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组织学习教育 > [300字]2024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通用4篇)
[300字]2024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通用4篇)2024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300字【第一篇】我进行学习的是第14集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记者管昕主讲,以中国新闻奖作品《神秘“曹园”》为例,讲述了在全媒体时代如何放大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指出了如何创作优秀的新闻调查节目以及记者应具备哪些职业素养等内容。首先,作为新传学子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和把握舆论监督,一提到舆论监督,提到调查性报道,很多人联想到的都是负面新闻,这类新闻往往与党和政府的政策纲领相违背,与人民群众的意愿和社会公德背道而驰,如何使公众和领导干部正确认识舆论监督显得特别重要。我们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坚持正面报道,所以主流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要把握好舆论监督的时度效,坚持党性原则,不违反政策纲领并能给社会正面引导,就能让舆论监督发挥正面效果。调查报道并不是都能起到良好的舆论监督效果,高质量的选题是报道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报道选题首先应该坚持公共的传播价值,具有前瞻性、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这要求记者把中央的政策吃透,善于跟踪中央政策的落实,调查党和国家的政策在最后一公里执行的怎么样。《神秘“曹园”》的选题是反映私人征用国有林地、私毁园林、违法拆建且屡罚屡建等问题,而这与我国推行生态化建设,绿树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等政策相违背,相当于公然挑战法律的威严,漠视社会公平正义的理念,所以这样的选题公共传播价值较大,所以起的社会关注度也比较高。当一条具有曝点的新闻发出后,一定会有其他媒体也参与进来,此时哪家媒体在短时间内找到正确方向、精准挖掘出事件本质并获得第一手信息,就能收获受众的关注。《神秘“曹园”》的记者管昕和迟嵩两人凭借较早对“曹园”的关注,在后续跟进报道上占据了一定优势,在梳理了相关文件和原始合同后,发现了军马场土地租赁价格过低这一新的报道方向,由这一方向展开的调查报道,也印证了军马场相关人员失职失察、曹园相关负责人违法的事实。这样专业的报道是由准确的数据、专家分析以及近十年军马场土地租赁面积对比等事实组成。这对记者的专业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有限的时间里拿到独家硬货,需要记者具有短时间整合搜集信息能力,对于所调查事件领域内相关知识的积累,透过表象看真相,在重重线索中抽丝剥茧,直击要害。在开展此类调查性报道时,由于威胁到一些人的利益,可能会使采访调查进行比较困难,记者要时刻谨记“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的原则,在采访时可以借助无人机,录音笔等设备开展隐性采访,在报道画面处理中对被采访者也要尽可能用画面马赛克、声音处理、化名等方式。负面的调查报道发出后,为了社会和谐安定和良好的舆论环境,主流媒体要放大负面报道背后的正面意义,寻求舆论监督的正面传播价值。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技术、报道语态、报道技巧和方法上向网络媒体学习,与网络媒体相融合,利用好微博、微信公众号和抖音等用户基数大的新媒体平台;借助新技术、新平台做大做强主流舆论场,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扮演重要角色,做弘扬社会正气的主导力量。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的刚需,是引导社会情绪的润滑剂,是媒体社会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最近在河南安阳一起由狗咬人事件揪出官官相护的黑幕,在河南电视台“小莉帮忙”节目组对这个事件进行了十期的连续报道却始终没有被解决后,记者小莉向求助人声泪俱下的道歉才使得这件事逐渐发酵,越来越多人对这个事件发声,热度不断攀升,事件最终被顺利解决。主流媒体传播影响力的打造,离不开对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痛点的回应,深度调查报道应寻找监督选题的典型性,进而挖掘其背后的正面传播价值,这是主流媒体的使命担当。