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指向与实施建议
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指向与实施建议2023/X/XX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人类社会所面临的诸如生态环境、生命健康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愈加复杂,这些问题非单一学科、单一知识能全面、完整地解决,只有多学科协同发力才能更有效地解决人类面临的综合性问题。不仅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需要综合性知识和高阶性思维,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也需要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能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综合性问题。这些都对个体知识、能力和思维提出了要求,而这些都是传统“坐而论道”教学模式难以有效培养的。虽然传统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传授,但是过于学科化的知识性教育容易导致儿童本身就很少的生活经验被割裂,面对整体的生活场域时无法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而且过于封闭的学科知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生综合性、高阶性思维的发展。因此,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人才为目的的教育需要做出相应的变革,肩负培育时代新人使命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应运而生。《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方案”)的基本原则明确指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这些都表明了跨学科主题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但是何为跨学科主题教学?它的本质内涵为何?教师该如何把握和实施?这些问题倘若未能厘清,将会制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有效落实。为此,本文将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指向,跨学科主题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系,以及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三个方面加以分析,以期为中小学教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认识和实施提供参考。一、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指向对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准确理解,是教师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概念基础。如果仅从字面意思,将跨学科简单理解为两门及以上学科整合则过于表面,也未能彰显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教育价值,因此有必要诠释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指向。(一)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逻辑与特征将人类的知识分门别类整合成若干学科,然后又将各学科分为若干知识点进行教学的方式,已经被证实是有效的知识传播方式,可以让学生较为快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概念与性质。但是这种教学方式也容易造成人类知识的人为割裂,导致知识的孤立化理解和机械性运用,偏离了教育的应然目的。而且,无论是生活还是工作,个体所面对的事物都是整体而综合的,并未明确区分学科归属,更不会指明该用何知识点解决。这表明,个体既要能灵活运用学科知识,也要具备多学科相融合的知识与能力。这些知识和能力都是单一学科课程和传统的课堂教学所难以传授、培育的,通过跨学科主题教学可以有效填补和整合。但是跨学科主题教学并非多个学科的简单叠加,而应有较为明确的主要学科,以此为基础整合其他学科,以完成某个主题的教学。因为跨学科主题教学不仅在于知识的广度,也应体现知识的深度,有明确的主科不仅有助于主要设计与实施教师的确定,也有助于学生的知识迁移和知识整合,从而更有效地理解学科知识、运用学科知识、拓展学科知识。因此,跨学科主题教学应是基于学生的基础、体验和兴趣,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研究主题,以某主学科内容为主干,整合并运用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思想、技能、方法等,开展深入探究、解决问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的一种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独特性,以发展学生的综合性素养和整合性能力为主,是单一学科课程的传统教学所难以实现的。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跨学科性和主题统筹性两个方面。跨学科性是指在坚持学科立场的基础上打破学科边界,将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思想、方法与技能等,围绕由主学科生成的特定主题加以整合。主题统筹性可从要素、内容、形式等几个方面分析。从统筹的要素上来看,主题统筹性是指统筹跨学科主题活动教学的目标制定、任务分析、过程设计、多元评价等教学要素;从统筹的形式上来看,主题统筹性是指通过项目式、任务式或者课题式来统筹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从统筹的内容上来看,主题统筹性是将两门及以上学科的内容在学生经验、社会生活之间进行的整合。(二)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价值与挑战因为在专业精细分化的高等教育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并且已经按照分科教学实践多年的中小学教师,缺乏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以及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经验,所以会导致其在践行中将“跨学科”演变成“拼学科”或者“多学科”,造成学科教师“组团式”的讲授。例如,语文课《黄河颂》涉及黄河这一地理问题,《黄河颂》被谱成抗战著名歌曲,与音乐、历史均有关系,如果简单地将语文老师、历史老师、地理老师、音乐老师组合在一起教学,就成了一堂别开生面的综合课,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主题教学。跨学科主题教学应是有效的学科综合和有价值的活动体验,倘若各学科之间并未深度耦合,教学活动未能促进学生感悟和生成,这种跨学科主题就成了贴标签式的跨学科主题教学,与教育主旨相背离。跨学科主题教学对教师的知识基础、学科认知与教学方式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实施初期,如若僵化理解两门及以上学科整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易使其流于形式,成效甚微。因此,为了不偏离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育人轨迹,有必要以跨学科主题教学肩负的育人使命为基点,阐述跨学科主题教学的价值指向,以期给中小学教师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理念支撑。跨学科主题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肩负培育适应时代生存与发展的人的教育使命。也即是说,跨学科主题教学肩负的育人使命是,在灵活运用某一学科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现实情境中的真实复杂问题。这表明,以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育人使命为基点,围绕某一主题,在学科内部整合知识点之间、知识点和学生经验也可视为狭义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其一,如果期望学生能更灵活地运用多学科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就需要不断丰富其在某学科领域的知识,突破某学科内知识领域的界限;即致力于单一学科内知识网状结构的建立,是实现两门及以上学科知识综合运用的基础。其二,学生的成长必然要经历由低学段到高学段的过渡,而低学段的学生,受限于多学科知识、思想、方法和技能等的储备,尚未完全具备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现实基础。