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参考5篇】
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参考5篇】教师在编写教案课件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目标的清晰明确:教案课件应明确教学目标,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达到哪些预期的能力和知识。教师需要准确把握教学目标,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2.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教案课件应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特点,科学选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教学要求。3.教学方法的多样灵活:教案课件中应包含多种教学方法,例如示范演示、小组合作、讨论互动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度,并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4.教学资源的丰富充足:教案课件中应包含所需的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实物等,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相关的教学资源,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运用。5.教学步骤的清晰有序:教案课件中的教学步骤应当清晰、有序,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跟随。教师需要将教学过程分解为几个有机衔接的步骤,并在课件上明确展示,以方便学生的学习和掌握。6.教学评价的有效性:教案课件中应包含有效的教学评价方式和手段,以检验学生对所教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教师需要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及时对学生进行评价和反馈,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进。希望本文题目“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参考5篇】”能对您有所帮助,欢迎收藏!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第一篇】本节课教学,设计三个环节进行。(一)复习1、把4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说说你是怎样想的?2、把2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3。把1个苹果平均分给2个同学,每人分几个?(在这一环节中,设计三道小题,通过复习以前学习过的“平均分”,抓住新旧知识的最佳切入点,为实现新认知做好准备。)(二)新授1。导入新课半个苹果在教学上不能用学过的0、1、2、3……整数表示,这就要求我们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种新的数就是分数,今天就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2、教学例题(1)教学例1①师展示饼的模型,讲解,把这个饼看作一个整体,分开再重合,问是怎样分的?为什么?(强调平均分)指导学生说,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块,两块是同样多的,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②回忆分饼过程。刚才分饼的时候,是先干什么呢?是怎样分的?③指导写12。(2)教学例2①师出示一个圆纸片,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把其中的一部分涂上阴影,其中的一份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②写的时候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并说出各部分表示什么意思?③用三句话,把这幅图表达出来。(3)教学例3师生将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拿出来共同操作。问:把谁看作一个整体?把这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想: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份,每份是它的()分之一,写作()()。(4)教学例4投影打出图,让学生先想,然后填空反馈(5)教学例5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把线段平均分成10份,提问:把1分米平均分成了几份?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在图上标出110,数一数这条线段上有几个110?3、教学各部分名称。(1)像12、13、14、15、110这样的数,都是分数。(2)以13为例介绍各部分名称。4、指导看书,完成做一做。5、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观察图形和实际操作知道,要先看是否是平均分成几份,平均分成几份,每一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新授部分,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眼、脑、手、口并用,使学生初步建立分数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三)练习1、练习二十七第1题给予一定的指导。2、练习二十七第2题要回答为什么。3、完成3—5题。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第二篇】《认识小数》教学设计闵行区实验小学庄荣I.教学内容的选择:strong数字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学生的理解来看,虽然小学对整数、小数、分数的理解表面上看起来不同,但它们之间有着本质的共同联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数字的意义(数字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数字的构成(计数的基本单位)、数字的读写(按顺序表读写数字),数字的排序(数字的大小)比较)等。在这方面,为了使学生对数字概念的学习不局限于“点”学习,我认为有必要建立学习之间的沟通整数和小数的学习。在课堂上,尽量让学生用整数学习的认知结构来类比小数的学习:首先让学生对小数的一些基本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如:意义、数字、比率、计数单位等。,然后走得更远。学习。期望学生能够清楚地理解数概念学习的认知结构,并能有意识地将这种整体的认知和感知能力应用到后续的数概念学习中。二、教学目标的制定:四年级学生对整数有比较系统的认识。不仅在生活中接触过小数,而且对分数也有了初步的认识。因此,在这堂课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体验形成小数的过程,从整体上理解小数、整数和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小数的位数和意义;并引导学生体验在数射线中将相邻的两个整数的距离平均细分并用小数表示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小数与整数、小数与分数的内在关系,初步了解小数的一些基本概念。从而形成对小数的整体认知和初步认识。由此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通过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来认识小数,并知道小数的各种数字及其含义。2.在数轴上类推,得到小数的数形式与多位数的联系,从而得到小数的位序表。3.培养学生比较、类比、总结和概括的能力。三、使用策略——整体感知策略为了改变原来被动记忆血腥和悲伤的教学状态,也为了在教学中传达小数与整数、分数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让学生形成对小数的整体认识的能力。本课打破了以课本知识点排列为基础的点式教学的原有状态。在加工重组的基础上,采用“整合感知”的教学策略,对“认识小数”的教学进行单元结构的整体设计。