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归园田居教案板书4篇
1/20归园田居教案板书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我给大家分享的“归园田居教案板书4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归园田居教案板书【第一篇】①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②掌握诗歌的意象的组合方式;③学以致用,运用所学方法鉴赏同一类诗。学生对“意象”这一概念理解模糊,甚至完全不知。准确把握诗歌的意象、营造的意境和表达的情感,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人物对比把周杰伦与陶渊明在一次作文大赛上学生作文中引用频率进行对比引入新课活动2讲授整体阅读标题的题眼是哪个字?诗歌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展开的?活动3活动诵读感悟2/20通过学生读诗来领悟诗歌情感。活动4讲授破译意象意象是诗中熔铸了作者思想情感的事物,是诗歌的精灵。活动5活动找意象找出诗中的意象活动6练习鉴赏探秘方法之一:意象+修辞手法=把情感演绎得可感可见方法之二:意象成对出现,可以旋转出独特的审美天地方法之三:要从结构上将意象组合成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色彩美、意境美)。活动7测试延伸拓展田园诗的意象稻禾、豆架、流水、蓑衣、草帽、犁铧、锄头、耕牛、鸡鸣、犬吠、猪叫,农夫、牧童、村姑……这是田园、每一件事都是一首诗,田园,乃是生长植物粮食也是生长诗意的地方。活动8作业说说陶渊明有人说陶渊明弃官归隐是一种消极避世的选择,也有人说他的选择是勇敢高洁的,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陶渊明的这种弃官归隐的人生选择的?你认为他的做法是否值得赞赏?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请用200字左右的文段阐明自己的观点。3/20归园田居教案板书【第二篇】让学生在多样化的读中走进诗人陶渊明的情感世界学生读古诗,大都能准确地有节奏地诵读,但往往缺乏深入细致的品味,尤其是走进诗人心中。所以要披文入情,要借助读;要通过多样的读品味诗的情和诗人的美好内心世界。通过读体味诗人的情感及其丰富的内心世界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荀子在《劝学》中有这么一句话,“登高而超,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基本意思是登高可望远。这句话给我们读诗、读文一个启示,这就是站在一定的高度,有助于我们深入全面地把握诗文的思想内容。高度从哪里来,标题、文眼、主旨句、抒情句等。今天这节课,我们不涉及多了,就从标题开始。“归园田居”怎么读呢?是什么意思?回答了什么问题?有一个字最重要,你认为是哪个字?这个字是如何领起全诗内容的?活动2(活动)初读素读:咬准字音活动3(活动)梳理内容让学生梳理内容(归何处、为何归、归如何)活动4(导入)局部品读4/20女生读:“归何处”即“开荒南野际……鸡鸣桑树颠”思考与交流1、这一节,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图景,给你什么样的感觉?你可否描述一下?2、选了一些什么样的写景角度,用了什么写景方法?3、诗人为何对平凡简朴的田园景象如此津津乐道?活动5(活动)局部品读男生读:“为何归”即“少无适俗韵……池鱼思故”先弄清“从何归”:1、从何而归?2、诗人把官场比做什么?3、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诗人把自己喻为什么?要表达什么?再弄清“为何归”1、“适俗”的“俗”在文中具体指什么?2、“爱丘山”、“守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活动6(讲授)走进诗人既然诗人“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陶渊明何以要做官?先看陶渊明家世与经历:家世:曾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军功显著,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祖父陶茂、父亲陶逸都做过太守。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5/20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都在外祖父孟嘉家里生活。思想:孟嘉是名士,藏书多,给他提供了阅读古籍和了解历史的条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远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经历:晋代的门阀制度,使得“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在那种统治阶级内部互相倾轧,争权夺利十分激烈的年代,陶渊明根本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29岁时他进入官场,当了江州祭酒,但不久便不堪吏职自解归家闲居。以后又先后几次出任小官,不仅无法施展济世抱负,而且于“志意多所耻”。最后一次为官是当彭泽令,在官八十余日,因不堪官场黑暗,“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辞官归田。然后可归结原因:1、做官是由于生活所迫。2、有“平天下”的壮志。但为官艰难,难伸志向,还做背良心的事。一个“误”字表现了陶渊明的后悔和厌恶。活动7(活动)局部研读齐读:“归何处”即“户庭无尘杂……复得返自然”“复”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活动8(活动)美读1、怎么读“归何处”这一部分呢?一要读出景物的美(纯朴、宁静、和谐),二要读出情的6/20深(如释重负,轻松自然)女生复读。2、怎么读“为何归”这一部分呢?一注意“本”字(出于本心,心甘情愿),二要把握好“误”(后悔与憎恶)、“鸟、鱼”(兴奋与自在)。先抽两位学生读“误落尖网中,一去三十年。”最后教师范读。男生齐声复读。3、如何读“归如何”?把握好“无”与“有”(清静、闲适)、“久”“复”(苦闷与欣喜,读得缓慢而放松)全班复读。活动9(活动)扩读诗外读诗人1、渊明在官场里混那几年,像一位‘一生儿爱好是自然’的千金小姐,强逼着去倚门卖笑。——梁启超在《陶渊明之文艺及其品格》2、在古今诗人之中,能够直接面对人生的苦难悲哀,而且真正找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的,只有陶渊明。当然,他也不得不为自己所选择的这条道路付出了劳苦饥寒的代价。而这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和伟大。——学者叶嘉莹3、七律赞陶潜君子固穷归园田,赋诗饮酒五柳前。7/20不为五斗折腰米,只图南山赏菊闲。烟销云飞人已去,流传后世有佳。沧海桑田逾千年,梦里犹寻桃花源。诗内读诗人1、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无”的是适应世俗的情趣,“有”的是热爱自然的本性。2、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无”的是世俗的虚伪机巧,“有”的是真诚拙愚。3、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无客套与应酬;“有”的是“余闲”,有充分的时间劳作、读书、写诗。4、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无“樊笼”的禁铟与网罗,“有”返自然的自由与快乐。活动10(测试)背诵全诗试背全文活动11(作业)课外练习1、写1随笔,两个题目任选:1归之乐2诗意地生活2、背诵全诗3、将田园风光部分改写为散文。归园田居教案板书【第三篇】8/201、熟知作者及其影响。2、了解鉴赏古典诗歌的基本方法和要领。