍然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合作探究一、诵读第1段,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梳理基础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________________(2)举酒属.客________________(3)歌.窈窕之章________________(4)白露..横江________________(5)凌万顷之茫然..________________(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________________(7)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________________[明确](1)泛:漂浮。(2)属:通“嘱”,劝请。(3)歌:名词用作动词,歌唱。(4)白露:古今异义词,白茫茫的水汽。(5)茫然:旷远的样子。(6)冯:通“凭”,乘。(7)独立:古今异义词,单独地站立;羽:名词作状语,像长了翅膀似的。2.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译文:(2)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译文:(3)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译文:(4)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译文:[明确](1)我和客人荡着船儿,在赤壁下游玩。(状语后置句)(2)清风缓缓吹来,江面上波澜不兴。(3)吟诵着“明月”诗里“窈窕”这一章。(4)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停留在斗宿、牛宿之间。(状语后置句)环节二分析文意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描绘“七月既望”之夜赤壁景色的一组是()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②清风徐来,水波不兴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④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⑤白露横江,水光接天A.①④⑤B.②③⑤C.①②④D.②④⑤[明确]选D。①是游赤壁事件,③是作者在游赤壁时的活动。4.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以寥寥几笔勾勒出了作者于秋夜月下泛舟江上所看到的月白风清、水天相连的景象。B.作者写自己在辽阔江面上泛舟,仿佛在浩荡的太空中乘风飞行,毫无阻碍简直就要远离人世,飘飘升入仙界里去了,令人陶醉其中。C.“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几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一是在结构上引出了后文的“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以及主客对话的情节;二是为下文定下了一个得失两忘、超然物外的感情基调,并且与结尾相呼应。D.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本段的感情色彩喜悲交融。[明确]选D。D项“本段的感情色彩喜悲交融”错,是以喜悦为主。二、诵读第2段,回答以下问题。环节一梳理基础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1)扣舷而歌..之________________(2)击空明..兮溯流光________________(3)望美人..兮天一方________________(4)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________________[明确](1)而:连词,表修饰关系;歌:名词用作动词,唱。(2)空明: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3)美人:古今异义词,文中指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4)舞、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使……哭泣。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和它的宾语不是一般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产生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一般说来,活用作使动的动词,多数是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后,后面就带有宾语。翻译时要采用兼语式的形式。如“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中的“劳”,意思是“使……劳累”。6.翻译下列句子,并探究句式特点。(1)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译文:(2)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译文:(3)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译文:[明确](1)客人中有位会吹洞箫的,随着歌声吹箫伴奏。(定语后置句)(2)那箫声呜呜咽咽,像哀怨,像思慕,像抽泣,像倾诉,余音悠长婉转,像细长的丝缕绵延不断。(3)使潜藏在深渊里的蛟龙起舞,使独坐孤舟的寡妇伤心哭泣。环节二分析文意7.下列句子中属于侧面表现箫声悲凉的一句是()A.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B.余音袅袅,不绝如缕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D.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明确]选C。A、B项属于正面表现,D项是作者的歌声。8.对这段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段可分两层:第一层,写客人的歌声;第二层,写作者的箫声。B.本段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境界。C.本段的“喜”由主人“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看出。本段的“喜”比上段更甚,这样写可为下层转入“悲”形成更大的反差。D.本段的“悲”从客
本文标题:7.16.1 赤壁赋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2055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