因此在低学段,学生如果能用单一学科内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体会运用学科知识,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甚至改变世界,属于狭义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有学者认为,根据学科的融合程度,可将跨学科分为学科内整合及跨学科整合。由此可见,跨学科主题教学的本质在于教学中对“跨”的彰显与有效落实,教师应树立整合性思维的教学理念,在横向整合时能注重学科间的有效整合,在纵向整合时能体现学科内的有效整合。二、跨学科主题教学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继承与革新鉴于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立促使了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的常态化实施,因此辨析跨学科主题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形态之间的关系,来明晰它在实践中呈现的样态,有助于给中小学教师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提供实践支撑。跨学科主题教学并非新兴产物,在此之前,人们所倡导的探究性学习、项目式学习,已经具有跨学科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在教学实践中,大部分教师都能够做到注重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互动式教学,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也符合学生综合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对综合性人才的培养也具有重要意义。实施二十多年来,其理念已被广大教师所接受,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亦有所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仍面临很多问题,导致其成效甚微,育人价值微弱。为了有效应对综合实践活动国家课程在以往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如:无专业师资,存在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学科教师关系不大的认识误区,并不主要依托某个学科,导致重经历而轻知识学习,缺乏开展学科整合的抓手,教学内容宽泛,教学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和可变性,给教师的理解和实践带来了困扰等。新方案新课标创造性地提出了应对之举,即每门课程都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设跨学科主题教学。具体而言,新方案要求每门学科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有些学科甚至还纳入了学业要求,如数学、化学等课程对跨学科主题教学提出了学业要求。也就是说,依托具体学科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责任主体明晰了,那么无专业师资的窘境,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与学科教师关系不大的认识误区,都可得到有效缓解。新方案又给予了10%的课时制度保障,促使所有学科教师都要关注学科课程的实践性及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那么在实践智慧的引领下,学科整合的抓手也有着落了。针对教学内容宽泛,各学科新课标在实现课程内容结构化的过程中,搭建了具体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内容。针对开放性较强的主题教学活动,在实施和推进过程中,教师难免心有忧虑,没有自信心开展等困惑,各学科新课标在搭建“教—学—评”一致的统一框架下,也为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开展,提出了有益的教学建议。因此,跨学科主题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继承与革新的关系,在教学上应具有鲜明的综合性与实践性特征。三、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建议为了更好地彰显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育人价值,除了课程制度的保障,课标专家组的引领之外,还需要依靠广大一线教师的具体实施。因此为了助力教师更好地适应跨学科主题教学,依据前文对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指向,跨学科主题教学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间关系的分析,本文提出了跨学科主题教学应凸显主学科、综合与实践的实施建议。(一)跨学科主题教学应凸显主学科结合新方案中要求学科类课程要用不少于10%的课时来设计和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可知,跨学科主题教学是穿插在语文、数学等学科常规课程教学的时空中,呈现出一种由某学科主导、其他学科协同的教学;即常规的学科教学和主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共同构成学科教学。例如,常规的语文学科教学(占90%的课时)和语文学科主导的跨学科主题教学(占10%的课时),共同构成语文学科教学。也就是说,跨学科主题教学实施的主体是各学科教师,实施的主要核心场域是在主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当某一学科在总课时不变的前提下,“牺牲”了10%的课时,在它的课堂上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时,其目的不是为了削弱自己这个学科来为学生赢得综合发展的契机,而是通过与其他学科合力,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本学科,并且弥补这个学科常规教学模式所不能企及的育人价值。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各学科教学所具有的学科教师主导特性,使得整合实施跨学科主题教学时,具有更强的实操性。具体表现为,在主学科的主动跨界基础上,借助主学科的主体地位和核心凝聚力,借助主学科的主体性和主动性,借助主学科是跨学科主题教学中主权的行使者和义务的承担者,使得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在明确的主学科主导下有效落实。因此,跨学科主题教学与学科教学之间是相互依托、互相成就的关系,跨学科主题教学是分科教学的整合与进阶,在教学中应具有鲜明的学科性特征。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应该有较为明确的主学科,然后根据所需探究的问题,寻求学科间的主动跨界,实现学科性、实践性、综合性的多维立体整合。也就是说,在实施以某学科为主导、其他学科协同并且穿插在主学科日常教学中的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时,要符合主学科认识事物的逻辑和规律,习得这门学科的知识,发展这门学科的核心素养,完成这门学科的任务,体现这门学科独有的育人价值。主学科教师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设计阶段,比较棘手的难题是,教师跨学科知识储备不足,难以有效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应对这样的挑战,学校需要建立相应的课程研发机制予以协作保障。学校应引导教师突破学科边界,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联合教研,在“共同备课、协商上课”中,开发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机遇,也是提高不同学科共同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贡献的有效着力点。主学科教师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阶段,应全程跟进,仔细观察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包括获得了什么样的体验,如何与他人交流,需要怎样的帮助等;指导学生反思与交流,引导学生描述感受、表达收获、总结发现。建议在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阶段,提前设计好紧急预案,以及有助于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管理技巧。(二)跨学科主题教学应凸显综合与实践跨学科主题教学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特征,需要依托于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的情境、与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问题,作为整合跨学科的联结点和支点。对于这一类型的教学,
本文标题: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应然指向与实施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417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