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天津市河西区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原卷版)
河西区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24分)一、(16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的字形与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坍.塌tān檄.文xí卷帙.zhì子丑寅卯.mǒuB.猝.然cù歧.韵qí芒硝.xiāo礼尚.往来shànɡC.颓.墙tuí接恰.qià戕.害qiānɡ一劳永逸.yìD.荒芜.wú窒.息zhì精粹.cuì一椽.破屋yuán2.下列句子中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①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事做,有书读,总之要___。②在一种语言中沉浸得足够久了,自然就会了解其___。③对___在生活深处的文学宝藏的开掘,更需要平静与坚守,以使其在不急不缓中默默地延续。A.各得其所精要隐没B.各行其道精妙潜藏C.各行其道精要隐没D.各得其所精妙潜藏3.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庐山三面临水,烟云弥漫,千岩万壑,气象万千....,终年游客络绎不绝。B.在国庆阅兵大典中,透过屏幕,我们看到了那些为新中国出生入死的百岁老战士,用多少溢美之词....来赞美他们都不为过啊!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孔子的名言,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D.寻古觅今,览外思己,都有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将人民群众工作放在国家工作首位才是国家长治久安、经久不衰的秘诀。4.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当时新建的第三阅览室好像有一个足球场那么长,②它们在一个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是后来任何日光灯白炽灯所不能比的。③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④其中各种精美的书刊闪着光,宽敞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⑤它比“公书林”更神气:A.⑤②③①④B.③⑤①④②C.⑤③①④②D.②⑤③①④5.下面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是指《诗》《书》《礼》《乐》《易》《论语》六部经书。B.《劝学》中“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中的“君子”是对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的通称。C.《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中的“乾隆”是指清高宗的谥号。D.郁达夫,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1922年,他从日本回国,参与组织“创造社”。他的主要作品有《春风沉醉的晚上》《沉沦》等。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假:借助、利用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闻:知道、懂得C.知不可乎骤.得骤:一下子,很轻易地D.崖限.当道者限:限制7.下列句子中,句式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蚓无爪牙之利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B.不拘于时C.客有吹洞箫者D.月出于东山之上8.下列选项中关于文章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同以“学习”为话题,荀子重在谈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韩愈则针对所处时代士大夫“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强烈呼吁师道回归。B.《劝学》和《师说》两篇文章在论述观点的过程中都使用了“对比论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如《劝学》中的“骐骥与驽马”,《师说》中的“圣人与众人”。C.同是写景抒情散文,《赤壁赋》与《登泰山记》在写作的重点上并不相同。《赤壁赋》侧重将“景、情、理”完美融合,《登泰山记》侧重写登山经过和观日出的情景。D.《赤壁赋》抒发了苏轼被贬谪后内心的苦闷和对人生、对宇宙的感悟。虽有“人生无常”的消极情绪,但他并不沉沦于个人愁怀,以江水明月作比,表现出一种豁达洒脱的情怀。二、(4分)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①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具有以人为本的精神,是一种以人本主义为基石的人类文明。在中国古代的神话体系中,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神话传说其实都是有关人间英雄和氏族首领的英雄事迹的文学表述。在经过后人加工的中国上古神话中,神话的因素与历史的因素以传说的方式奇妙地结合起来了。神话人物主要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已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②中华的先民们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其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中华文化中,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源于人的内心。先民的这种思维定势为中华文化打下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中华的先民把人间的圣贤当作崇敬、仿效的对象;以“立德、立功、立言”等生前的建树来实现生命的不朽;从日常人伦中追求仁爱心和幸福感。③只要对中国古代艺术进行历时性的考察,就可以清晰地看出随着时代的推进,人本精神越来越成为占压倒优势的价值取向。以诗歌为例,从先秦以来,人们强调诗歌源于人间的生活,是人们喜怒哀乐的自然表现。正是在这种文化土壤中,“诗言志”成为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在中华先民们看来,诗歌完全是抒写人类内心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非人间的内容在诗国中是没有立足之地的,人本精神就是中华诗国的核心精神。正因如此,中国古代文学艺术有一个显著的特点,那便是个人抒情的性质。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思想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偏家思想并不轻视个体的意义,他们那么重视修身养性,正是着眼于个体人格的建树。孔子深为赞赏的“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生活状态,正是充满抒情意味的诗意人生。与儒家相反,老子和庄子从另一个方面实现了人生的诗化。老、庄是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他们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环境的精神自由。