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3 《鸿门宴》(学案)- 精选
《鸿门宴》学案【文本解读】《史记》是纪传体史书,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以人物为中心叙述历史,集中展现了司马迁的史识和文学才能。《鸿门宴》的人物描写历来为人称道,正如清人郭嵩焘所说:“鸿门之宴写得子房如龙,樊哙如虎,是史公极得意文字。”除了主要人物,项伯、范增等人也都个性鲜明。阅读时要关注人物的性格特征,注意人物关系、人物言行与事件发展之间的联系。【素养目标】1.掌握文中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式。2.了解司马迁与《史记》,了解鸿门宴会的时代背景。3.分析情节,体会情节的波澜。4.鉴赏文章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并通过项羽与刘邦性格的比较,一分为二认识“性格”与命运的关系。【学习重难点】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以及理解性格与命运的联系【学习方法】点拨法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学习过程】一、知人论世1.了解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字,西汉著名、、。夏阳(现在陕西韩城)人。继父职任太史令。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入狱遭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帝机要文件),发愤著书,历尽艰辛,在公元前91年前后完成《史记》。2.了解《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含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本纪记帝王,世家述诸侯,列传叙人臣,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不但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补充:史书体例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3.相关背景这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的第四年(公元前206年)。陈胜起义后,各地云起响应,其中有楚国贵族出身的项梁、项羽叔侄,有农民出身的刘邦。陈胜失败后,项梁扶楚怀王的孙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刘邦也投靠了项梁。公元前207年,项梁战死,怀王派项羽等去救援被秦军围困的赵国,同时派刘邦领兵攻打函谷关。临行时,怀王与诸将约定,谁先入关,便封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今在河北)大败秦军,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同时,刘邦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秦王子婴投降。刘邦与当地父老约法三章,废除秦苛法,准备在关中称王。后来在谋士劝说下,退出咸阳,还军霸上,派兵把守函谷关,以防诸侯军入境。项羽大破秦军后,听说刘邦已出咸阳,非常恼火,就攻破函谷关,直抵新丰鸿门。这时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暗中派人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在关中称王。项羽听了,更加恼怒,决定第二天发兵攻打刘邦。刘邦面临危急的情况,在纷纭频仍的战斗中,产生了这一次酒宴上的斗争。4.解题①鸿门,②宴,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飨()鲰()卮()玦()瞋()戮()哙()戟()眦()跽()彘()啖()俎()芷()三、文本研究【思考1】鉴赏第一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旦日飨.士卒:②范增说.项羽曰:③沛公军.霸上:④为.击破沛公军:活动2:解读内容1.第一段记叙了几件事?这些事件对情节的展开起什么作用?2.文章开头写到“项羽大怒”,这个“怒”字内涵相当丰富。请说说其中包含了什么?【思考2】鉴赏第二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张良是时沛公:从.②去不义:亡.③足以项王乎:当.④不如也:固.⑤秦时与臣:游.⑥蚤自来项王:谢.⑦不如善遇之:因.⑧为之奈何:且.⑨关,毋诸侯:距.内.⑩项伯:要.活动2:解读内容1.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思考3】鉴赏第三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攻秦:戮力..②范增项王:数目..③击沛公于坐:因.④遣将守关者:故.⑤旦日百余骑来见项王:从.⑥入前为寿:若.⑦常以身翼沛公:蔽.活动2:解读内容1.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说明了什么问题?2.“项庄舞剑”在情节发展上有什么作用?【思考4】鉴赏第四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而听细说..:②坐须臾..:③臣死且.不避: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⑤头发上.指:⑥刑人..如恐不胜:活动2:解读内容1.第四段一共写了哪几件事?2.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是不是喧宾夺主?3.“樊哙闯帐”是故事的高潮。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刻画樊哙这一人物的?写“樊哙闯帐”的目的是什么?4.三、四两段是课文重点,情节的高潮所在,宴会上的情节可概括为“三起三落”,请指出。【思考5】鉴赏第五段至七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如今人方为.刀俎:②乃令张良留谢.:③大王来何操..?:④四人持剑盾步走.:⑤道.芷阳间行:⑥沛公则.置车骑: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⑧再.拜献大王足下:⑨吾属今为.之虏矣:⑩拔剑撞而.破之:⑪沛公安在..?:⑫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活动2:解读内容1.刘邦在脱逃之前做了哪些部署?2.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两人的态度有何不同?为什么?3.“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这段话有什么作用?【思考6】划分层次【思考7】作者是通过什么手法来塑造项羽的形象?【思考8】总结文章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刘邦项羽性格有所忍有所不忍【思考9】总结文章中次要人物的形象特征【思考10】分析并概括文章艺术特色四、明晰主旨五、拓展阅读项羽何以输给刘邦刘邦战胜项羽,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项羽是个贵族,是个英雄;刘邦是个贫民,是个流氓。项羽的出身是相当高贵的,他的祖父是楚国名将,到了项羽父亲他们这一代,这个家族就开始破落了,不过破落也还是贵族。刘邦是没有名也没有字的,他被唤作刘季,就是刘小的意思;项羽可是正儿八经有名字的,叫做项籍,也是有字的,叫项羽。楚汉战争中,刘邦手下有一个神箭手楼烦,一箭就把项羽那边的一个人给射死了。项羽大怒,出来往那儿一站大吼一声,楼烦被吓得屁滚尿流。