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安全社区发展与要求(XXXX0410)
安全社区主要内容一、安全社区的发展与启示二、安全社区标准及特点三、建设安全社区的必备条件四、如何理解全国安全社区标准与指标五、安全社区建设常见问题六、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一、安全社区的发展与启示1.1星星之火之国际安全社区1975年发生在瑞典Falkoping社区的故事1.1星星之火之国际安全社区1989年9月2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WHO)第一届事故与伤害预防大会上,来自全球50多个国家的500多名代表,一致通过并向全球发表了《安全社区宣言》。《宣言》宣布:人人都平等的享有健康和安全的权利并诞生了第1个国际安全社区!1.2星星之火之全国安全社区1.2.1济南槐荫区青年公园街道尝试进行安全社区建设,并在2006年3月1日成为我国大陆第一个、全球第97个国际安全社区;1.2.22003年,受国家安全生产监管局委托,研究引入安全社区理念;1.2.32004年,一批社区启动安全社区试点工作;1.2星星之火之全国安全社区1.2.42004年11月9号萌生进行全国安全社区建设之意;1.2.52006年2月7日,颁布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全国安全社区建设拉开帷幕;1.2.62007年9月3日,命名了第一批共21个全国安全社区.1.3渐成燎原之势之国际安全社区年度新命名总数主要分布区域199115瑞典、加拿大、新西兰、韩国、挪威、以色列、中国、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澳大利亚、智利、美国、伊朗、波兰、日本、捷克、德国、越南、爱沙尼亚、南非、塞尔维亚、秘鲁、芬兰、克罗地亚、土耳其、波黑、泰国、英国、墨西哥、丹麦等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大陆地区的国际安全社区网络成员为64个,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河北、山西、山东、辽宁、广东等地,2013年,还将有江苏等地的十几个社区申请加入。199521319993482002871200513962007201312009271772011442682013143131.4渐成燎原之势之全国安全社区年度新启动新命名年度新启动新命名20042620093996420051132010489692006842011193852007602120122387120081395020131415截至2013年4月1日,共启动并备案社区1755个。截至2013年4月1日,共命名安全社区375个。1.5安全社区发展现状的启示•适应现代全球社会发展潮流•符合中国政府实干兴邦策略•符合民生、民安需求•符合政府为民办实事要求•符合创新社会管理需求•符合提升国民素质需求二、安全社区标准及其特点2.1国际安全社区准则及其特点2.2全国安全社区标准及其特点2.1国际安全社区准则及其特点准则条款:1)有一个负责安全促进的跨部门合作的组织机构;2)有长期、持续、能覆盖不同的性别、年龄的人员和各种环境及状况的伤害预防计划;3)有针对高风险人员、高风险环境,以及提高脆弱群体的安全水平的预防项目;4)有“以证据为基础的”安全促进项目5)有记录伤害发生的频率及其原因的制度;6)有评估安全促进项目、工作过程、变化效果的评价方法;7)积极参与本地区及国际安全社区网络的有关活动。2.1国际安全社区准则及其特点特点:•一般由专业部门或专业人员推进并实施;•建设方法基于伤害流行病学方法;•重视针对某类或某具体问题通过策划与实施项目干预,不重视基础管理与基础建设;•重视有技术含量的伤害干预;•主要目的是减少人身伤害;•建设过程需要三年以上;•网络成员资格有效期为5年;2.2全国安全社区标准及特点1.安全社区创建机构与职责2.信息交流和全员参与3.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4.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5.安全促进项目6.宣传教育与培训7.应急预案和响应8.监测与监督9.事故与伤害记录10.安全社区创建档案11.预防与纠正措施12.评审与持续改进策划实施纠正检查持续改进安全社区建设运行模式14全国安全社区评定指标共分二级指标其中,一级指标12个:即为全国安全社区标准的12条要素。二级指标50个。二级指标的作用:1、对《安全社区建设基本要求》的诠释和细化,帮助理解安全社区标准;2、供社区实施安全社区建设,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3、作为现场评定的主要依据4、作为是否推荐命名的主要参考依据2.2全国安全社区标准及其特点特点:•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全员参与;•强调建立社区安全体系,系统化推进;•强调整合资源、全员参与、持续改进;•重视基础管理与建设,强调重点问题项目化运作;•建设方法强调事故预防与系统安全;•主要目的是控制整体风险,全面提升社区安全能力•建设过程两年以上;•保持命名有效期为5年;三、建设安全社区的必备条件3.1思想准备3.2资源准备3.3技术准备3.1思想准备•愿意并主动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目的明确3.2资源准备•熟悉辖区内安全相关人、财、物资源;•宣传、动员辖区相关部门和单位及组织支持、参与安全社区工作;•有相对稳定的专门人员负责;•有必要的资金支持。