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澳洲职场人的“忽然一天”:安全感来自哪里?职业安全感之5在此前四篇框架性分析后,接下来将有几位资深职场人士从不同角度审视当下中国职场的“危机”与“安全”:有中外比较的视角,有侧重职业变迁和职场环境改变的外在分析,亦有侧重职场人心理建设的内在分析。今天首先来看看一位在澳洲工作的华裔对“安全感”的观察:澳洲人“忽然一天”诸种现象的背后,为什么没有对“职业安全感”的焦灼?一是源于对“职业”的定位和认识(职业价值观),二是源于整个就业环境和社会保障。当白领不如倒垃圾?在悉尼当一个白领,每天穿着笔挺西装打扮体面地到CBD上班,可收入却未必比得上倒垃圾工人。即使当上了金领,也不乏突然放弃高薪厚职转而跑去当厨师或农民的澳洲人。很多人都会说,在国内年薪20万的人到了国外往往只能洗盘子,俗称“洗大饼”。虽然每个人嘴上都说职业无分贵贱,但其实中国人传统的潜意识里把职业分成了多个等级,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思维方式从小根深蒂固,似乎拿个高学历、毕业做个白领才有面子。但澳洲人却并不喜欢读书,虽然澳洲的教育在国际上很有知名度,但现在大多是作为一种出口的服务,向亚洲学生开放。例如我所在的公司,职员来自各个国家,亚裔职员几乎全是硕士甚至以上学历,而澳洲本地人甚至老板自己则顶多大学毕业而已。像倒垃圾这样的工作,在澳洲是一份优差,薪水远高于普通白领,一般人还不容易得到这样的职位,政府往往优先把这样的好处给了退伍军人。他们每周固定时间开着垃圾车,把每家每户推出马路边的分类垃圾桶用车上的机器叉起来倒入卡车后兜,收垃圾时间每周一次,过时不侯。其他比如水管工、电工、木工、建筑工人、护理和清洁工等等,比那些衣着体面的小白领的收入要高许多。这两年更因为采矿业的繁荣,西澳矿工的工资水涨船高,还拉动了西澳的消费,生活水平远非中国矿工能比。澳洲父母通常不强求子女读书,不念大学可以去类似国内的技术学校去学习一技之长,毕业之后考取一个行业的证书,便可以获得工作和稳定的收入,生活无忧而工作压力也不大,薪水足够他们去玩哈利摩托和泡酒吧。你见到过有钱玩哈利的洗碗工吗?这里就有,没有人会觉得因为自己是个洗盘子的而觉得没面子。因此,在澳洲千万不能凭衣着或开什么车来判断一个人的财富,平日里穿着甚土、开辆破旧车子的人,也许家里住的是海边的别墅、车库里停的是奔驰宝马。工作与休息之时,完全是两种面貌。在黄金海岸的名店里,售货员从来不以衣衫不整为由怠慢顾客,即使你挽起裤腿、穿着塑料人字拖逛卡地亚,也不会遭人鄙视。什么是“高尚的职业”选择职业不必在乎面子,唯一要考虑的是喜欢这个职业与否,不想做了再去学校培训两年,又可换个行业了。澳洲很多行业都要有“License(执照)”才可上岗,经过TAFE(类似技术学校)培训,然后考个执照便可。例如我们公司信息部的头儿,原本就是个酷酷的发型师,“忽然一天”觉得当发型师不好玩了,于是便转行了;另一位同事也很有趣,销售做得不错,佣金收入也高,“忽然一天”厌烦了做销售,转而去了个小话剧团,过上那种收入时有时无的日子,脱下西装变成胡子邋遢头发蓬松的造型,但有他热爱的戏剧,生活滋润得很。我的老板更是神奇,兴趣之广泛、职业转变跨度之大,在国内实在无法想象,企业管理、编程、摄像、播音、玩乐器等等,什么都可以玩上一手。他做过渔夫、矿主,开过飞机修理厂、音乐工作室,甚至还在丰田汽车公司做过电脑工程师,现在则是财经新闻公司的老总。他常常问我说:“你不觉得每天都很令人兴奋吗?”是的,如果人人都可以这样爱变就变,生活的确每天都让人兴奋。很多澳洲大学毕业生在毕业后并不急于找工作,而是选择成为背囊客,到各地边打临时工边旅行。他们能如此潇洒,背后其实是一个健全的福利社会,失业并不可怕。政府除了失业补贴外,还鼓励失业人士积极参与再培训,如果失业之后去TAFE读书,除可免学费,还能得到读书津贴。澳洲的企业以中小型为主,一方面,很多企业的职位并不很稳定,令人缺乏安全感,销售好时招聘、不景时炒人。但在经济危机时期,澳洲的失业率并没有大幅飙升,很大程度是因为许多人失去了全职工作,而兼职职位却大大增加。企业可以削减成本,而很多人也不至于完全失业。因此,从另一角度来说,整个社会的就业环境却给了人相当的安全感,即使没了工作还有其他的选择,可以去读书充电、或者找份按小时算工资的临时工作,习惯做“月光族”甚至先花未来钱的澳洲人不至于“手停口停”。白拿福利是否很爽太优厚的福利体系及过分令人安逸的环境,很容易滋生懒惰,有人会利用澳洲的福利制度漏洞白拿纳税人的钱,一直靠拿失业救济度日。