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 【原创】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B卷 教师版
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语文(B)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想象、联想和抽象是催生精密科学诞生初期阶段的重要思维方式。创新首先应该有想象、联想和抽象能力。摩根说过:“数学发明的动力不是理性,而是想象。”以严密逻辑为基本特征的数学尚且如此,其他的就更毋庸置疑了。恰如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一书中所指出的:“想象力之所以重要,不仅在于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实,而且激发我们做出新的努力,因为它使我们看到有可能产生的后果……但梦想和猜测若无推理使它们作有益的用途,也只是胡思乱想而已。”同时,他也指出:“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虽是灵感的源泉,但如不受到训练,也可能酿成危险;丰富的想象力须用批评与判断来加以均衡。”对于科学研究来说,他的话是有道理的。近代美国一位哲学家也曾经警告说:“尽管想象力是创造力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所有的想象都有益处……存在许多‘非创造性的想象’”所以并非所有的想象力都是有用的,即使产生了有创造性的想象和联想,仍然是不够的,后面还需要理性的逻辑推理能力。由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缺乏古希腊的数理哲学思想和理性精神,所以尽管我们产生了大量有关农业、畜牧业和制造业等的发明创造,但发明创造并未导致科学在中国诞生。要克服胡思乱想,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判断力,具有足够的逻辑推理能力,来证明自己的想象和猜想的合理性;要使想象过渡成科学,必须运用的后续手段是理性、严密的逻辑推理。有人曾经把科学家分成两类。一类是猜测型的,主要采用想象,联想和抽象的思维方法,对一个问题进行猜测以后,然后才去设法证明它是否正确。猜测型科学家缺乏逻辑推理和证明能力,一般来说失败率极高,成功也多是依靠运气。另一类是推理型的,这类科学家不猜测,而是先收集足够多的资料,再通过推理拿到一个很好的结果。这类科学家往往缺乏“想象”和“联想”。通常第二类科学家有很高的成功率,但一般只是在学科现有的范式下进行创造,很难取得重大突破。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两者相结合,既有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猜测,又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只有这样,才能使丰富的想象力不仅仅停留在艺术创造的阶段,更推动想象转变成严密的科学理论。(有删改)1.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数学的基本特征是严密的逻辑,其发明的动力则是想象。B.推理型科学家比猜测型科学家的成功率更高,但很难有重大突破。C.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创造性想象过多,导致科学诞生受阻。D.理性、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可以有力地推动想象转化为科学理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C级。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C项,“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创造性想象过多……受阻”错误,原文是“由于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缺乏古希腊的数理哲学思想和理性精神……但发明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创造并未导致科学在中国诞生”。故选C。2.下列对原文第二段中“丰富的想象力须用批评与判断来加以均衡”的理由的阐释,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想象如果缺乏判断力,就容易变成胡思乱想。B.很多想象缺少创造性,自然也没有多少益处。C.若想象停留在初期阶段,就不能转变成严密的科学理论。D.猜测型科学家的失败率极高,成功也多依靠运气。【答案】D【解析】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项,由原文中的“对一个问题进行猜测以后,然后才去设法证明它是否正确……成功也多是依靠运气”可知,“猜测型科学家的失败率极高,成功也多依靠运气”是因为他们“缺乏逻辑推理和证明能力”。这不是对“丰富的想象力须用批评与判断来加以均衡”的理由的阐释。故选D。3.下列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想象、联想和抽象B.想象需要严密的推理做支撑C.想象力——创造的必要条件D.科学研究需要想象【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主要内容和观点的概括能力。采取的是给文章拟标题的形式。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议论文的题目,或直接点明论点,或交代议论范围,或引起人们注意,或令人深思警醒……考生可根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进行拟题。文章标题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文中的“要克服胡思乱想……必须运用的后续手段是理性、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最理想的状态应该是两者相结合,既有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猜测,又有严密的逻辑推理和论证”揭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从中筛选出“想象”“严密的逻辑推理”等关键词命名。故选B。(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题,12分)材料一:“孤陈的城市在长夜中埋葬/他们记忆着最美丽的皇后/飘零在西落的太阳下/要先做一场梦”,这是机器人小冰写的一首诗。人工智能“少女诗人”小冰经过两年的深度“学习”,如今已具备强大的“创作”能力。只需上传一张图片,给几个关键词,小冰就能在10秒内替你创作出诗歌初稿。在研发过程中,工程师们曾用27个化名,在豆瓣、贴吧和天涯等多个网络社区的诗歌讨论区和报刊中发布小冰的作品,在此过程中,没有人发现作者是个机器人。后来,小冰研发团队从小冰写成的数万余首诗中挑出139首结集出版,为诗集取名“阳光失了玻璃窗”。微软小冰项目负责人李笛介绍,为了掌握写诗技能,小冰学习了1920年以来519位诗人的现代诗,被训练了超过10000次。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一点也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如果说“诗人”小冰的创作仍是基于对海量文字的统计和计算,那“画家”小冰的模型已开始基于情感计算框架。换句话说,“画家”小冰不仅具有IQ(智商),还具有EQ(情商),并且其“创作”开始基于情感激发。