具体来说,首先让学生了解小数生成过程的来龙去脉,了解小数、整数和分数之间的内在关系,了解小数的精确作用,从而对“全图片”的小数;在引导学生区分小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小数的整体理解。期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建立起对小数的基本敏感度,还能形成对数字概念学习的认知结构,并有意识地利用这种对知识结构的整体感知转移能力,积极投入到后续的学习中。的数字概念。进行中。4.本课的改进1.思维的改进对于小数的理解是通过数轴进行的,借助整数、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联系。学生在数轴上,通过动手操作,观察到1/10对应的小数是0、1,1/100对应的小数是0、01,1/100对应的小数是0、001、等等。对小数的产生有一定的了解,对每个小数的位置有具体的感性认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让学生跳出数轴,通过想象展开,例如:将两个相邻整数之间的小数联系起来,两个相邻整数之间有多少个小数等。学生对小数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并他们的思维方式也从具体提升到抽象。2.范围意识的提高在对整数的理解上,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感觉整数是“越来越大”,直到“无限”的感觉。在本节对小数的理解中,借助进一步除法,缩小范围,依次得到0、1、0、01、0、001。学生对“小数部分从左到右越来越小”有了感性认识,也体现了无限逼近的数学思想。此外,引导学生数出0到1之间有多少位小数、两位小数、三位小数。在巩固小数含义的同时,也有“无限”的体验。数学中密切相关的知识结构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在这堂课中,学生通过发现、类比、总结、概括等方式认识数学结构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凭借对数学问题的敏感性,主动探索和理解小数的来龙去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积极探索数学问题的愿望,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和学习态度。也体现了数学的教育价值。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第三篇】1.三角形的概念.2.用符号、字母表示三角形.3.三角形任何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性质。(一)学前准备:1、定义:由不在直线上的三条首尾顺次连结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的三要素是、、。如图,三角形记为,三角形的边,注意:表示三角形时,字母没有先后顺序,但通常按逆时针来排列。1如图,在三角形中,(1)比较任意两边的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并填空:1、例1:判断下列各组线段中,哪些能组成三角形,哪些不能组成三角形,并说明理由。(1)a=3cm,b=4cm,c=8cm(2)e=,f=,g=:2、当堂练:A1cm,2cm,,5cm,9cmC6cm,8cm,13cm是,夹∠B的两边是、。(2)图中有几个三角形?请分别把它们表示出来。2、已知四组线段:第①组长度分别为5,6,11;第②组长度分别为1,4,4;;第③组长度分别为4,4,4;第④组长度分别为3,4,5,3、已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是1和5,则第三边C的取值范围是()1、已知三角形两条边长分别为12cm和6cm,第三边与其中一边长相等,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为多少cm?2、现有长度分别为2cm,3cm,4cm,5cm的木棒,从中任取三根,组成三角形架,有几种情况?分别写出每组数据。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第四篇】说课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五册112—113页的内容,认识几分之几中的几分之一。“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单元教材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分数,从整数到分数是学生认识数的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因为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以及计算方法上,它们都有很大的差异。分数概念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不容易一次学好,所以,分数的知识是分段教学的,本单元只是“初步认识”。认识几分之一又是认识几分之几的第一阶段,是单元的“核心”,是整个单元的起始课,对以后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教材例1——例5借助一些图形和学生所熟悉的具体事例,通过演示和操作,使学生逐渐形成分数的正确表象,建立分数的初步概念,为以后学习分数和小数等知识打下初步基矗教学大纲对这一部分知识的要求是:初步认识分数,会读、写简单的分数。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所处的地位,确定本节课教学目的如下:(1)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了解具体分数所表达的意义,会读写简单的分数,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2)通过演示、操作、观察、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3)渗透“知识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的观点。教学重点: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教学难点:初步认识分母、分子表示的含义。角的初步认识教案篇【第五篇】教学过程设计多媒体应用分析及设计思路〈一〉激趣导入(媒体应用)屏幕出示: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的实物图。引导学生回顾复习,依次回答出各个图形的名称。教师指着三角形说,谁愿意告诉大家三角形是由几条边组成的呢?——三条边。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却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媒体应用)〈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大家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来认识的——角。教师指着角问:关于角你想知道些什么呢?生A:我想知道怎样画角。生B:我想知道角的组成。生C:我想知道角的用途。〈……〉教师归纳学生的回答。这些问题,在今天的学习中我们将逐渐解决。〈揭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二〉引导探究1、影像激趣,整体感知。1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角。(媒体应用)〈屏幕依次出示:红领巾、三角板、钟面和折扇实物图〉。仔细观察,红领巾上的角在哪里?数一数有几个?其它物体的面上有角吗?学生讨论找角。(媒体应用)在学生找到实物图中的角后,屏幕上出现闪动角。2举例其实在你身边就有很多角,仔细观察,你发现周围哪些物体的表面上也有角?生A:桌面上有角。生B:书本上有角。生C:地面瓷砖上有角。(……)3启发学生用纸片折角。(媒体应用):利用计算机的动画功能教学折角的方法,让学生理解对折的含义。学生讨论折角,(媒体应用)到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说折角的过程并指出角所在的位置。然后同桌两人互相比较角的大小。你能折得再小些吗?用这种方法可以折出多少个角?4做活动角引导学生用两根硬纸条和一个图钉,做活动角(两人为一组)。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边讨论: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大的角?怎样可以得到一个较小的角?(媒体应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作品。组织学生讨论角的大小与纸条张开大小的关系,角的大小与纸条长短的关系。
本文标题:角的初步认识教案【参考5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85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