3.3技术准备•主要领导和各相关负责人要理解安全社区理念,了解安全社区标准和建设方法;•培训一批明白人,做到熟悉、掌握安全社区标准和建设方法;•发现并聘请部分相关专家,提升建设质量。四、如何理解全国安全社区标准与指标要素一安全社区创建机构与职责理解•建立跨界跨部门合作的安全社区建设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规定其职责,包括制定规划、协调资源、实施安全促进、实施评估等。要素二信息交流和全员参与•理解:•相关安全信息的传递、公开有渠道•社区成员的安全诉求和需求有传递、解决、反馈的渠道;•动员和发挥社会组织、群众组织及全员参与、承担安全促进工作。要素三事故与伤害风险辨识及其评价•理解:•采取适用的方法,发现、分析辖区各类安全问题确定需要实施安全促进的重点问题、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社区成员的安全需求,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确定重点,为制定安全促进目标和计划提供依据;•特别强调要关注各类生产经营和商贸、服务单位的安全问题;•动态实施。要素四事故与伤害预防目标及计划理解:•目标包括总体目标、风险控制目标和伤害控制目标等,需要通过实施安全促进计划来实现;•计划指完成目标的主要途径,包括规范管理、软件提升、硬件保障等,要求尽可能全覆盖并有针对性。•目标和计划应能为策划安全促进项目提供依据。要素五安全促进项目理解:实现目标计划、解决具体问题的途径;•安全促进项目要求:①针对社区重点问题、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和安全需求开展,目的性要强;②突出伤害预防主题;③尽可能覆盖相关人群和相关场所;要素五安全促进项目安全促进项目要求:④尽可能连续、长期开展,避免活动化;⑤尽量多措并举,避免措施单一;⑥突出以人为本,注重人的行为干预;⑦追求较好的效果;要素六宣传教育与培训理解:•本要素是对宣传教育培训工作的机制与管理要求,包括要有相应的资源,有管理要求等;•特别强调社区负责人员和骨干要熟悉理念与方法;•特别强调要重视从业人员的职业安全健康培训教育。要素七应急预案和响应理解:•要求有可操作性的应急计划;•要求有完善、完好的应急设施;•要求有专兼职的应急队伍;•要求教育社区成员具备自救、互救技能。要素八监测与监督理解:•要有安全监督队伍和工作机制;•要有各类事故和伤害监测途径和方法;•要建立公众监督的机制和途径。要素九事故与伤害记录•理解:•本要素是对事故与伤害记录内容与管理的要求。记录内容要具有可追溯性,能够为分析问题提供足够的信息量;要求规范格式,保存时间不少于5年。要素十安全社区创建档案理解:•重要信息与痕迹需要保留;•档案形式不做规定和要求;•档案管理可以沿用社区惯例。要素十一、预防与纠正措施•理解:•提出了3个怎么办。①日常发现的非事故与伤害问题如隐患怎么办,如何整改?②发生事故与伤害问题怎么办?如何及时纠正,减少伤害与影响。③无论社区内外的事故与伤害,如何举一反三,防止同类事故发生。要素十二评审与持续改进理解•要对目标与计划、项目、项目过程、安全绩效适时进行评估;•用数据和证据体现安全促进结果;•评估结果要用于持续改进。五、安全社区建设常见问题1、被动接受安全社区建设任务,因此敷衍了事,思想上不重视,行动上不积极;2、虽然重视,但不注意学习掌握安全社区理念、标准和建设方法,导致安全社区建设不规范;3、没有建立系统的安全社区工作机制,缺乏总体规划和目标,就事论事;4、安全促进工作没有针对性,不突出重点,偏离事故预防和伤害预防主题;5、抓点漏面,抓线漏片;6、回顾性总结代替安全促进,以工作报告代替建设过程;7、作为政绩工程,短期行为,没有考虑长效机制建设;8、表面化、形式化,不求实效;9、简单复制,或凭想象编制项目,无法验证;10、建设实际过程不足;11、重项目、轻基础;12、重硬件建设、轻软件提升;13、重管、整、治,轻行为和技能干预。36六、街道开展安全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街道成立跨部门合作机构,根据实际情况成立若干个项目组,在各自专业范围内开展诊断,确定重点问题、场所和人群,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策划实施安全促进项目。•各单位、各社区、各部门积极参与,一是提出全街道辖区各类安全方面的问题和建议;二是诊断本单位、社区伤害因素和安全需求,有重点、有针对性的策划实施安全促进项目;三是承担和参与街道层级的项目。•调动和发挥专业部门和志愿者组织的作用。•注重过程。•注意痕迹保留。
本文标题:安全社区发展与要求(XXXX0410)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021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