领导人说过“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2024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300字【第二篇】看了这期新闻大讲堂,作为新闻专业的学子,我感触颇多,对张老师所说的好新闻的评判标准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深了我对相关记者践行“四力”采访报道的认识。张老师在分享中提到,好新闻的评判标准主要有三个:来自基层一线、体现真实的力量、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做好这几点,要充分发挥新闻工作者践行“四力”的基本要求。好新闻要来自基层一线。之前我对这一点的理解只简单存在于课本上的浅层理解,听了这节分享之后,我对新闻工作者的“脚力”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脚底板下出新闻不只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记者只有深入第一线,经过亲身调研、实地访谈写出的稿件才能发现更多社会关切的、有价值的选题。同时,对记者的脚力要求也不仅仅局限于“多走”那么简单,《记者再访悬崖村》中的记者,实地探访了悬崖村,“前脚掌能踩到的地方就是生,后脚跟悬空的地方就是死”。这一句话深深触动了我,为了探索这个小乡村易地搬迁之后的生活和党的工作政策,回应社会对易地搬迁政策的关注,记者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完成该报道,我深深被她作为媒体人的使命担当所鼓舞。我更加懂得了,好的见闻来自于脚力的锤炼,身为记者,只有把脚走到位,才能坚实他的素材基础,写出好新闻。好新闻要体现真实的力量。真实是新闻的初衷,是新闻的生命,可令人唏嘘的是,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种假新闻扑面而来,真实反而越来越成为一种可贵的优点。《了不起的你/“遗书”里有什么,让儿子一夜长大?》一文让我对新闻的“真实”有了新的认识。在我的以往认知中,人物报道要弘扬真善美,主角应该是一个拥有良好品质、近乎完美的、在任何方面都可以成为他人榜样的人,但这篇作品让我对人物报道有了更加深入和成熟的了解。人是立体多面的,不可能会在每个方面都十全十美,这篇人物作品中的父亲一方面是一个有家国情怀、有民族大义的人,但在另一个方面,他又不懂得怎么和自己青春期的儿子相处,甚至也会对儿子讲脏话,但记者完整保留了这位父亲“负面“的一面,让这位父亲的形象更加立体,也使整个人物更加鲜活,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人物报道的真实,不是只一味地只向公众展示真善美的一面,还要多用“脑力”,要有发掘主人公的多方面性格的能力。这样,才会发挥出好新闻真实的力量。好新闻要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好的新闻记者要站在普通民众角度,用“眼力”发现群众的困难,正确践行“笔力”,发挥笔杆子的作用,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最佳推动社会建设奖的作品《瞅瞅这”尬厕“,真气人!真愁人!》中,记者在沈阳周边的农村采访时看到的农民家中刚刚改造的厕所或废弃不用,或被当作仓库,把它和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推动的乡村振兴中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抓手——“厕所革命”联想到一起,最终的稿件引起了网友的强烈的关注,最终推动了各地政府对于农民家中“尬厕”现象的解决,整治了这场形式主义的歪风。这正是好新闻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体现。这期新闻大讲堂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要把说和做结合起来,对于好新闻,每个新闻专业的学子都会在课本上学到很多,但真正重要的是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起来,用实际行动切实践行好“四力”原则,要把脚力抵达更多平时不被关注和注意到的群体,深入基层,用报道来推动问题解决、社会进步,彰显新时代新闻人的勇气担当和人民情怀。2024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300字【第三篇】为“记”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看完今年《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的第二集,更加明白了一名合格的主流媒体记者是多么的不易与珍贵。张炜先生课上讲:“不到现场不写稿”。的确,主流媒体记者必报道重大事件,重大事件可能发生在各时各处,因此应有脚力,不管多艰多险,都应该跑到现场,否则报道就不真实、不动人,文笔再好,读起来也没有内容。