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通用8篇】
1/44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通用8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分享的“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通用8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第一篇】1、有感情朗读课文,学习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难点)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重点)柳宗元字子厚,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唐代著名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代表作有《永州八记》、《捕蛇者说》等。《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篁竹()清洌()为坻()为屿()为嵁()佁然()俶尔()翕忽()差互()寂寥()悄怆()幽邃()心乐之蒙络摇缀可百许头斗折蛇行犬牙差互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凄神寒骨2/44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凄神寒骨,悄怆幽邃1、学习对自然景物入微地观察,细致描摹,综合运用多种技巧描写景物的方法;(重点)2、品读精彩语段,感受大自然的美。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理解文中的乐与忧。(难点)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第四段第五段主旨: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物?作者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用了哪些准确的动词?本段写景用了什么写法?2、第二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潭水有什么特点?作者是怎样描写的?这段描写渗透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第三自然段描写小潭源流,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描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小溪的“明灭可见”?4、第四自然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3/44该如何理解?(一)熟读课文,找出相应的句子:1、描写小石潭中水的声音的句子:2、描写小石潭周围的植物的三个句子:3、描写小石潭中的鱼游动的句子:4、描写在小石潭游玩时凄凉感受的句子: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16分)(一)小石潭记(节选)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而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5.文章的作者是唐代的文学家(人名)。(1分)6.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①潭中鱼可百许头②其岸势犬牙差互7.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①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4/44译文:②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译文:8.作者通过谢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9.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明理由。(3分)句子:理由:10.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4分)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2、根据拼音在括号里写出相应的词语:凛liè()翠màn()连zhuì()清chè()3、结合语境,解释词语:⑴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西:____________________)⑵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斗:_________蛇:_________)4其岸势犬牙差互。(犬牙:____________________)5/445寂寥无人,凄神寒骨。(凄:_________寒:_________)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⑴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⑶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译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通读全文后,选用原文中的相关文字填空。①“伐竹取道”与上文的“__________”呼应,又为下文的“____________”埋下伏笔。②既表现潭水之清,又暗示石潭之小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③作者是站在小石潭的东岸来观赏景物的,这可从文中“________”和“_________”两个句子得到印证。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文中突出表现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4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二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潭水清澈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作者在描写小潭源流时依次抓住溪身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44_________5、根据原文内容,说说作者观景赏物时的心情是怎样发展变化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这“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结合写作背景,作简要说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第二篇】8/44唐代著名作家柳宗元,想必大家并不陌生,上学期我们学过他的《黔之驴》,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小石潭记》。1、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1、讨论下列问题作者是怎样发现小石潭的?——隔着茂密的竹林,听到了水声,好像身上佩戴的玉佩,玉环相碰发出的清脆声音,我的心情也欢快起来。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样的?——一整块石头作为潭底,靠近岸边,有一圈从潭底周围突出水面底石头,成为不同底形状。游鱼和潭水有什么特点?——潭中底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没有什么依靠似的,阳光直找到水底,鱼的影子散在水底,静止不动;忽然向远处游走了,往来很快。作者是怎样描写潭中景物的?——潭的四面被竹子和树木围绕着,寂静寥落,没有人家,使得心神凄凉,寒气透骨,感到悲哀深沉。课文是按游览的顺序来写,条理清楚,请说说本文的写作思路。——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源流—潭中气氛2、熟读课文1、熟读并背诵课文9/442、翻译全文课后反思:教学设计的策划:以“石”为线,串起对课文的阅读理解。教案实施:教师: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初中二年级语文教案《《小石潭记》教学设计3》。学生甲:“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影布石上”这些句子写了“石”。学生乙:甲同学讲的是明写“石”的句子。我觉得“其岸势犬牙差互”这句是暗写“石”。句子中的“犬牙差互”不仅摹出了两岸的形,而且描绘出了两岸的神。学生丙:“闻水声,如鸣佩环”也写了石。如果“潭”不是“石潭”,它能发出这么悦耳的声音吗?凉刺骨的意思。师: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底”、“卷石底以出”说明这个“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不容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优伤、悲凉的心境。严格地讲,上述的内容是一个教学的片段,课下反思感觉内容有点单薄。10/44一:教者在教例中使用的,是一种“整体赏析”的导读法。此法适用于精美的短。其特点是或从点,或从线,或从面的角度发现课文中能够构成一个“集合”的知识板块,然后巧妙设计教学题,引导学生进行咀嚼、体味,从整体上去感受课文的美点及思想内容。比如《小石潭记》,还可以牵出很多线条,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整体赏析。①《小石潭记》中的“水”。③《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④《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⑤《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⑥《小石潭记》中的写景短句。⑦《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⑧《小石潭记》中的“清”。二:教学中对教材有独到的发现,是一种境界;教师在教学中若能点拨学生建立“发现”的意识,积聚“发现”的勇气,学到“发现”的技能,则又是一种境界。教师除了引读、讲读,还应特别注意“教读”,特别注意教给学生学习的本领。比如前述教例,若能利用些许时间,告诉学生这“一‘石’激起‘千层浪’”的读法叫做“整体赏析”法,且点拨给学生一些整体阅读赏析的角度和方法,那么,这节课就可以称之为11/44“具有画龙点晴之妙”的好课了。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第三篇】循“忧去——忧来”的情脉(也是本文的文脉),抓住打上作者独特情感印记的景物描写及心理描写的词句,深入体会作者悲苦、凄凉的内心世界,并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在景物描写的细微处、独特处体悟作者的情感律动和思想个性。抓住具体的细节,深入感悟作者在山水游记中表现出来的审美特征——精微性、酣畅性和独特性。1课时请5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根据朗读情况,及时正音,并检测其对疑难词句的理解。1、重点字词:伐竹取道、蒙络摇缀、斗折蛇行、以其境过清2、解释+演示(借简笔画、肢体语言、或相关实物,再现情景)的句子:①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②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1、快速寻读:小石潭,说穿了就是一个小水塘,简简单单,平平常常,加上长期被翠竹、绿树掩盖,一直默默无闻,12/44可是因为一次偶然的“六人行”,它竟然像一首美妙的乐曲,非常神奇地拨动了作者的心弦,引得他为之心潮起伏,并挥笔写下了这流传千古的山水名。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对直接表现作者情感起伏的词语吗?2、交流答案:乐(“心乐之”中的“乐”为意动用法,形容词作动词,“以……为乐”)、悄怆(忧伤的样子)3、具象品读:作者快乐的心情,可以从哪些细节中看出来呢?①闻水声——“如鸣佩环”,佩环由上好的玉制成,用来做装饰品,声音清脆悦耳,以声音之美写小石潭之美,实际上就是告诉别人:“咱柳宗元,今儿个真高兴,真呀嘛真高兴!”②辟小道——“伐竹取道”,听一听,享享耳福也就罢了,还拿出随身佩戴的宝剑,累死累活地在茂密的竹林中砍出一条道来,
本文标题:小石潭记教案三课时【通用8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615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