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国家公祭日班会教案【最新4篇】
国家公祭日班会教案【最新4篇】教师的工作中有一个重要部分是撰写教案和制作课件,但是教案和课件并不是随意编写的。教案的作用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提高教学水平,是教师工作的有力支持。如果参考下载了“国家公祭日班会教案【最新4篇】”,也许您对这个问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不用担心,您一定会找到对自己有用的内容!国家公祭日班会教案篇【第一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日军侵华历史,了解南京大屠杀详情。2.理解课文,了解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与本课的独特风格。3.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和质量。4.准确认读生难字词,掌握它们的意思。过程与方法本课的教学过程是:观看影片,浏览全文,了解文章内容,报告文学的总体特征以及本课的独特风格,最后针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专门设置了一堂讨论课。情感态度价值观铭记历史,不忘国耻,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明确人生方向,发奋图强。,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2.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3.把握报告文学的特点和整体风格。难点1.体会文章的内容编排设计以及用史料为证表达自己态度的方法。2.把握报告文学整体风格。教学突破在教学过程中要强调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吸取“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本文为何从老太太写起是一个疑点,要加以分析。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查找资料,了解南京大屠杀具体情况。关注当今日本对侵华历史的态度。2.准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3.准备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学生准备1.查阅资料,了解日军侵华与抗日战争历史。2.预习课文,标记理解有疑问的地方。教学步骤第一课时第一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创设情景,导入课1.观看影片,思考并回答问题2.介绍报告文学的风格,指导阅读2.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3、研读阅读课文1-8段3、研读1-8段一、创设情景。导入课文(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播放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影片,展示相关图片。2.请同学们说说自己对日军侵华史、抗日战争的了解和认识。3.师:大家对于南京大屠杀的发生原因应该有自己的见解吧,谁跟我们说说?4.师:同学们说得很正确,但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呢?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相信大家会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1.看影片和图片,为南京大屠杀血淋淋的场面所震撼,心中充满愤慨。2.纷纷发言,讲述自己的所知与认识。3.生:落后就要挨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土地上的人民,导致了南京城内30万居民的被害。4.保持良好的学习热情。二、认真阅读课文,把握课文结构(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介绍报告文学的整体风格,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从而指导1.抓住报告文学的特点来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内容。课文,把握课文结构及主要内容3.研读阅读课文1~8段3.研读1-8段学生阅读本文。2.抽学生划分层次,归纳层意。3.根据学生的表述,补充,纠正。2.划分课文层次,归纳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思考本文作者的意图。3.与教师共同明确文章结构,了解作者意图,作好笔记。三、分析课文l-8自然段(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快速阅读1-8自然段。2.结合报告文学的特点,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本课题目与开头的特色。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3.师:作者为什么要以一个老太太的经历来开始文章的写作?4.指导完成随堂练习1。1.快速阅读。2.分析讨论本文标题和开头的特色。3.思考回答。生:因为她是曾经受到日本侵略者迫害的中国民众的缩影。4.完成随堂练习l。四、本课小结本节课组织学生观看了南京大屠杀的影片,扩充了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感情基础。这节课对报告文学的特点作了一定的分析,学生针对其特点浏览了全文,理清了文章结构,并重点分析了课文的前半部分。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南京大屠杀温书林报告文学的特点新闻性:真实,准确,时效文学性: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环境渲染、细节铺陈政论性:水平和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标题:吸引力和震撼力;概括力和气魄开头:生动逼真的生活场面;制造悬念,引发主题教学步(第2课时)第二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研读9-33自然段1.研读课文,分析文章的内容安排及写作特色2.研读34-38自然段2.研读课文,体会作者意图一、研读9~33自然段(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让学生快速浏览9-33段,可以请几名同学朗读9--15段(提示:这是唯一一节详细叙述)。2.介绍南京大屠杀的具体情况。3.师:这一节一共讲述了哪些内容?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2。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色。(见课末板书设计)1.快速阅读课文,朗读相关段落。2.倾听,充满情感。3.根据9-33自然段中的多家新闻媒体报道,将其分别改为30字以内的新闻导语。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二、研读34-38自然段(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要求学生齐读课文34--38自然段。2.师:前文讲述了历史事实,这一节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请问作者的情感态度是什么呢?3.抽多名学生回答,小结。4.结合报告文学的特征说明本节特色。(见课末板书设计)1.充满感情的朗读。2.思考。3.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4.与教师共同探讨完成。三、本课小结本节课按照课文浏览、内容分析、特色探讨的顺序完成了课文的学习。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作者情感有了深入了解。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南京大屠杀温书林中间结构多线条发展事件(或人物)以线穿珠效果:鲜明、集中、新颖,表现主题结尾鼓舞展望式哲理思索式效果:余味无穷教学步(第3课时)第三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学生活动1.疑难字词练习1.查字典或通过课文掌握字词2.组织讨论2.讨论交流,确立目标一、掌握字词(约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指导完成随堂练习设计3。