这个模型有这样非常鲜明的特点:会大量使用诱发源,不是让机器把一种已有的视觉元素进行复制,拼接,再转成另外一种风格重新生成,而是在诱发源的帮助下,激发人工智能进行独立创作。该模型通过对过往400年艺术史上236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已能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此前世界上大多数人工智能的开发都是围绕任务驱动型、知识型的路线来架构。但近些年,各大科技公司越来越重视对人工智能EQ(情商)的开发。除了微软的小冰,亚马逊开始希望Alexa能够有同理心,百度也提出“智能体”的概念,要求人工智能更加有个性,更加有“人设”。人工智能的构建已经从单纯的IQ开始向“IQ+EQ”演变。长此以往,人工智能将不仅具备人类的智慧,或许还将拥有人类的情感。艺术是人类情感符号化的表现形式,当人工智能拥有情感,并且能够依靠情感激发来进行文艺创作时,人类独有的文艺创作能力的确会受到极大的挑战。材料二:无论是专家学者,还是艺术家,大部分人都不认可人工智能机器人写的诗、画的画、作的曲是艺术品。因为艺术被认为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其主观情感的呈现,而艺术活动更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它充满感性色彩,人类艺术创造最大的特征就是情感化。而人工智能是理性的,它的整套艺术生产逻辑是基于数据的,即便人工智能的文艺创作开始加入情感激发和随机化模块,但创作的内容仍然是从大量作品中提取、分解、组合而成的,这种重组方式不能称为情感化的艺术创作。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的“一时难以接受”,因为在人工智能时代,文学艺术可能会是人工智能机器人留给人类的最后一片施展才华的乐园;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以小冰的绘画作品为例,乍一看,其颇具“艺术色彩”,但仔细观察会发现,那些作品仍然难以消除元素堆砌的痕迹。就像“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这个主题,小冰所画的内容基本上都在“建筑”“人”“家具”这几个模棱两可的元素上来回重复。而即便是输入“城市”这个关键词,小冰依旧会把城市跟椅子、时钟这类元素联系到一起,画作也不算完整,甚至过于抽象。目前来看,人工智能对人类艺术的冲击,大部分还是体现在心理层面。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人工智能还是很难接替艺术家的创作,即便这些智能机器人创造出一些被人类认可的“艺术品”,那也是基于人的参与设计。人们需要通过了解创作者的人生经历、社会背景、内心情感,去揣测一件艺术作品的深意,而人工智能机器人的“文艺创作”,整体上还难以使其“作品”充满这种感性的色彩。材料三:人工智能对于人类生存现实基础的改变,迫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作家和艺术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艺术存在的意义及其终极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正如艺术批评家李心沫所言,在人类的绘画作品和运用人工智能程序绘制的作品,已经很难被人区分的今天,我们已经无法对人工智能视而不见,一味地唯我独尊或排斥是没有意义的。从积极的角度看,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虽然给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但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人类从现在开始就可以很好地利用人工智能来丰富自己的文艺创作。李开复在《人工智能》一书中就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程式化的、重复性的、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技能将是最没有价值的,基本可以由机器完成。最体现人的综合素质的技能,比如人对于复杂系统的综合分析、决策能力,文化艺术的审美和创造性思维,基于爱、恨等情感与他人互动的能力,则在人工智能时代最有价值,也是最不容易被替代的。对文艺家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助其一臂之力,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在极短的时间内阅遍人间所有的艺术精华,达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效果。人工智能机器人还可以为艺术家锦上添花,分析素材,丰富艺术表现手法,让他们的艺术创作更上一层楼,给人类文学艺术世界增添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文化消费者能体味更为赏心悦目的艺术之美。比如,小冰的绘画技能应用的领域是服装面料的图案设计。李笛介绍,以小冰人工智能框架为基础,微软已经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以及几家最大的纺织面料企业合作开发了人工智能纺织服装面料图案设计平台。该平台可以设计出1026种服装面料纹样和插画。另外,小冰也参与到了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截至目前小冰已经为许多家电台和电视台生产了2800多小时的节目。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冰经过训练一下子就能写出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的诗。B.一般的网友读小冰的诗,基本没有谁发现这些诗是机器人写的。C.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是因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D.仅依靠记忆与练习就可以掌握的重复性技能都可以由机器完成。【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文章的内容,错误设置一般为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无中生有、以偏概全或偷换概念等。A项,“小冰经过训练一下子就能写出……”表述错误。材料一第2段中说的是“一开始小冰写出的诗句一点也不通顺,后来慢慢变得‘风格独特,有偏好和行文技巧’”。C项,“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是因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错,根据材料二第2段“人类对人工智能文艺创作能力的抗拒和排斥,一方面基于主观情感上……另一方面人工智能在文艺方面的‘造诣’尚处在‘低幼’阶段,离人类的文艺创作水平还差很远,并且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仍然难以跟人类匹敌”可知,人类抗拒和排斥人工智能文艺创
本文标题:【原创】2020-2021学年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四单元达标检测卷 语文 B卷 教师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49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