儒、道两家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④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除诗歌以外的其他样式也不例外。例如《史记》本是史传文学,但因洋溢着浓郁的抒情色彩而被鲁迅称为“无韵之《离骚》”,元杂剧《西厢记》本是敷演故事的戏曲,长亭送别时崔莺莺主唱的套曲,不是优美的抒情诗又是什么?小说《红楼梦》堪称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但是全书的主要内容如宝黛爱情等无不写得优美如诗。西方的文艺理论家着意于绘画是空间艺术而诗歌是时间艺术的辨析,而中国的艺术家却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融通境界津津乐道。这说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在整体上带有浓重的抒情性质,它是无数中华先民充满个性的灵心慧性所创造的作品的集合。(摘编自莫砺锋《人本精神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9.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的神话传说折射人间现实,先民会将对现实英雄的崇拜寄托在神话人物身上。B.先民对自身创造文化充满自信,因此中华文化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的关系。C.“诗言志”是中国诗歌的开山纲领,脱离生活实际的诗歌是一定得不到先民的认可的。D.儒家与道家以相同的态度、方式追求诗意人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人生思想。1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以诗歌、戏剧、小说等文学体裁为例,阐述了人本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B.第一段开门见山,指出中华文明的特点、基础,然后从古代神话入手展开论述。C.文章论述人本精神在诗歌和在其他文学样式中的体现时,着墨多少有所不同。D.文章第四段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主要是为了突出中、西方艺术观点的差异。三、(4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武昌九曲亭记苏辙子瞻迁.于齐安,庐于江上。齐安无名山,而江之南武昌诸山,陵陁①蔓延,涧谷深密,中有浮图精含,西曰西山,东曰寒溪。依山临壑,隐蔽松枥,萧然绝俗,车马之迹不至。每风止日出,江水伏息,子瞻杖策载酒,乘渔舟,乱流而南。山中有二三子,好客而喜游。闻子瞻至,幅巾迎笑,相携徜徉而上。穷山之深,力极而息,扫叶席草,酌酒相劳。意适忘反,往往留宿于山上。以此居齐安三年,不知其久也。然将适.西山,行于松柏之间,羊肠九曲,而获小平。游者至此必急,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有废亭焉,其遗址甚狭,不足以席.众客。其旁古木数十,其大皆百围千尺,不可加以斤斧。子瞻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一旦大风雷雨,拔去其一,斥其所据,亭得以广。子瞻与客入山视之,笑曰:“兹欲以成吾亭邪?”遂相与营之。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子瞻于是最乐。昔余少年,从子瞻游。有山可登,有水可浮,子瞻未始不褰②裳先之。有不得至,为之怅然移日。至其翩然独往,逍遥泉石之上,撷林卉,拾涧实,酌水而饮之,见者以为仙也。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方其得意,万物无以易之。及其既厌,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譬之饮食,杂陈于前,要之一饱,而同委于臭腐。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注]①陁(tuó)山冈。②褰(qiān)裳:提起衣服。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子瞻迁.于齐安迁:搬迁B.然将适.西山适:到C.不足以席.众客席:坐D.而西山之胜.始具胜:美景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始叙述苏轼迁于齐安,好游武昌诸山,看似与九曲亭无关,实则介绍九曲亭周边的独特环境,同时写苏轼黄州三年“不知其久”的原因,为后面的议论作铺垫。B.第二段叙写扩建九曲亭的过程,突出苏轼之“最乐”;第三段宕开一层,以往事印证苏轼“适意忘反”的性情,以点缀之笔走出“盖天下之乐无穷,而以适意为悦”的主旨。C.本文语言明净,条理清晰,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为一炉,情景相融,浑然一体。全文围绕着“乐”字展开,旷达超然,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露出相知相慰的手足深情。D.文章表面写自己与兄长游乐山水的洒脱快乐,实际是记录他们共同的坎坷人生,以乐景写哀情,抒发愤怒感伤的情绪。13.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2)惟其无愧于中,无责于外,而姑寓焉。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四、(18分)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赋得暮雨送李曹书应物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注释】赋得,分题赋,分到的什么题目,称为“赋得”。这里分得的题目是“暮雨”,故称“赋得暮雨”。(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雨中送别友人远行的诗,全诗紧扣暮雨,描写暮雨中的景象,手法妙绝,读后如见一幅薄暮烟雨送客图。B.首联“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起句点“雨”,次句点“暮”,直切诗题中的“暮雨”二字。“暮钟时”,即傍晚时分。C.第三联对“深”和“远”的描绘,渲染了一种微雨中迷濛之景。D.前三联营造氛围,后一联抒发送别之情,全诗句句含蓄而内敛。(2)结合全诗,请从情与景的关系上,为颔联写一段鉴赏文字(80左右)15.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作者用蛟龙、嫠妇听箫声的感受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寄蜉蝣于天地,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3)《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4)在《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5)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五、(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等你在西湖①等你在西湖,惠州那个天然幽雅、义薄云天....的西湖。②“东坡太糊涂,西湖复西湖”。赖少其先生的这句话,总会在文人心底激起无边的波澜。当初的调侃也好,叹惋也罢,却是对苏东坡命运的经典概括。中国古代的官员,有几人像他那样,揣了冷飕飕的任职文书,拖家带口,在中国的几十个州疲于奔命?有几人像他那样,阅尽宦海险恶,饱尝溺水之危?所谓经典概括,舍弃了大多的岁月烙印,只留下让他倾情以注的两个西湖。③一个是杭州的西湖,绰约天下,仪态万方,风流热烈。一个是惠州的西湖,湖山拥吻,景观掩映,萦绕一湖的诗意,吟喃着的是清奇娴淑的品格。④九百四十年前,杭州通
本文标题:天津市河西区2019-2020学年上学期高一期末质量调查语文试题(原卷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21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