但是,不去工作而白拿政府钱的人却会遭人白眼,甚至导致生活上各种不便。小至签手机入网协议,大至买房贷款和为家人作移民担保等等,无正当职业者完全不被考虑。没错,没工作就会被那些服务提供商歧视,他们通过你是否有驾照、国民保健卡、信用卡、银行卡等等来为你的个人信用评分,从而决定是否为你提供服务。正是每个人钱包里各种各样的卡构成了他们在这个社会中的信用系统,一环扣一环,核心是每个人的财务状况,而个人财务的根源就是一份正当职业和纳税记录。即使在红灯区跳脱衣舞甚至性工作者也是一份正当职业(澳洲持牌妓院是合法的),也是一名纳税人。自从美国出了个非常敬业的DitaVonTeese,她不愿因为男朋友而放弃职业,拥有粉丝无数,成为了脱衣舞娘们的榜样及许多时尚女性的偶像,可谓是一个“行行出状元”的典范。由此可见,西方职业价值观中职业和面子没有太紧密的联系,即使跳脱衣舞也比身体健康却白吃福利的人受尊重,至少对社会也是有贡献。归根结底,对工作的安全感和满意程度都是基于每个人被什么样的社会价值观、职业价值观洗脑而定。作者:梁雯昕(现为澳洲悉尼亚洲财经新闻社高级编辑)个人:越安全越幸福?企业:越安全越高效?两个时刻变化的齿轮:职业安全感的动态博弈职业安全感之4高低博弈职业安全感之复杂在于两点:其一,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在不同时期对于职业安全感的理解和需求是不同的。对个人,抛开不同人之间的巨大差异,同一个人在不同职业生涯阶段对于职业安全感的理解和需要程度是动态变化的;对于企业也是如此,不同发展阶段和经济环境下对于员工职业安全感的接受程度也是不同的。其二,无论对个人还是企业,职业安全感是越高越好吗?尽管从中国职场现实普遍偏低的职业安全感来看这似乎是个伪命题,但不能不承认的是,过高的职业安全感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不是什么好事。所以,围绕职业安全感的高低是一个永恒的博弈和动态平衡的过程。个人&企业:越高越好?先从个人角度来看,“从主观意愿上讲,个人一定是希望有非常高的安全感的,这似乎是人的本能,无论是广义上的‘安全感’还是在职场范畴内的‘职业安全感’。”太和顾问研发中心资深顾问高昂表示,“这样可以生活得很安逸、很舒服,也可以挣到钱,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归结到底也是一种惰性心理。”“但客观来看,一方面是这种情况不太可能;而且有一些研究机构调查过,生活安逸的人,实际上其幸福感、需要得到满足的感觉,未必比那些活在一定压力下的人要好。人都是希望自己没有压力的,但真的没有压力的时候,反倒可能觉得空虚、没追求、没意义,未必真的幸福。当然,这些可能是职业安全感问题很严重的人无法体会到的。”所以,不仅仅是客观上来看过高的安全感会影响个人的进取心和动力进而客观上影响其职业发展进程,完全从主观的“幸福感”来说,一些心理学研究机构也已经做出了这样的调查结果,幸福感是由多方面的综合因素决定的,未必压力越小就越幸福。“当然也不一定说每个人活着或者工作目的都是为了追求幸福,但我们考虑大多数的情况是这样的。”高昂表示。从企业的角度来看,员工过低的职业安全感肯定不是好事,“这方面压力太大,员工工作的专心度、投入的程度会受到影响,会花很大一部分时间在琢磨,哎呀,我的压力怎么老这么大,我是不是该给自己找一找后路,当然也可能想我是不是应该提升一下自己的能力,从自己的角度让自己不要有这么大的危机感。这些忧心忡忡的想法可能会占用他非常大的精力,那么工作效率和产出一定是会下降的。”但是过高的职业安全感也会导致过于安逸的组织和员工,员工的效率、产出、创新能力都会受到影响。企业的根本目的是盈利,绝大多数企业是不希望养着很多非常安逸的人的。因此,对于企业来说,最佳的员工职业安全感也是要适度。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个人要适度,企业要适度,那问题就来了———员工的适度和企业的适度,到底是不是一回事?“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关系是随时都在变的。”高昂表示,企业的发展阶段、个人的发展阶段随时都是在动态变化的,很难达到一个理想状态的平衡。如果追求纯粹的平衡,实际上是不太可能的,大家寻求到一个彼此都能够接受的点就可以了。先说个人。不要说不同人对于职业安全感的理解和承受程度差异很大,就是同一个人在职业生涯的不同阶段对于职业安全感的需求也是很不一样的。