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3.9 《说“木叶”》同步练习(1)(解析版)
3.9《说木叶》同步练习一、知识积累与语言文字运用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劳徕.赏赉.田莱.明眸善睐.B.橘.颂菊.花焗.油局.促不安C.惊厥.蕨.菜鳜.鱼猖獗.一时D.砧.板苫.布针毡.阽.危若是【答案】B【解析】A项,“莱”读“lái”,其余读“lài”;B项,全读“jú”;C项,“鳜”读“ɡuì”,其余读“jué”;D项,依次读zhēn/shàn/zhān/diàn。2.选出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A.明月皎皎红花灼灼细雨蒙蒙风度翩翩B.北风萧萧炊烟袅袅红日冉冉红尘滚滚C.奥妙无穷丰富多彩晴空爽朗游子漂泊D.文意棉密情意缠绵文字洗练诗句精彩【答案】D【解析】“文意棉密”中“棉”应写作“绵”。3.下列填在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1)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2)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的诗歌语言?(3)“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是一字千金。A.传诵精妙几乎B.传诵精致简直C.传颂精妙几乎D.传颂精致简直【答案】A【解析】(1)“传诵”与“传颂”都有“辗转传布”的意思,但“传诵”重在诵读或称道,“传颂”重在颂扬。(2)“精妙”,精致巧妙,侧重巧妙;“精致”,精巧细致,侧重细致。(3)“简直”的意思是“完全如此”,近于“等于”;“几乎”则表示“十分接近”,程度较“简直”稍弱些。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模拟题的题型和题量与真题相似,多做模拟题,可以培养考生对题目的熟悉度,从而熟能生巧....,在考试中能够快速解题。B.有时书中的人物命运,引起我的沉思和联想,凝视着窗外神秘的夜空,不免出神入化....。C.这篇文章内容浅显,未必有什么值得大家反复推敲的微言大义....。D.中学生对一些字词的理解常常自以为确凿无误,一经老师点拨,方知大谬不然....。【答案】B【解析】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此处望文生义。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调查表明,无论大学生在校成绩多么优秀,走上工作岗位后都将面临各种挑战,需要凭借勤奋、智慧与坚韧去应对。B.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出土文物乘T168次列车从北京西站进京,随后搭乘中铁快运专车,在首都特警护送下开往首都博物馆。C.新加坡是易受全球需求波动影响的国家,随着中国经济放缓及全球需求低迷形势的到来,令新加坡1月非石油国内出口量骤降。D.有人发现,经常进行有氧运动可以有效防止细胞衰变,促进大脑关键部位血管的生长,增加到达这些区域的营养物的供给量。【答案】D【解析】A项,语序不当,应改为“大学生无论在校成绩多么优秀”;B项,搭配不当,主语中心语为“文物”,所以最后一句话应该是“在首都特警护送下被运往首都博物馆”;C项,句式杂糅,改为:去掉“令”,或去掉“随着”和“的到来”。6.请从“竹”“旦”“月”三字中任选一个,参照下面文字中画线句子的形式进行仿写。中国汉字有着无穷的魅力。其独特的形美和义美,随时都能勾起人们无限的联想和想象。例如:一个“马”字,让你仿佛看到了鬃毛飘扬昂首长啸的骏马,孤独踯躅在寂寞的沙场。一个“雨”字,让你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答:【答案】示例一:一个“竹”字,让你仿佛看到了翠绿秀颀的万竿斜竹,在阳光里筛下斑驳的影子,耳边竹风飒飒,地上竹影婆娑。示例二:一个“旦”字,让你仿佛看到了一轮红彤彤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云蒸霞蔚,气象万千。二、课内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7~9题。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7.下列有关这段文字内容的分析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木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B.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树叶”,甚至“落叶”也不常见。C.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D.在概念上,“木叶”与“树叶”相同,没有可辩论之处。【答案】B【解析】说古诗中“‘落叶’也不常见”错误。原文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8.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出“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答:【答案】所指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落叶”是一般概念,意义具体而可观,内涵比较单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内涵比较丰富。【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本信息、归纳概括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本大意的基础上,整合信息,归纳要点。