能力目标训练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与体味情感来鉴赏古典诗歌情景交融意境的能力。1、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2、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积极健康的情感。逐步掌握诗歌鉴赏的方法并形成能力。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自制多媒体课件、播放诵读录音一课时导入→分析文本→把握主旨→解析景语→体味意境→总结规律→扩展练习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1、有“田园诗人”、“隐逸诗人”、“靖节先生”、“五柳先生”之称的东晋最杰出的诗人是陶渊明。2、《桃花源记》、《饮酒》、《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归去来兮辞》等诗文描写了田园生活。3、陶渊明的诗歌喜写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他的诗歌语言像雨后麦苗一般清新。风格像田野间的春风一样真实、自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学们能说一说陶诗的影响吗?4、明确:9/20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题材,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朱自清也说:“中国诗人里影响最大的似乎是陶渊明、杜甫、苏轼三家。”《归园田居(其一)》是陶渊明田园诗的代表作品。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1、播放朗读录音。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3、列结构图摒弃世俗喜爱自然村居生活田园美景本性复苏心旷神怡4、归纳主旨学生归纳:赞美田园风光和田园生活,表达回归后的舒畅喜悦,透露出其对官场污浊生活的憎恶、摒弃。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1、教师点拨:诗人的思想感情是借助哪些景物描写表现出来的?2、学生选出描绘景物的诗句。3、教师点拨:这些乡村平平常常的事物,到诗人笔下却组成了一幅优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像世外桃源一样。诗人怎样点石成金,化平10/20凡为神奇的呢?我们来品味写景诗句的语言美和情境美。(出示鉴赏提示)4、学生讨论诗句“方宅十余亩”到“鸡鸣桑树颠”,分析景语,体会情思,教师点拨。5、师生总结本诗情景交融的意境。6、教师小结:“一切景语皆情语”,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为主体,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把情景交融作为创造意境的基本要求。读者解读诗歌、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揣摩诗句,借助想象,再现情境,鉴赏融注了诗人主观感情的物象——意象,才能身临其境,领悟到诗歌的韵味、情趣。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1、鉴赏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等诗歌的情思意境。(课件展示诗文)2、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3、学生讨论、回忆所学过的古典诗歌,进一步品味诗歌意境原文:少无适欲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11/20方宅十余亩,草屋_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译文:从小没有投合世俗的气质,性格本来爱好山野。错误地陷落在人世的罗网中,一去就是十三年。关在笼中的鸟儿依恋居住过的树林,养在池中的鱼儿思念生活过的深潭。到南边的原野里去开荒,依着愚拙的心性回家耕种田园。住宅四周有十多亩地,茅草房子有八、九间。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住人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狗在深巷里叫,鸡在桑树顶鸣。门庭里没有世俗琐杂的事情烦扰,空房中有的是空闲的时间。长久地困在笼子里面,现在总算又能够返回到大自然了一、学习目标简要明确。学生学习古诗,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更不知用什么方法去学习。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习古诗的要求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定为“目标导12/20学”课。我认真研究文本后,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五个会”,即会朗读、会理解、会欣赏、会背诵、会默写。这样的目标即全面又简要。更值得欣喜的是,这样的目标,学生更易于执行与记忆,它为整节课的学习定下了科学的基调。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落实到位。整节课,我都十分注意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与落实。在“会朗读、会理解”的层面上,我指导学生学习了古今字词的读音差异,如“荷花”与“荷锄”中“荷”等字的读音,也指导学生理解了古诗字词的意思,如“荒秽”等字词句的意思。在“会背诵、会默写”层面上,我注重了学生对知识的积累训练。这些教学环节的成功进行,使学生的古诗知识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三、学生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与确实的提高。我在引导学生进行目标式学习的过程中,注重了考察学生的记忆能力、自学能力、朗读能力、理解能力、赏析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进行了针对性的训练,学生在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从他们的课堂表现来看,他们的这些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四、学生有了情感的体验。教学中,我把诗歌中的语言美、意境美等的欣赏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的学习中,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他们在品析中得到了情感的体验。五、学生掌握了学习古诗的方法。13/20在整节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带着学习的目标,有层次、有步骤、有主见地完成了既定的学习任务,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了这种明了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这不正是我们教学的宗旨吗?六、由于缺少了多媒体等的辅助教学,教学缺失明显。这一节课,虽然有效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的学习也比较积极主动,但课堂容量少了一些,比如拓展阅读虽然有了安排,但远远做得不到位;诗歌的相关习题也没进行专门的训练;对于诗人当时的田园生活场景想象的训练时间也过少等。这些缺失值得我认真思考与改进。这一节课虽然已成为过去,但是,我会从
本文标题:归园田居教案板书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14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