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安全学原理------1安全学原理第四章安全方法论-----安全学原理------2章节结构第一节本质安全化方法第二节人机匹配法第三节生产安全管理一体化方法第四节系统方法第五节以人为本的安全教育方法第六节奖惩相结合的经济激励法第七节高技术系统安全管理方法-----安全学原理------3第一节本质安全化方法本质安全:狭义的角度来说就是指操作失误时,设备能自动保证安全;当设备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发现并自动消除,能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广义的角度来说就是通过各种措施,包括教育、设计、优化环境等,从源头上堵住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即利用科学技术手段使人们生产活动全过程实现安全无危害化,即使出现人为失误或环境恶化也能有效阻止事故发生,使人的安全健康状态得到有效保障。-----安全学原理------4生产过程的本质安全就是通过追求企业生产流程中人、物、系统、制度等诸要素的安全可靠、和谐统一,使各种危害因素始终处于受控制状态,进而逐步趋近本质型、恒久型安全的目标。-----安全学原理------5本质安全是珍爱生命的实现形式。本质安全致力于系统追问,本质改进。强调以系统为平台,透过繁复的现象,去把握影响安全目标实现的本质因素,找准可牵动全身的那“一发”所在,纲举目张,通过思想无懈怠、管理无空档、设备无隐患、系统无阻塞,实现质量零缺陷、安全零事故。-----安全学原理------61977年英国科学家TrevorKletz第一次提出“本质安全”的概念。原因:1974年在英国Flixborough发生了一起重大爆炸事故,事故是由从高温高压工艺中泄露出数吨的环己胺造成的。经过事故分析,帝国化学公司(ICI)的安全专家(TrevorKletz)提出,消除这类事故的最佳方法不是开发更加可靠的安全装置或设备,而是通过“消除危险或者大幅度降低危险程度的方式”来取代这些安全装置或设备,从而降低事故的严重性。一、本质安全概念的提出-----安全学原理------7设备是构成生产系统的物质系统,由于物质系统存在各种危险与有害因素,为事故的发生提供了物质条件。要预防事故发生,就必须消除物的危险与有害因素,控制物的不安全状态。设备应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可以杜绝或减少伤亡事故,减少设备故障,从而提高设备利用率,实现安全生产。-----安全学原理------8本质安全化正是建立在以物为中心的事故预防技术的理念上,它强调先进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在保障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1)希望通过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安全科学的成就,从根本上消除能形成事故的主要条件;如果暂时达不到时,则采取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安全措施,形成最佳组合的安全体系,达到最大限度的安全。(2)同时尽可能采取完善的防护措施,增强人体对各种伤害的抵抗能力。-----安全学原理------9本质安全是系统论在安全生产领域的科学应用1.本质安全强调,在生产中充分降低“设备、材料、方法、环境”的固有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人误操作、设备(设施)本身缺陷、材料的毒性或火灾爆炸危险性、方法不当、环境不良等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即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材料”、“方法”、“环境”的生产安全事故风险.2.本质安全是从根源上预先考虑材料、工艺、设备可能潜在的危险,从而在设计过程中予以避免,强调由“设备、材料、方法、环境”构成的安全生产系统各要素间和谐.3.本质安全的核心要素是:“设备、材料、方法、环境”-----安全学原理------10主要从物的方面(设备、能量)考虑。包括:1、降低事故发生概率的措施(1)提高设备的可靠性(2)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的感度(3)提高系统抗灾能力(4)减少人为失误(5)加强监督检查二、本质安全的主要内容-----安全学原理------11(1)提高设备的可靠性:1)提高元件的可靠性•选用结构性能好、可靠性高的元器件•严格检修、合理使用、定期更换元器件2)增加备用系统•例:设备A发生故障的概率为0.05,则用两套A设备分别作为主用和备用,那么两套设备同时发生故障的概率为:0.0025,大大提高了可靠性.-----安全学原理------123)对处于恶劣环境下运行的设备采取安全保护措施•举例:对于处于腐蚀环境下的化工设备,可在上面覆盖各种保护层,把被保护设备与腐蚀性介质隔开。对于井下的设备,应控制温度、湿度和风速。4)加强预防性维修预防性维修是排除事故隐患、排除设备的潜在危险、提高设备可靠性的重要手段。讨论: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安全学原理------13(2)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的感度感度:是危险因素转化成为事故的难易程度。通过可靠的工艺技术可以控制感度。(3)提高系统抗灾能力:抗灾能力:当系统受到自然灾害和外界事物的干扰时,自动抵抗而不发生事故的能力或指系统中出现某危险事件时,系统自动将事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能力。-----安全学原理------14(4)减少人为失误:加强安全知识,安全技能,安全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和训练以人为中心,改善工作环境提高机械化程度、尽可能用机器操作代替人工操作改善人机接口的安全状态(5)加强监督检查: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专管与群管相结合;检查对象:人、物、事;-----安全学原理------152、降低事故严重度的措施事故严重度:事故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的严重程度,其大小取决于系统中危险因素转化为事故时释放的能量。能量越大,事故的严重度越大。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事故的严重度-----安全学原理------16(1)限制能量或分散风险限制能量:限流、限压、限速等分散风险:把大的事故损失划分为小的事故损失(2)防止能量逸散的措施设法把有毒、有害、有危险的能量源贮存在有限允许范围内,而不影响其他区域的安全。-----安全学原理------17(3)加装缓冲能量的装置能量释放速度减慢的装置称为缓冲能量装置。如汽车、轮船上装备的缓冲设备、缓冲阻车器,防滑链以及各种安全带、安全阀等。