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兼爱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7课激趣导入余秋雨说:“兼爱非攻,是全人类的精神制高点。”孙中山在《三民主义》中把墨子推崇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他说“古时最讲爱字的,莫过于墨子。墨子所讲的兼爱,与耶稣所讲的博爱是一样的。”学习目标1.了解墨子的生平及思想主张,了解《墨子》的相关知识。2.理解课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础知识。3.能够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分析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4.体会兼爱思想内涵,进一步思考其对现代社会的意义。课堂环节PART01知人论世墨子走近墨子名字籍贯名翟,春秋末期战国初期宋国人,一说鲁阳人,一说滕国人。宋国贵族目夷的后裔。身份地位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形象出身低微,“上无君子之事,下无耕农之难”,可能是一个接近手工业劳动者的读书人。注重节俭、劳身苦志,“量腹而食,度身而衣”,吃“藜藿之羹”,穿“短褐之衣”,足登“跋跷”。一生没有脱离生产劳动。他和他的弟子们始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立足现实,崇尚和平,以自苦利他为己任。成就思想家。提出“兼爱”“非攻”“尚贤”“尚同”。社会实践家。“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墨子“平生足迹所及,则尝北之齐,西使卫,又屡游楚,前至郢,后客鲁阳,复欲适越而未果。”科学家、发明家。曾制成木鸢,据说三天三夜飞在天空没有掉下来。概括出力学原理,并作出力学定义和弹性力学、杠杆平衡力学、滑轮受力、斜面受力、物体平衡受力等方面的定义。他制造了辘轳、滑车和车梯等简单机械,用于生产和军事。首先发现了小孔成像的道理。墨家学派一个思想文化团体,一个有组织、有纪律、有纲领的社会团体。墨家集团兴盛时人数多达数百人,他们不仅是墨子的忠实信徒和墨家学说的传播者和执行者,而且还直接参与社会活动。墨家集团的成员人人皆可“赴火蹈刃,死不还踵”,是一支非常能战斗的队伍。时代背景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的大转型时期。这时周天子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乃至社会伦理秩序渐趋崩解,而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和社会伦理秩序尚未完全建立起来,一切都处在迅速的变更中。到处充满着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劫寡、诈谋愚、贵傲贱的不合理现象。甚至出现下层人民被迫“易子而食”的惨状。时代背景就是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里,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位伟大的哲学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国际”和平主义的倡导者诞生了——他就是墨子。墨子亲眼目睹了当时社会的不合理现象,提出了一系列为广大平民利益而着想的解决社会危机的方针和措施,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绵延不绝的源头、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着真理和理想而不懈地奋斗和努力。墨子思想政治主张“尚贤”与“尚同”。提出了维护和平,反对侵略的“非攻”的主张。经济主张“强本节用”,即重视生产,崇尚节俭,人人参与劳作并分工合作、各尽所能。主张量功分禄,以劳定赏。伦理主张“兼爱”。为官的要“兴万民之利,除万民之害”,为民的要相亲相爱,交互得利。教育主张教育目的是实现救世济民。重视教授生产、军事技能、自然科学知识和逻辑知识。军事主张“有备无患”,反对侵略战争,主张采取防御战术。主张外交上要“遍礼四邻诸侯”,争取国际上的支持。评价墨子对自己的评价“此仁也,义也”,谓之“天德”,谓之“天志”,谓之“圣王之道”。《荀子·成相》:“礼乐灭息,圣人隐伏,墨术行。”班固《答宾戏》:“孔席不暖,墨突不黔。”毛泽东评价墨子是“古代辩证唯物主义大家”“是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杨向奎:“墨子在自然学上的成就,决不低于古希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甚至高于他们。他个人的成就,就等于整个希腊。”鲍鹏山评价墨子是“挑战帝国的剑侠”。《墨子》《墨子》这本书是墨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对墨子言行的记录。《墨子》分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记载墨子言行,阐述墨子思想,主要反映了前期墨家的思想;另一部分《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等6篇,一般称作墨辩或墨经,着重阐述墨家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还包含许多自然科学的内容,反映了后期墨家的思想。PART02初读感悟预习检查明确字音。譬(pì)弗(fú)恶施不孝(wù)任务活动因声求气,品味内涵任务说明:朗诵是一门有声语言艺术。这种有声语言艺术属于二度创作,朗诵者通过对作品的理解和情感的表达,把文字作品转化为带有音韵美的再创作的有声语言形式。在朗诵时,可以深刻体会作者的生活环境、心理特征、思想感情等,陶冶了朗诵者的情操,同时也给聆听者美的享受,引起共鸣。诵读指导任务1:划分节奏,明确重音和语调。例如: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任务2:聆听朗诵。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活动3:学生自读,疏通文意。PART03深度探究任务活动一疏通文意,品读内涵任务说明:文言文阅读把握关键字词的含义,疏通文意是读懂文章,体会情感和把握主旨的前提。在文言文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一词多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写作背景,文人的生平经历,理解“义理”这一层面的重要内容。文本探究•研读第一段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圣人:封建时代对君主的尊称。②以:把③焉:于是、才④则:就⑤攻:治疗⑥弗:否定判断词,不文本探究•研读第一段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理得好,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理好。