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探究
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探究2023/X/XX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用型高校肩负着为党和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劳动人才的使命,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共同承担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际,培养能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型劳动者的育人任务。应用型高校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使命,将深化产教融合,政产学研用协同,着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创造性劳动实践能力,培育学生热爱劳动、乐于奉献的优良品质作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新命题,实践新方向。一、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逻辑关系协同理论,即协同学、协和学,意为“协调合作之学”。20世纪70年代,德国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提出了协同理论,协同理论认为组成复杂系统的各子系统通过有序组织、联系、相互影响的方式,使系统呈现出一个具体整体特征,各子系统协同互促的新型结构,产生协调效应。基于协同理论,厘清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目标同源、内容相互融通、实施方法共同面向实践、师资与平台资源共享等,并在育人体系中梳理共生共荣、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生态思维与价值理念,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1.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内在目标统一。加快培养相关紧缺人才已然成为应用型高校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的共同追求,其内在目标是高度一致的。创新创业教育是推进创新型劳动者人才培养的源动力,目标定位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意识、勇于探索、奋发进取并富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其目标本质是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大学劳动教育要注重围绕学生创新创业开展,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际,引导学生重视新知识学习及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应用,鼓励受教育者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甘于奉献的家国情怀,养成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习惯,其目标本质与创新创业教育高度统一。2.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内容相互融合。高校加强劳动教育重点是在教授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践平台,广泛开展创新训练和创业实践,参加各类专业学科竞赛和技能比赛,通过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新时代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教学模式及内容革新都是为了解决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实际脱节的问题,都注重创造性劳动知识与能力的培养,都强调提高大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在走向社会之前,能切实增强其职业素养,两者内在内容指向相互融合。3.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方式互相融通。应用型高校推进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均具有鲜明的实践导向。教育引导大学生在实践中积累职业经验,可借助学生公寓、快递中心、教室楼宇、校园食堂等场所,广泛开展服务性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强调,要鼓励各类创新创业孵化器、创客空间、大学科技园等免费向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开放,要简化入驻程序,降低入驻门槛。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色优势,深化产教融合,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创新创业过程,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面向应用,坚持实践导向,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依托校内外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创新创业和劳动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能、就业激情和服务社会的热情,两者内在实践指向相互融通。二、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面临的困境1.协同育人共识不强,参与主体重视程度不够。首先,应用型高校教师对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内在逻辑关系、互融互通的有效作用的认识不够,对两者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在绩效奖励、职称评审等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教师更愿意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上投入更多精力,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主动对学生开展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和价值引领的实效不够。其次,学生普遍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颁布后,各高校相继开设了劳动教育必修课程,但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劳动教育课程不重视,主动参与劳动实践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劳动观念和劳动能力不强,对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协同功能认识不够。因此,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校园文化环境的形成还有待加强。2.协同育人共享不够,资源整合与配置效用不足。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很多高校,特别是应用型高校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共享措施不力,资源整合与配置效用不足的问题凸显。在校内资源配置与共享方面,首先,共享平台配置效用不高。面向劳动教育支撑的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致力于奉献社会的素质提高的共享配置效能未能得到充分体现。其次,共享课程资源整合不够。很多应用型高校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育教学环节,在教学过程中以独特的视角体现劳动教育的意义和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并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内容的效用还不足。再次,共享师资和平台资源不足。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在内容、方式和目标指向等方面具有高度统一性,共享师资和平台资源有良好的基础,但在实际中,很多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师资是几支不同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由专任教师担任,劳动教育师资队伍主要是由辅导员、后勤管理人员等担任,共享师资资源配置的意识和措施缺失,校内校外师资资源共享政策和措施不足。3.协同育人共治不足,协同治理机制尚不健全。当前,很多高校在条线协同、考核评价等方面体制机制尚不健全,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动力不足、成效不佳。从条线协同看,各高校在落实层面,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教务部门牵头,劳动教育是后勤部门牵头;有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学工部门牵头,劳动教育是教务部门牵头等,条线管理如果在利益分享、权责界定、协同合作等方面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拥有资源优势的条线,在提供资源输出的情况下,如果不能获得相应的资源作为“回报”,出现利益失衡,则条线协同会很难落实到位。从考核评价机制看,目前很多应用型高校在内部治理体系中未能把条线协同、资源协同、课程协同、师资协同等摆到重要的位置,从制度层面推进协同育人机制体制建设的力度不够,相关考核激励机制尚不完善,不能量化考核授课教师协同育人成效和学生综合素养达成,这样就难以充分调动协同参与主体的积极性,进而影响两者协同育人质量。三、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1.树立创新型劳动者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高校在顶层设计上树立创新型劳动者人才培养理念,通过营造协同育人校园文化环境,促进行政管理、教师、学生、服务保障等实践主体确立协同育人价值取向共识和价值认同,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先决条件。应用型高校在确立人才培养目标时,应结合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改革任务落实,树立创新型劳动者人才培养理念,并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中贯彻体现两者协同育人设计,在协同育人价值认同基础上,明确劳动素养作为大学生必备的核心要素,纳入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体系,并把培养大学生创新型劳动能力作为应用型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2.重构立体多元协同的课程体系。课程是教育培养学生的关键载体,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起到决定性作用。将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课程有效融入既有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遵循OBE理念,以学生创新创业及创造性劳动能力达成为导向,注重理论课与实践课程协同;通识课、专业课、创新创业课程、劳动教育课程协同;课内课外协同,重构立体多元协同,面向创新型劳动者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课程体系,是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核心内容。从思想层面看,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发现问题、质疑和探究的习惯,培养其求新求变的批判性思维和不怕失败勇于创新的意识,培养其良好的社会公德和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使其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服务意识。从知识层面看,要教授学生掌握创新创业和劳动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内涵,掌握创新原理和创新方法,掌握成本核算、经营规划、企业管理等相关知识。从技能层面看,要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训练与实践活动,通过沉浸式实习实训课堂,充分发挥校外实习基地作用,组织学生多在真实场域中参与实际劳动与实践,掌握最新技术、工艺和方法,提高其创造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打造专兼结合高素质、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教师是育人的主要实施者,打造一支结构多元、专兼结合、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关键。首先,要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校园文化氛围,组织引导相关专任教师、辅导员、管理人员等学习理解创新创业教育和劳动教育目标定位、方式方法等,并鼓励其积极投身教学和研究中。其次,要坚持能力导向,提升教师创新创业和劳动教育教学能力。将教师积累丰富的双创和劳动教育知识、掌握相应教学方法、投身双创和劳动教育热情的提升等内容纳入岗前培训、专题培训,鼓励教师开展沉浸式、讨论式、探究式、实践式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再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强校外兼职导师队伍建设,通过“双创导师”“课程名师”“实践导师”等聘用模式逐步形成由劳动模范、优秀企业家、成功校友、双创人才等各行各业优秀人才组成的校外兼职导师队伍。4.构建多主体协作、多元评价共同体。通过明晰职责、强化条线协同,开展多元评价,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同向同行、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是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协同育人组织架构,把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纳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环节,形成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全方位协同推进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多元协同考核评价体系,加强创造性劳动技能的考核,把创造性劳动素养作为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及各类实习实践课程等考评环节的重要内容,要打通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评价通道,将二者协同育人目标达成作为重要评价内容。此外,应积极探索外部评价模式,主动对接第三方评价机构,借助第三方客观、科学、独立的外部评价优势,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价机制,开展双创教育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实效性评价。
本文标题:应用型高校双创教育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探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5478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