(4)避免人身伤亡的措施防止人身伤害的安全防护装置;一旦发生人身伤害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安全学原理------183、人—机—环境系统的本质安全从人机工程理论来说,伤害事故的根本原因是没有做到人—机—环境系统的本质安全化。因此,本质安全化要求对人—机—环境系统作出完善的安全设计,使系统中物的安全性能和质量达到本质安全程度。从设备的设计、使用过程分析,要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安全学原理------19(1)设计阶段:采用技术措施来消除危险,使人不可能接触或接近危险区,如在设计中对齿轮系采用远距离润滑或自动润滑,即可避免因加润滑油而接近危险区,又将危险区完全封闭,采用安全装置,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等,都是设计阶段应该解决的安全措施。-----安全学原理------20(2)操作阶段:1)建立有计划的维护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制度;2)采用故障诊断技术,对运行中的设备进行状态监督;3)避免或及早发现设备故障,对安全装置进行定期检查,保证安全装置始终处于可靠和待用状态;4)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等。-----安全学原理------21(3)管理措施:1)指导设备的安全使用,向用户及操作人员提供有关设备危险性的资料、安全操作规程、维修安全手册等技术文件;2)加强对操作人员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工人发现危险和处理紧急情况的能力。-----安全学原理------22本质安全基本原理1.最小化原理:采取措施消除或减少系统中的危险因素.系统中的危险因素越少,发生事故的概率就越小;危险物质的数量越少,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就越小.2.替代原理:在系统中使用相对更安全的物质替代危险的物质.3.稀释原理:必须使用含危险性事物时,采用危险、有害物的最小危害形态或造成最小危险的环境、工艺等条件.4.简化原理:保证系统中的工艺、设备、管理程序、制度等保持最简洁、科学、合理(标准化、科学化、合理化).-----安全学原理------23本质安全管理的基本内涵1.人的本质安全:要求操作者具有较好的心理、生理、技术素质.即想安全(安全意识)、会安全(安全技能+专业岗位知识)、能安全(能遵守制度+能创造安全环境+能正确操作设备)。2.机的本质安全:包括机器的可靠性,安全特性,安全维护系统及安全保护系统的品质。3.环境的本质安全:使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空间环境和时间环境以及整个系统达到最佳的安全匹配,为职工创造一个安全、良好的工作环境。4.管理制度的本质安全: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作业流程的科学合理、操作规程的科学合理。-----安全学原理------24如何实现本质安全管理?1.人的本质安全:增强安全意识.掌握安全技能和专业岗位知识.能自觉遵守制度、能创造安全作业环境、能正确操作设备2.机的本质安全:使用前检验机器的可靠性、安全性.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执行正常的检修、维护和保养程序.3.环境的本质安全:使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空间环境保证作业人员的舒适安全.时间环境保证作业人员从容、有序、正常的作业.4.管理制度的本质安全:认真总结经验、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修订完善管理制度、作业流程、操作规程.-----安全学原理------25总之,本质安全化从导致事故的“物源”方面入手,提出防止事故发生的技术途径与方法,对于从根本上发现和消除事故与危害的隐患,防止失误操作及设备故障可能发生伤害具有重要的作用。它贯穿于方案论证、设计、基本建设、生产、科研、技术改造等一系列过程的诸多方面,是确保安全生产所须遵循的“安全原则”。-----安全学原理------26第二节人机匹配法一、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指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失误动作,注意力不集中,疲劳,身体有缺陷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行为。统计分析,人的不安全行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占70%以上.措施途径:(1)分析人员的结构和素质;(2)找出易发生事故的人员层次和常见的不安全行为;(3)对人的身体、生理、心理检查测验合理选配人员。-----安全学原理------27可采取的具体措施概括总结为13条:职业适应性检查;人员的合理选拔和调配;安全知识教育;安全态度教育;安全技能培训;制定作业标准和异常处理标准;作业前培训;制定和贯彻安全规章;开好班前会;实行确认制;巡查监督指导;评比奖惩;经常性的安全教育和活动。-----安全学原理------28二、防止物的不安全状态不安全状态:从能量与人的伤害间的联系: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可能性的状态;从发生事故的角度: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物的状态。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举例:机械设备和装置的技术性能降低,强度不够,结构不良,磨损、老化、失灵、腐蚀、物理化学性能达不到要求。-----安全学原理------29重点放在提高技术装备的安全化水平上。(1)设备的失误安全功能指操作者即使操纵失误也不会发生事故和伤害。(2)故障安全功能指设备、设施发生故障或损坏时还能暂时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转变为安全状态-----安全学原理------30三、人机相互匹配从安全的角度出发,人机匹配主要解决以下问题:(1)信息由机器的显示器传递到人,选择适宜的信息通道,避免信息通道过载而失误,以及显示器的设计如何符合安全人机工程学原则。(2)信息从人的运动器官传递给机器,如何考虑人的极限能力和操作范围,控制器如何设计得高效、安全、可靠、灵敏。(3)如何充分运用人和机各自的优势。(4)怎样使人机界面的通道数和传递频率不超过人的能力,以及机如何适合大多数人的应用。-----安全学原理------311、人的主要功能人在操作活动中的基本功能示意图-----安全学原理------32人的主要功能传感器:感受信息,感知工作和机器信息处理器:对信息处理分析、判断操纵器:通过动作进行操纵-----安全学原理------332、机的主要功能机
本文标题:4安全方法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479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