在灭秦和楚汉战争中,项羽几乎是每战必胜。而刘邦的本事就是司马迁说的“好酒及色”。在整个战争中,没有一场战争是刘邦指挥的。刘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话——“为之奈何?”问张良,问陈平,问韩信。但是我们如果冷静地分析,就会发现刘邦的胜利是有道理的。刘邦攻进了关中,后来项羽也进入了咸阳,他们获得了推翻秦王朝的胜利。在这场胜利面前,刘邦和项羽的表现完全不同。刘邦不杀子婴,约法三章,秋毫无犯,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举动。范增对项羽说:项王,刘邦这个人可不能小看。但项羽听不进去,杀子婴,烧宫室,屠咸阳。项羽完全不动脑筋。有人劝说项羽,说咸阳这个地方是帝王之都,您应该定都咸阳。但是,这个时候秦宫已经被项羽烧光了,也没地方住了,项羽又一门心思想回老家去。于是就说了这样的话:“富贵而不还乡,如衣锦夜行。”到了楚汉战争的最后关头,刘邦准备和项羽在垓下会战,这时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按兵不动。这时候刘邦就问张良说:“子房啊,我准备胜利以后把天下给分了,你看分给哪些人比较合适呢?”张良说:“彭越和英布本来是在楚汉之间摇摆的,现在倾向于汉;韩信现在独当一面,如果你愿意把土地分给他们的话,他们一定会来帮助你合围项羽的。”刘邦说:“行。”然后就这么跟他们约定了。结果这几支军队全都来了,把项羽团团围住,予以消灭。韩信说,项王这个人婆婆妈妈的,将士有谁受了伤,他会亲自拎着饭篮去探视,流着眼泪拉着你的手,说长道短。可是我们有了战功,他要封一个官爵,一颗印捏在手上,磨过来磨过去,直到方的变成圆的,他都不给人。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只不过他们是不同的英雄而已。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节选自《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有删改)六、素材积累—《史记》名句1.不鸣则已,一鸣惊人。2.败军之将不可言勇。3.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4.楚虽三户,亡秦必楚。5.唇亡则齿寒。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7.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8.当断不断,反受其乱。9.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10.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七、作业完成配套练习。答案一、1.子长,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2.纪传体4.解题①鸿门,地名,在新丰②宴,宴会。二、初读感悟(一)预习检查1.明确字音。飨(xiǎng)鲰(zōu)卮(zhī)玦(jué)瞋(chēn)戮(lù)哙(kuài)戟(jǐ)眦(zì)跽(jì)彘(zhì)啖(dàn)俎(zǔ)芷(zhǐ)三、文本研究【思考1】鉴赏第一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旦日飨.士卒:犒劳②范增说.项羽曰:劝说③沛公军.霸上:动词,驻扎;④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活动2:解读内容1.明确共记叙了两件事。第一件事是无伤告密,这是事件的导火索,矛盾挑开。第二件事是范增说羽。范增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劝项羽“急击勿失”,矛盾进一步激化,情节迅速发展。2.明确就矛盾的焦点而言,天下虽大,“王”只有一个,就力量对比而言,项羽占有绝对优势,何况秦军主力是项羽消灭的,又是楚王后裔,一个“市井小人”居然“欲王关中”,项羽岂能容忍?再说个性特征,此时此刻,项羽如若不“怒”,他也就不是历史上的那个项羽了,他本来就是一个率真、火爆的汉子!【思考2】鉴赏第二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张良是时从.沛公:动词,跟随,跟从;②亡.去不义:动词,逃亡,逃离;③足以当.项王乎:动词,抵挡,抵抗;④固.不如也:副词,本来;⑤秦时与臣游.:动词,交游,交往;⑥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⑦不如因.善遇之:趁机,借此机会;⑧且.为之奈何:副词,将⑨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⑩要.项伯:通“邀”活动2:解读内容1.明确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项伯夜访张良,使紧张的形势出现了转机。第二件事是张良献计。这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被拉过去,为下文替刘邦说情及项庄舞剑时“以身翼蔽沛公”张本,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第三件事是项伯劝项羽勿击刘邦。【思考3】鉴赏第三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戮力..攻秦:合力;②范增数目..项王:屡次以目示意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④故.遣将守关者:特意⑤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从,带领⑥若.入前为寿:第二人称代词,你⑦常以身翼蔽.沛公:保护,掩护活动2:解读内容1.明确按古代礼仪,帝王与臣子相对时,帝王面南,臣下面北;宾主之间相对,宾东向,主西向;长幼之间相对,长东向,幼西向。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为北向,西向侍坐。鸿门宴中“项王、项伯东向坐”,是最上位,范增南向坐,是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为侍坐。从座位可以看出,双方力量悬殊与项羽的自高自大。2.明确项羽“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将故事推向高潮。【思考4】鉴赏第四段活动1:解释词语,疏通文意①而听细说..:指小人的谗言②坐须臾..:一会儿,形容时间很短③臣死且.不避:尚且④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通“纳”⑤头发上.指:名作状,向上⑥刑人..如恐不胜:名作动,施加肉刑活动2:解读内容1.明确樊哙闯帐,樊哙义责项羽。2.明确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文章巧妙地把握人物关系,刘邦信而用之,项羽感其“义”,赞其“勇”,赐酒、赐彘、赐座,张良则是“导演”兼“舞台调度”,一切全由张良策划,读来绝无喧宾夺主之感。3.明确语言描写:“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语句短促急迫,紧张的形势,急迫的心态,忠勇的性格跃然纸上。行动描写:“带剑拥盾入军门”,“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立而饮之”,“拔剑切而啖之”,无所顾忌,无所畏惧,何等英武。外貌描写:“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着墨不多,极为传神。浓墨重彩写樊哙,既衬托了项羽、刘邦,更突出了张良4.明确三起:①“范增数目项王”暗示动手。(紧张)②范增以项
本文标题:3 《鸿门宴》(学案)- 精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36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