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3.备战中考化学巩固复习-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含解析)
备战中考化学巩固复习-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含解析)一、单选题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了“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商品.这里的碘、钙、硒、氟应理解为()A.元素B.单质C.分子D.氧化物2.某药品的说明书上有以下内容:本药品每片含有锌20mg,铁36mg,钙200mg,这里的锌、铁、钙指的是()A.单质B.分子C.元素D.原子3.建立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下列对宏观事实的微观解释错误的是()A.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变小了B.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因为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D.不同的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是因为解离生成的酸根离子不同4.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一定具有相同的()A.物理性质B.元素组成C.微观结构D.用途5.锇是密度最大的金属.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锇元素的相关信息,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锇的原子序数是76B.锇属于非金属元素C.锇的元素符号是OsD.锇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90.26.元素周期表中钠元素的信息如右图所示,对图中信息理解错误的是()A.质子数为11B.元素名称为钠C.元素符号为NaD.核外电子数为22.997.下列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是A.金刚石B.水C.氯化钠D.铜8.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依据图中的信息得到的下列认识错误的是()A.该元素原子序数为14B.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C.该元素一个原子的原子核外有14个电子D.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8.099.干冰升华后体积变大的原因是()A.分子体积变大B.分子间隔变大C.分子数量增多D.分子碰撞频率减小10.“五月粽香飘万家”,能闻到粽香的原因是()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B.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C.分子在不停地运动D.分子间有间隔二、多选题11.下列结构示意图中,化学性质相似的一组是()A.②和④B.①和④C.②和③D.①和③12.用分子的观点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中不正确的是()A.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B.1L大豆与1L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L——分子间有空隙C.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D.热胀冷缩——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变化而变化13.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一定条件下,甲和乙反应生成丙和丁(四种物质均由分子构成),反应前后微观示意图如右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填字母)。A.反应前后共有4种原子B.该反应有单质生成C.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都不变D.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均可再分E.该化学反应中,甲、丁两种分子的个数比是2:314.下列现象或事实能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的是()A.冰能融化B.将稀盐酸倒在大理石上可以观察到气泡C.墙内开花墙外香D.各取10ml的水和酒精混合后溶液总体体积小于20mL三、填空题15.某元素A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如右图所示该元素原子的核电荷数为________,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________,A属________元素。(填金属、非金属或稀有气体),A原子通过得电子而形成的离子的符号是________。16.结合你所学到的化学知识回答下面有关问题.(1)从微观的角度看,水分子是由________构成的.(2)从宏观的角度看,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组成的.17.微粒模型观察与比较。如下图所示,在钠与氯气的反应中,每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成为1个钠离子;每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成为1个氯离子;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形成氯化钠。因为1个电子的质量大约为1个质子或中子质量的,故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若用r、m分别表示微粒的半径和质量,以“<”或“>”或“≈”填空。(1)m(Na)________m(Na+);(2)r(Cl)________r(Cl-);(3)r(Na)________r(C1);(4)r(Na+)________r(Cl-)。18.通过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食盐主要成分氯化钠的构成粒子,其符号为________;某同学在配制5%的氯化钠溶液时,若量取水时俯视量筒读数,会导致溶液的质量分数_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不变”).19.科学研究证实,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微粒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请你填写构成下列物质的具体微粒的名称。⑴体温计中的水银是由________构成的。⑵用于人工降雨的干冰(即固体二氧化碳)是由________构成的。⑶用来配制生理盐水的氯化钠晶体是由________构成的。四、解答题20.分子和原子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21.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都发生改变了吗?能否谈谈你的认识.五、实验探究题22.小英同学在距一支粉笔的粗端2cm处点上一滴蓝墨水,将粉笔插入盛有酒精的培养皿中.过了一段时间发现随着酒精的上升,蓝墨水在粉笔上不断移动,最后蓝墨水在粉笔上形成两个比较明显的区域(如图所示).试根据上述现象回答问题:(1)蓝墨水属于________(填“纯净物”或“混合物”).(2)由此实验可以作出的推测是________(填序号)①用滤纸代替粉笔重复上述实验,也能得到相似的实验现象;②不同分子在同种介质(如粉笔)中运动速度不同;③粉笔和酒精一定会发生化学反应(3)上述实验还可以说明分子在运动.请举一例说明分子之间有间隔________.答案解析部分一、单选题1.【答案】A【考点】元素的概念【解析】【解答】解: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加碘食盐”、“高钙牛奶”、“富硒茶叶”、“含氟牙膏”等,这里的碘、钙、硒、氟指的是物质中所含有的元素,观察选项,故选:A.【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据此解答.2.【答案】C【考点】元素的概念【解析】【解答】解:某药品的说明书上的“锌、铁、钙”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锌、铁、钙”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故选C.