通过注音、释义、造句等方式完成字词积累。二、讨论.明确懵感态度价值观f约分钟1教师活动学生活动。1.师:课文引用了美国护士的日记,多家新闻媒体的报道,以及1946年2月中国南京军事法庭的查证等大量1.生:增强了文章内容的可信度,南京大屠杀是有据查的,并非当前许多日本人认为的那样是凭空捏造。史料,请问引用这些资料有什么作用?2.组织讨论:作者结尾时说南京大屠杀“会让我们更加明确今后的路该怎么走”,为什么?我们以后的路到底该怎样走?作为祖国未来的我们应该怎样要求自己?2.积极参与讨论,表明心志,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本课小结本节课是堂讨论课,其目的主要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让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历史的惨痛教训,明确方向,树立目标,下定决心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努力。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南京大屠杀温书林铭记历史,不忘国耻’明确方向,发奋图强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尽管证据确凿,南京大屠杀却仍不被一些人特别是日本人承认,而且中国受害人的理赔之路异常艰难,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是什么?未来之路我们该如何去走?教师可介绍当今日本政府和社会对日军侵华历史所持的态度,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惨绝人寰举世闻名个性练习设计作者在文中写道:“作为历史的回顾,我们不应该只有四大发明、古国文化、开元盛世、丝路花雨,也应该有南京大屠杀”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教学探讨与反思1.这是1篇关于日军侵华历史的报告文学作品,所以一要注意向学生介绍相关知识,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二要注意结合报告文学的风格特点来讲述课文。2.文章比较长,可以让学生先读一读,在培养学生情感的时候,注意创造情景,调动大家的情绪。国家公祭日班会教案篇【第二篇】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安全区设立的背景、安全区的运作,认识安全区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搜集南京保卫战的相关史料,了解安全区设立的由来,了解日军对南京安全区的态度演变。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南京安全区的作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那些国际友人在南京设立安全区的斗争,牢记他们冒着生命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残暴行径的义举,向他们的正义感和人道主义精神致敬。重点:南京安全区的设立与运作,日军对安全区态度的演变。难点:分析认识南京安全区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西方人士设立安全区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937年11月12日,日军攻占上海后,迅速向南京推进。当时留在南京的20余名西方人士组成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本着人道主义精神,在南京城内发起成立了一个旨在保护和救济战争难民的中立区——南京安全区。安全区位于外国使领馆和教会学校较为集中的城区中西部,占地面积平方公里,约为当时市区的八分之一。南京安全区于1937年12月8日对难民正式开放,在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于1938年2月18日宣布更名后被迫解散。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安全区内难民人数在25万人左右,其中将近有7万人居住在安全区内25个难民收容所里。1、外国人为什么留在南京建立安全区?正义感与人道主义精神的驱使;战争形势的压迫。2、安全区的外国人如何保证难民的安全?尽其所能的为难民提供食宿、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帮助与救济;抗议与制止日军官兵的暴行;详细记录日军暴行,通过各种途径向国际社会揭露日本法西斯的罪行。3、安全区的结局是什么?1938年1月底,日军强迫安全区内难民还家,并声称已经恢复了南京城的秩序,但实际上杀戮依然在继续。2月18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被迫改称“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国际委员会及难民区不复存在,最后一批难民营被迫于1938年5月关闭。4、日军当局对待南京安全区的态度有何变化,试分析其原因?态度变化:日军当局对南京安全区由默认到仇视、再到压迫直到扶植自治政权以取代之。原因:日军攻占南京初期对安全区采取默认态度,主要是担心受到国际舆论的谴责。但其后不久日军便认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没有能力阻止安全区为中国军队所利用,南京安全区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对南京“新秩序”的建立,最终被取而代之。二、安全区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教材P33-36,回答问题材料一德国驻上海总领馆芮悟峰总领事说:“我们可以公正地为这样一个曾经生活在南京的德国人而感到骄傲,他在艰难的时候留了下来,以保护他的中国朋友。”材料二令人感动的是,在南京大屠杀那些腥风血雨的日子里,我们的同胞守望相助、相互支持,众多国际友人也冒着风险,以各种方式保护南京民众,并记录下日本侵略者的残暴行径。他们中有德国的约翰·拉贝、丹麦的贝恩哈尔·辛德贝格、美国的约翰·马吉等人。对他们的人道精神和无畏义举,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1、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南京安全区的历史作用。(分组讨论)(1)安全区国际委员成员冒着生命危险,尽其所能的为难民提供食宿、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帮助与救济;(2)抗议与制止日军官兵的暴行,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难民的痛苦与损失;(3)他们详细记录了日军的暴行,通过各种途径向国际社会揭露,引起国际舆论对日本法西斯的谴责;(4)他们的记录,为战后审判日本战犯提供了有力证据,也成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的第一手资料。小结:日军当局在攻占南京初期,迫于国际舆论压力,不得不默认安全区的存在,但其后不久日军便认为南京安全区的存在妨碍了他们对南京“新秩序”的建立,南京安全区被迫解散的结局实际上早已注定。但是这些国际友人对中国抗战的支持与帮助,他们的人道精神和英勇义举,将会被中国人民永远牢记,长留史册!板书设计对安全区的解读一、西方人士设立安全区1、成立背景2、安全区的运作与结局二、安全区的历史作用教后反思:教授本课时,我把中国的抗日战争放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宏观视角下,站在正义与人道的普世价值立场上,探究西方友人在南京大屠杀时设立安全区的动机与作用,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只是在资料的搜集与问题的设计上,略显单薄,不免有些遗憾。国家公祭日班会教案篇【第三篇】一、活动目的:1937年12月13日始,日军在南京对我同胞实施长达六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制造了震惊中外的南京大屠杀惨案,使南京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遭受了空前劫难。为了铭记历史,向全世界传递__人民对于人权和文明的态度,表达中华民族热爱和__,维护和__的决心,2月,十二届__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每年12月1
本文标题:国家公祭日班会教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4873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