落木之于落叶的区别,犹木叶之于树叶的区别。可根据原文“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落叶’……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等信息句概括作答。9.第二段中说“寒风扫高木”一句用“高树”替代“高木”“当然也可以”,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答:【答案】不矛盾。说“当然也可以”,是从二者所指对象的角度,说明二者没有区别。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木”比“树”更有韵味。【解析】解答此题,需根据文意理解“高木”与“高树”的异同点加以概括分析。从所指对象和艺术形象的角度分析作答。三、课外拓展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说凉州林庚王之涣的《凉州词》里写了“黄河”和“孤城”,这曾引起过疑问,因为凉州城(今武威县城)离黄河还远,两者为什么会同在一起出现呢?最近又有人怀疑当时凉州所属是否有临近黄河的城。凉州古来原是一个广泛的地区,并不是单指凉州城说的(当然凉州城也无妨称凉州),而且最早的凉州城也不在武威。两汉以来凉州本指当时陇右一带,《后汉书》卷三十三,凉州刺史部下,就列有陇西郡、武都郡、金城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等,当时凉州刺史治陇城,在黄河以东,所以凉州原来就是横跨黄河的。据《后汉书》所载,陇西郡有城十一,武都郡有城七,金城郡有城十,武威郡有城十四……全部凉州所属总计约八十城,城不可谓不多。三国以后凉州移治武威,而唐代又以河西幕府为重镇,因分为河西、陇右两道,河西道设凉州都督府仍治武威。《唐书》凉州都督府、姑藏(即武威)条下,又载置有阜兰府、贺兰州等八州府。而《唐书》兰州条下则载:“贞观六年又督西盐州,十二年又督凉州。”兰州(即金城郡)是黄河边上的重镇,又是陇西与河西的通道,所以与凉州关系密切。凉州都督置皋兰府,这说明凉州东南郡是直达黄河边上的,币其东北部又置贺兰州,也是直临北部黄河西岸的,然则黄河西岸均属凉州府,岂非十分明显?这也就是所谓河西一带,而这里既设有州府,又岂能没有大小城堡,这是毋庸置疑的。凉州一带说来即河西一带,而《凉州词》也就是泛写这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它并不是专写凉州城的,唐人的许多《凉州词》都可以说明这个,虽然凉州城是凉州的中心,是河西幕府的所在地。至于唐诗中写这一带边塞时,其区域则往往更偏东些,首先陇西与河西就时常是分而不清,这是由于古凉州原是横跨黄河的,而陇西一带又是古凉州的中心,长久以来即在边塞诗中出现,形成一种传统的概念。如王维的《陇西行》写陇西而远到了凉州的酒泉郡,而耿津的《凉州词》歌凉州实际上是描写了陇西一带,然则唐代地理分区上虽划为陇右、河西两道,而陇西与凉州在人们传统的心目中则是近似的,陇西在河东,凉州在河西,诗人笔下的凉州因此并不是远离黄河的,薛逢的《凉州词》所以说“黄河九由今归汉,塞外纵横战血流”。凉州与九曲黄河是同其命运的又岂止是某处沾上点边而已。至于当时的某些城堡,则可能不复存在。王之涣的诗大约是写在初入凉州境时,不禁会想象着整个凉州,因而提到玉门关,这仍是一个凉州的泛写。从诗中“一片孤城”的形容看来,城大约也不甚大,历史上不一定留下了记载,本身也不容易保存。究竟是哪一座城,这就难作具体的考证。但是《凉州词》之可以写黄河边上的风光景物以及城堡,则是无可怀疑的。(选自《唐诗综论》,有删改)10.下列关于“凉州”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凉州在古代原本指的是一个包括凉州城在内的广泛的地区,最早的凉州城并不在武威,直到三国以后凉州才移治武威。B.两汉以来凉州指的是当时的陇右一带,当时凉州刺史治陇城,在黄河以东,由此可见凉州原来专指黄河以东的地区。C.从《后汉书》的记载来看,汉代凉州刺史下辖多个郡,每个郡又都有多座城,凉州所管辖的城总计约八十座,数量很多。D.从《唐书》的记载来看,唐代凉州的东南部一直达到黄河边上,东北部直临北部黄河西岸,所以河西一带都属于凉州府。【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B项缩小了范围。“凉州原来专指黄河以东的地区”不符合原文意思,原文是说“凉州原来就是横跨黄河的”。1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唐代以河西幕府为重镇,把前代的凉州分为河西、陇右两道,河西道设凉州都督府仍治武威,置有皋兰府、贺兰州等八州府。B.唐诗中写的河西边塞区域往往偏东,由于古凉州横跨黄河,陇西一带是古凉州的中心,所以唐诗中陇西与河西时常分而不清。C.王维的《陇西行》和耿津的《凉州词》都是将凉州和陇西混在一起写的,薛逢的《凉州词》则说明凉州与黄河有着紧密的关系。D.王之涣的《凉州词》大约是他初入凉州境时所作,词中描写的是凉州城的景象,据“一片孤城”的形容推测,凉州城不是很大。【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和归纳内容要点。D项偷换概念。从原文“《凉州词》也就是泛写这一带边塞生活的歌词,它并不是专写凉州城的”以及“这仍是一个凉州的泛写”来看,“王之涣的《凉州词》”“描写的是凉州城的景象”错,“一片孤城”也不能说指的就是“凉州城”。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兰州地处黄河边上,是连通陇西与河西的重镇,与凉州有密切的关系,唐代河西一带设有凉州府,那里肯定有一些大小城堡。B.唐代凉州城是凉州的中心,是河西幕府的所在地,但唐人的许多《凉州词》并不是专写凉州城的,而是泛写河西一带边塞的。C.虽然唐代地理分区上陇西和凉州分处河东和河西,但是它们在人们
本文标题:3.9 《说“木叶”》同步练习(1)(解析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17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