“20岁刚毕业的时候,随着企业创业,心气很高,愿意付出非常多的精力,甚至可能每天晚上加班到半夜;而到结婚生子后,人的追求就是不一样的了,可能希望安逸,多陪陪家人。”此外,不同时代的员工自身的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譬如70后、80后、90后员工不同的价值观必然也导致对于职业安全感的不同理解。而企业也是一直在变的,每个阶段其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创业阶段的人才机制、薪酬待遇等等是一种模式,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譬如进入到快速发展、快速扩张阶段,其人才机制、管理策略也都会有很大的调整,而到平稳发展甚至收缩阶段,当然也会有相应变化。这些调整变化对于员工来说都有一个能不能适应的问题。”此外,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对于人才机制、管理模式等也有很大影响。比如,经济危机时,员工没有安全感,企业也没有安全感,双方的利益点趋同,员工希望保住这份工作,企业也希望自身不要垮掉,大家会达到一个共同点:创造业绩、努力工作。这个时候,平衡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找到的。但相反,环境比较好的时候,很多企业就会想我要借这个时机好好发展,更高地要求员工,但员工可能有些会想环境好的时候我要享受生活啊,有些会想我也要更快地发展,总之这个时候平衡就不容易达到了。人企匹配的平衡和博弈因此,这种平衡是在一直持续不断地动态变化的,是一个博弈的过程。“如果能达到一定平衡就是适度,但就像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关系一样,是没有绝对的平衡的,只能是相对的,达到一定的状态就可以了。”那如何去找这个大家都可以接受的平衡的点呢?这需要员工和企业的配合。Hay(合益)集团大中华区副总裁、合伙人陈雪萍亦表示,事实上,在整个企业中都需要“匹配”,除了人岗匹配(人的特点和岗位的特点相匹配)、人人匹配(一个人于其所在的团队和群体相匹配)之外,还有“人企匹配”,即作为个人有自己的职业发展,作为企业也有其发展的阶段,一个职业刚刚起步、快速发展的个人,也希望企业给自己提供更大的空间,希望企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企业,每天日新月异;如果一个人已经处于相对成熟、稳定的阶段,希望缓步发展,甚至在一定的阶段能停滞一下,不是在爬山,而是在平原上,但如果企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企业,就不容得我停下来喘息,这种情况下也会出现问题。所以从员工的角度看,至少要先对自身职业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阶段有清晰的了解和定位———我自己是在职业生涯的什么阶段,我所在的部门、企业甚至行业又是在怎样的发展阶段。这是让自己能做到“人企匹配”的基础。“当员工职业安全感比较差的时候,一般会去想三件事:后路,减压,提升。方式不同,作用各异,当然这也都取决于个人对于职业、想要在职业里实现的东西的理解。”高昂表示。而想要达到“动态平衡”的关键还在企业。其实在职业安全感这个问题上,企业会掌握更多的主动性,因为员工毕竟是处在环境里面的,是一个适应者,“企业能不能传递给员工一个信息,就是他希望达到这种平衡,这很关键。”所谓“倾听-改善-持续”,企业要去了解员工到底在想些什么,在各项制度措施上找到可以改进的点。通过机制和管理的改善,将一些不确定的东西确定下来,促使平衡的达成。明确员工工作职业和对企业价值、薪酬制度的公平性、完善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管理、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的结合双赢是其中的关键。最后要强调的是,从企业的角度来说,
本文标题:安全感来自哪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573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