就譬如医生替别人治病那样,一定要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才能治好,不晓得病是怎样引起的,就不能治好。要治平动乱岂不一样?一定要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才能治平,不晓得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就不能治平。文本探究•研读第一段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本段内容及作用明确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的观点,为下文引出“兼爱”的乱点做了铺垫。思考2:分析这一段的说理特点明确运用了对比和譬喻的手法来说理,将“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以大家熟知的医生治病需要明确病因,来写圣人治国须知混乱产生的原因,更加生动形象,语气更强。•研读第二段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察:考察②当:同“尝”,尝试③自爱:宾语前置句,“爱自”④亏:使受损失⑤利:使……受益⑥虽:即使⑦慈:慈爱⑧盗贼:偷窃和劫夺财物的人⑨然:这样⑩室:家⑪身:指代自己⑫乱物:纷乱之事•研读第二段释义:把治理天下作为要务的君主,不可不考察动乱是怎样产生的。尝试去考察动乱是从哪产生的?(就会发现它)产生于人们不相爱。做臣下的、做儿子的不孝敬自己的国君、父亲,这就是所谓乱了。儿子只爱自己不爱父亲,因此损害父亲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弟弟只爱自己不爱哥哥,因此损害哥哥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臣下只爱自己不爱国君,因此损害国君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些就是所谓乱了。即使父亲对儿子不慈爱,哥哥对弟弟不慈爱,国君对臣下不慈爱,这些也是天下之所谓乱。父亲只爱自己不爱儿子,因此损害儿子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哥哥只爱自己不爱弟弟,因此损害弟弟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国君只爱自己不爱臣下,因此损害臣下的利益而使自己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天下那些做盗贼的人也一样。盗贼只爱他自己的家庭不爱其他人的家庭,因此偷窃其他家庭的东西利自己的家庭;强盗只爱他自身不爱别人,因此抢夺别人财物来使自身受益。这是什么缘故呢?都是由于不相爱。即使是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也一样。大夫各爱自己的家,不爱别家,因此攻乱别家而使自己的家受益;诸侯各爱自己的国,不爱别国,因此攻伐别国而使自己之国受益。天下纷乱之事(的原因),全都在这里罢了。•研读第二段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概括这一段的内容明确提出中心乱点“乱起不相爱”,并分类做具体阐述。思考2:“乱”主要指什么?明确“乱”在文中,主要指臣子不孝君父。•研读第二段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3:在墨子看来,“天下之乱”有哪些?是如何产生的?明确墨子认为,臣子之不孝君父,子亏父而自利,弟亏兄而自利,臣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这也是乱;贼人以利其身,是乱;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是乱。即:国与国相攻,家与家相篡,人与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这些乱象产生的原因是“自爱”而不爱人。病象病因病根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君不惠臣不忠父不慈子不孝不相爱•研读第二段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4:概括这一部分的说理特点。明确通过问答的方式,列举大量事例,层层深入,逐一分析。文本探究•研读第三段原文: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犹有盗贼乎?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活动一: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①若使:假如②若:像③犹:还、仍然④恶施:怎么实行⑤亡:同“无”⑥谁窃:宾语前置,“窃谁”⑦有:同“又”文本探究•研读第三段释义:考察一下这些是怎样引起的?都是由于不相爱。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人们爱别人都象爱他自己一样,还会有不孝的人吗?对待父亲、兄长和君王就像对待他们自己,又怎么会施行不孝之事。还会有不慈爱者吗?看待弟弟、儿子和臣下像看待自己一样,哪里还会施行不慈?因此,不孝不慈的情况就不会有。还会有盗贼吗?看待别人的家庭像看待自己的家庭一样,还会去偷谁呢?看待别人像看待自身一样,还会去抢劫谁?因而盗贼就不会有。还会有大夫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吗?看待别人的家像看待自己的家一样,还去攻乱谁?看待别人的国像看待自己的国一样,还去攻伐谁?因此大夫之间互相攻乱各家、诸侯之间互相攻伐各国的事又没有了。如果天下人都互相爱,国和国之间不相攻,家和家之间不相乱,盗贼没有了,君臣父子都能对上孝敬对下慈爱了,如若这样,那天下就治理好了。文本探究•研读第三段活动二:问题探究思考1:本段的中心观点是什么?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中心观点:若使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运用假设、铺排、反问的句式,正面论证了“天下兼相爱,则天下治”的观点。采用铺排的手法,连用“犹有”“谁”引起的反问句,以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阐述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救世良方具体内容兼爱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
本文标题:7《兼爱》同步课件-【上好课】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同步备课系列(统编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49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