就像加了添加剂的膨化零食,有咸味没回味。人民日报云南分社社长张帆做独龙族的脱贫报道,他在手记里写:“只有身临独龙江,才能听懂‘老县长’高德荣在公路隧道打通时‘万年冰雪融化了’的浩叹,才能触摸到当年民族工作队队员们在风雪中以命相搏的勇毅,最终,才能掂量出“各民族都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那沉甸甸的历史分量。”到现场报道应是新闻采写工作的基本要求,就像“老县长”高德荣说的:“你人都不来,我跟你谈啥?你能写啥?”但很多时候,“到场报道”却是非常艰险的,身边可能是鸟语花香、钢筋水泥,也可能是熊熊烈火、瓦斯毒气、枪林弹雨。我想起之前我的一名大学老师亲历的事。大学老师是身经百战的老记者,参加过大连7。16输油管道爆炸事故的现场报道。当时他和同事端着相机刚冲进现场不久,就被烈火包围,出不去了。他们被困在距离储油罐不远的地方,忙着端起相机拍照,顾不上考虑能否活着把照片带出去。战斗异常激烈,眼前是消防员举着水枪和野犬般凶暴的烈火搏斗,耳畔是建筑物扭曲爆裂的嘎吱呻吟声。没过多久,两台储水车都没了水,新的储水车进不来,漫天的水雾渐渐消散,烈火越加猖獗。许多消防汉子都无助地杵在原地,抱着已成废铁的水枪,眼睁睁看着火势逐渐延伸。突然有人大声地喊:“不好,要烧到二甲苯罐区了!”二甲苯易燃易爆且有剧毒,一旦储罐被火焰引爆,周边地区将遭到一场浩劫。听到喊声,老师和同事都放下相机,拿出手机编辑短信和家里人告别。这时候突然有人拍了一下老师的肩膀,老师转头一看,是个脸庞已经被熏成黑炭的年轻消防员,带着浓重的地方口音问:“你是记者不?你能给我录个视频不?”老师点头,年轻人马上抬手使劲抹了几把,将黑脸抹成了花脸,问:“我看着怎么样?”老师说看着挺好。年轻人冲着镜头吼道:“妈,我要为国家捐躯啦!”十年之后,老师能在课堂上用平静甚至调侃的语调向我们讲述这件往事。但我作为学生,对这件悲壮的事实必须付诸良多的思考:对观众来说,新闻事实是了解世界的必需品。但对记者而言,新闻事实的定义是多面的:它能让我感动、也能让我悲伤、让我恐惧,它能像勋章一样荣耀我,像喜剧一样愉悦我。也能像悲剧那样击倒我,像烈火和弹雨那样杀掉我。主流媒体记者要有脚力,要始终奔走。但我想,他们每次归来,都不太确定下一次奔向的到底是什么地方。是山村?是河沟?是平凡的人?是伟大的人?是领奖台?是病床?是监狱?是死亡?锻不出处变不惊的心智,就谈不上脚踏实地地出发。我突然明白了那句话:别想着改变世界,先想着认识世界。说穿了,就是一个词“历练”。为记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敢于踏出狭隘的认知,才敢于踏向一个个现场。为了新闻事实,希望自己永远愿意奔走在路上。2024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300字【第四篇】中国新闻传播大讲堂创设于2020年,邀请优秀新闻工作者作为讲述人,汇集优质新闻资源,更好地引导我们新闻学子认识中国国情、坚定“四个自信”、树立新闻理想、提升专业能力、成为有理想、有情怀、有担当、有本领的新闻传播人才。以下是对第5集《脚下有泥心中有光笔下有神》的观后感。本期请到的讲述人是xx,新华社内部主任,高级记者。荣获新华社十佳记者、新华社领衔记者、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直机关“五一”劳动奖章、长江韬奋奖等荣誉以及多次中国新闻奖特别奖、一等奖等,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党的十八大以来组织指挥了一系列重大战役性报道,在时政、经济等报道领域和中央文件起草等作出突出贡献,领衔采写了一大批精品佳作,多次获新华社党组通令嘉奖和记大功等表彰。第一,是关于“脚力”的思考:在新媒体语境下、在新兴技术充斥采编工作的情况下,身为学生的我有一个疑问:记者要秉持何种状态去进行新闻报道,记者是否还需要如从前一般去费劲脚力调查走访?“脚力”筑其基,“眼力”塑其骨,“脑力”铸其魂,“笔力”丰其神,这是赵老师在本章讲述的主题,我认为也是能够回应上述疑问的关键词。答案是显而易见的:需要。也许从理论层面来看,回答几乎是肯定的,但在实践中,在新媒体环境中,却出现了很多不需要调查走访即可以发“新闻”的“记者”,在这种情况下,记者的“四力”变得尤为可贵。在新时代,在新媒体传播的环境下,认真践行“四力”,是我们新闻舆论工作者更好地完成使命、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记者要更注重脚力的实践,无论是要深入采访、调查,还是日常走访,正如赵老师说的:“如果脚力不过关,眼力、笔力就会成为无根之木”;也只有扎扎实实锻炼脚力的过程中,作为新闻学子的我们才能更好的读懂世情、国情、党情,才能更深厚地培养与人民群众的感情。例如《砥柱人间是此峰》和《百年恰是风华正茂》报道,精英采编团队赴地方考察、走访田庄,
本文标题:[300字]2024年新闻大讲堂观后感(通用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2369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