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1.2《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
《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文本解读:本文节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是《左传》中的名篇之一。它记述的是公元前630年九月,秦、晋两个大国联合攻打郑国时发生的一场外交斗争,表现了烛之武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心胸和爱国精神,以及他机智善辩,善于利用矛盾分化瓦解敌人的外交才能。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句式,学会从语言入手读通读懂文言文。2、思维发展与提升:领会文中体现的人物特点。关注烛之武退秦师前后发生的事,更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3、审美鉴赏与创造:赏析烛之武游说秦穆公的外交辞令。反复诵读,理清思路,揣摩人物情态,体会对话语气,把握烛之武说辞的语言艺术和其中蕴含的智慧。4、文化传承与理解:思考历史叙述中透露出的思想观念,理解文中所说的“礼”,深入认识春秋时期军事、外交活动中的行为准则,并思考其当今价值。一、字音预习氾南杞子逢孙佚之狐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以利晋二、初读课文,概括段意全文围绕“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后过程展开,共有四个段落:第1段:第2段:第3段:第4段:三、问题探究1、赏析烛之武的外交辞令2、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3、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4、你最欣赏这篇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说明。参考答案:一、字音预习fánqǐpángyìzhuìgōngquē氾南杞子逢孙佚之狐缒而出共其乏困阙秦以利晋二、初读课文,概括段意全文围绕“烛之武退秦师”的前后过程展开,共有四个段落:第1段:秦晋围郑第2段:临危受命第3段:说退秦师第4段:晋军撤退三、问题探究1、赏析烛之武的外交辞令明确:烛之武游说秦穆公,最终使之退兵,完成了一次出色的外交。游说特点:说辞虽短,却委婉谦恭,有理有据,动之以情,晓之于理。游说技巧:(1)以退为进:坦言郑国“知亡”,示弱臣服;(2)正反两方面分析利害得失:站在秦国的角度,表现出处处为秦国着想,亡郑对晋有利,存郑对秦有利;(3)摆事实:用史实离间秦晋关系,点破晋国对秦国的威胁。2、烛之武游说成功,除了辞令巧妙外,还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明确:“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这就指出,出兵围郑,是以晋文公为主。围郑的原因:一是郑文公得罪了晋文公;二是晋文公打败楚国称霸主,郑文公还是暗通楚国。这两个原因都是跟晋文公有关,跟秦穆公无关。“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说明秦晋两军分驻两地,所以烛之武去游说秦穆公,晋军不会知道,无从阻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是秦、晋围郑,但主要是由于晋国想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这就为烛之武劝退秦军创造了可能;同时,晋、秦两国军队并未合兵一处,也为烛之武分化对手提供了有利条件。3、本文篇幅虽然短小,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和照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明确: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退秦军埋下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4、你最欣赏这篇文章中的哪个人物?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说明。明确:烛之武——虽不满郑文公不看重他,但为了救国,还是用尽智慧去说服秦穆公,说明他以国家利益为重,深明大义,是爱国志士;知难而上,夜缒而出,孤身入秦营,可谓勇士;富有智慧,机智善辩,是难得的“辩士”。佚之狐——“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说明他敢于直言进谏,也是荐贤举能的伯乐。郑文公——肯听佚之狐的话,相信烛之武能退秦军;当烛之武一开始满腹牢骚且不愿受命时,陷入尴尬境地的郑伯没有放弃,先是自责以抚慰烛之武的情绪;然后又晓之以理:“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可见其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知错能改,是一位有见识的君主。秦穆公——从秦国的利益角度来考虑问题,听取了烛之武的建议,是一位善于决断、善谋利益的君主。晋文公——“不仁不智不武”的“不战之论”充分体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霸主风度。晋文公是依靠秦国的力量取得国君的地位,依靠别人的力量却去损害别人,不仁;打郑国容易,与秦国交恶时机未到,失去盟国,不智;从中可以看出他的知恩图报以及隐忍不发、随机应变的聪慧。
本文标题:1.2《烛之武退秦师》导学案(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345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