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5-1《论语十二章》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9860182)
1-5-1《论语》十二章课程目标:1.理解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2.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理解本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把所学知识、道理付诸实践的意识。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勤于归纳。借助相关工具书,掌握本文中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把握其规律,活学活用。2.以小组为单位,搜集有关《论语》的知识,了解孔子思想的精髓。3.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高考导航:1.本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是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重点,考生应注意总结和把握。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要求。2.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对《论语》的相关内容多有涉及,考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多加关注。这合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能力要求。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中华民族有着数千年的文明历史,产生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它不仅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而且对今天在全民族弘扬爱国主义思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已成为世界文化宝藏的重要部分,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全人类的骄傲。《论语》是我国古代文献中的一部巨著,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二、作者作品1.作者简介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他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三年,晚年修订《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孔子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孔子一生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30岁前,位卑而能“鄙事”,有志于学。30—50岁,欲仕不能。50—55岁,在鲁从政。55—68岁,周游列国,历尽艰辛。65—73岁,安居鲁国,办教育,理六经。孔子,是一个志在报国又无人重用的闲人,又是一个周游列国、苦寻门路的忙人,更是一个到处碰壁、从不回头的强人。2.作品简介《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语录体:偏重于言语的记录,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结构,不讲求篇与篇之间或者段与段之间在世间及内容上的必然联系的散文体式。《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三、整体感知四、研读本文1.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字词:敏:勤勉。而①:表并列。而②:表顺承。就:到。有道:指有才艺或有道德的人。正:使…匡正。已:同“矣”,句尾语气词表陈述,相当于“了”。译文:孔子说:“品德高尚的人吃东西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舒适,做事勤勉,言谈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2)从《学而》这段话,理解孔子是怎样阐述“好学”的?这是对“什么是好学”这一问题的一种回答,包括四个方面。前两个方面说不要做什么,后两个方面说要做什么。孔子说能做到这四点就是好学,凸显了古人以完善道德品质为基点的教育思想。孔子认为君子为学要修身养性、安贫乐道,克制物质享受的欲望,不断向有道之人学习,说话要谨慎,做事要勤勉,就是在求学上强调道德实践重于知识。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泰伯》)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2.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而:表假设,如果。如…何:固定句式,译为“怎样…呢?”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他怎样对待乐呢?”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就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子贡曰:“见其礼而知其政,闻其乐而知其德。”(《孟子·公孙丑上》)·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论语·阳货》)·樊迟问仁。孔子曰:“爱人。”·子曰:“当仁,不让于师。”3.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里仁)闻道:得知真相孔子说:“早晨得知真相,即使当晚死去,也没有遗憾。”这句话体现了孔子对于“真理”具有怎样的态度?“道”在此处特指儒家的“仁义之道”。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它,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也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内涵。阐述了孔子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以及为追求真理而献身的牺牲精神。4.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喻:知晓、明白孔子说:“君子明白的是义,小人知晓的是利。”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在“义利观”上应该有什么不同?阐明了孔子关于君子与小人不同的义利观。在道义和利益的取舍上,君子更重视道义,而小人更注重利益,对义和利不同的认识是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也许有人会说:“苏格拉底,忙于做这种琐事,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你不感到丢脸吗?”然而我会义正辞严地回答说:“你这个人,如果你认为凡有点自尊的人要在掂量了生与死之后才决定做某事是否值得,那么你说错了;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他的行为是否正义、他做的事像是好人做的还是坏人做的。”(人民出版社《柏拉图全集》上卷)如果你只渴望尽力获得金钱、名声和荣誉,而不追求智慧和真理,不关心如何让灵魂变成最好的,你难道不感到羞耻吗?我相信在这城里没有比我对神的侍奉更大的善行。因为我忙忙碌碌,所做的事情无非就是劝导你们,无论老少,最应关注的不是你们的身体或财富,而是你们灵魂的最佳状态;好比我对你们说:“财富之所以好是因为德性,德性使财富以及其他所有对人有益的东西成为好的,无论个人的还是集体的。”(人民出版社《柏拉图全集》上卷)·也许有人会说:“苏格拉底,忙于做这种琐事,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你不感到丢脸吗?”然而我会义正辞严地回答说:“你这个人,如果你认为凡有点自尊的人要在掂量了生与死之后才决定做某事是否值得,那么你说错了;他在采取任何行动时只考虑他的行为是否正义、他做的事像是好人做的还是坏人做的。”(人民出版社《柏拉图全集》上卷)5.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贤:形作名,有德行的人。齐:形作动,看齐。内:名作状,在心里孔子说:“看见有德行的人就要想着向他看齐,看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心里反省自己是否有这样的缺点。”这句话反映出孔子的什么思想?自我反省是道德修养的一种方法,经常反省自已,可以去除心中的杂念,理性地看待自己,快速地改掉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道德境界。孔子认为道德修养的方法之一是见贤思齐。见到强于自己的人,要向他学习,努力向他靠齐;见到不如自己的人,要反省自已哪些地方还有欠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完善自已。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质:质朴、朴实。文:华美、文采。野:粗野、鄙俗。史:虚饰、浮夸。彬彬:配合适当的样子。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采超过质朴就会虚饰浮夸。文采和质朴配合适当,这样之后才可以成为君子。”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互依存的,不可分离。孔子认为只有两者配合得当才是完美的。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浮夸和虚伪,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颜渊》)7.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而:表并列。以为:把…作为。已:停止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担当的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仁作为自己担当的责任,不是也很重大吗?到死才停止,不也很遥远吗?”曾子怎么看待“仁”?曾子认为读书人应该具备刚毅的品格,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品格才可以接受重任,才可以不半途而废,才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愿望。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刚:刚强。毅:果敢。木:质朴。讷:钝于言。8.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为:堆积。篑:筐。平:形作动,填平。覆:倾倒。往:坚持。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又好比填平洼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定去做,是我自己要坚持的。”这句话蕴含了哪些做事和学习的道理?孔子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做事不可半途而废,要持之以恒,进退的责任在自己而不在别人。孔子以堆土成山和平整地面的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道理,鼓励自己和学生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对我们来说,生活就像一个放在建筑师面前的巨大采石场。只有那些按照自己的思维模式所形成的某种构架,从一堆杂乱无章的材料中以最经济、最适合、最持久的方式建成所需要的建筑的人,才配得上称为建筑师……相信我,这个世
本文标题:5-1《论语十二章》配套教案-统编版(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2986018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488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