【分析】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锌、铁、钙”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3.【答案】A【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解答】解:A、50mL酒精与50mL水混合后体积小于100mL,是因为分子之间有间隔,一部分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会互相占据分子之间的间隔,故选项解释错误.B、救援犬能根据气味发现因地震埋藏于地下的生命迹象,是因为人体气味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救援犬闻到人体气味,故选项解释正确.C、水通直流电分解,是因为水分子分裂成了氢原子和氧原子,然后氢原子、氧原子分别重新组合形成氢分子、氧分子,大量的氢分子、氧分子分别聚集成氢气、氧气,该事实说明分子是可以再分的,故选项解释正确.D、不同的酸的化学性质有所不同,是因为解离生成的酸根离子不同,故选项解释正确.故选:A.【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4.【答案】B【考点】同素异形体和同素异形现象【解析】【解答】判断同素异形体的关键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A、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物理性质不一定相同,如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差异较大,故选项错误.B、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C、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微观结构不一定相同,如金刚石和石墨,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故选项错误.D、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用途不一定相同,如金刚石和石墨,用途不同,故选项错误.故选B.【分析】由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种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5.【答案】B【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解析】【解答】解:A.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可知:锇的原子序数为76,故正确;B.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则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错误;C.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可知:锇的元素符号为Os,故正确;D.元素周期表中的一个小格所提供的信息,可知:锇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90.2,故正确.故选B.【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6.【答案】D【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解析】【解答】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由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内质子数为11,故选项说法正确,A不符合题意;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元素名称是钠,故选项说法正确,B不符合题意;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元素符号是Na,故选项说法正确,C不符合题意;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2.99;由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数应为11,故选项说法错误,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类等。7.【答案】B【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8.【答案】B【考点】元素的简单分类,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解析】【解答】硅是“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不属于金属元素。故答案为:B。【分析】“金”字旁的属于金属元素,汞除外;“气”字头的是非金属气态元素;“石”字旁的是非金属固态元素;“氵”作偏旁的是液态元素。9.【答案】B【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A、干冰升华是由固态变为气态,分子的体积没有改变,改变的分子间隔,此项错误;B、干冰升华是由固态变为气态,体积改变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此项正确;C、干冰升华的过程中分子数目没有增加,此项错误;D、干冰升华后体积变大是因为分子间隔变大,和分子碰撞频率减小没有关系,此项错误.故选B10.【答案】C【考点】分子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解析】【解答】解:A、人们能够闻到粽香,与分子由原子构成无关.故A不正确;B、人们能够闻到粽香,与分子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无关.故B错误;C、分子在不断运动,粽子中含有的香气分子通过不断的运动,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粽香.故C正确;D、人们能够闻到粽香,与分子间有间隔无关.故D错误.故选C.【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物质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物质的分子性质不同,进行分析判断即可.二、多选题11.【答案】B,D【考点】核外电子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解析】【解答】解:根据通常认为最外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是第一电子层时有2个电子)的结构是一种稳定结构,所以①③④都是稳定结构化学性质相似;而②最外层电子数是2,表现为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的两个电子,所以化学性质活泼.故选BD.【分析】根据元素的化学性质跟它的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目关系非常密切,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化学性质相似,进行分析判断.12.【答案】B,D【考点】物质的微粒性,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解析】【解答】A.花香四溢——分子不停地运动,A不符合题意;B.大豆与小米用肉眼能看到,1L大豆与1L小米混合总体积小于2L不能说明分子间有空隙,B符合题意;C.食物变质——分子本身发生变化,C不符合题意;D.热胀冷缩——分子间隔随温度变化而变化,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D。【分析】A.根据分子的热运动进行分析;B.根据分子不能用肉眼辨别即可解答;C.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进行分析;D.根据分子大小不会变化进行分析。13.【答案】B,E【解析】【解答】从图示看:反应前后共有三种原子,A不符合题意,该反应有单质生成,丙只有一种元素,属于单质,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发生改变,从一种单质变为另一种单质,B符
本文标题:3.备战中考化学巩固复习-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含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120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