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4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4篇】每个老师为了上好课需要写教案课件,只要我们老师在写的时候认真负责就可以了。尤其是新入职老师,教案课件写好了才会课堂更加生动,大家在写教案课件前考虑哪些问题?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4篇】”充满了深意,请继续关注我们的网站以获取更多产品信息!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一篇】一、师生谈话,复习导入。谈话: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领略了我国的热极—吐鲁番盆地的奇异风光,从中你都收获了些什么?(引导学生复习正、负数的知识)小结:同学们真了不起,上节课我,们不仅学习了正负数的知识,还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知识,今天我们继续来研究正、负数,好吗?【设计意图】由于本节课是第二课时,首先以情境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提高对原有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及继续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二、自主合作,探究新知。谈话:上节课我们就知道吐鲁番三月份平均最低气温在零下3℃左右,冬季则到零下10℃左右。你会表示这两个温度吗?(学生写出—3℃、—10℃)出示第三个红点问题:—3℃与—10℃哪个温度更低?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并说说为什么。讨论:可以用什么方法进行比较?借助温度计比较:学生会发现—10℃表示的温度低。【设计意图】以上环节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在猜测、观察、交流中通过两个负数的大小比较,进一步理解负数的意义。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1.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用正、负数表示温度并比较大小的题目)①先让学生看懂第2题中每一幅温度计图所表示的温度。②独立完成用正负数表示这些温度。③学生独立把这些温度从高到低排列起来。④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的办法。①学生认真观察信息图,分析所示信息。②根据题据独立填统计表。【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1.自主练习第8题(这道题目是用正负数表示现实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的题目)②讨论确定什么情况下用正数表示?什么情况下用负数表示?③交流得知。习惯上一般将进货、盈利等用正数表示,与之相对应的出货、亏损就用负数表示。②组织学生对“1500±25毫升”和“500±10克”表示的意思充分发表见解。③通过讨论,明白意思。“1500±25毫升”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1500—25)毫升到(1500+25)毫升;“500±10克”表示容量许可范围为(500-10)克到(500+10)克。3.自主练习第9题(是用正负数表示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量综合练习题)①先引导学生分析题意。②让学生独立完成。③集体讨论。(对于得分栏的填写,不要提要求,只要学生得出正确结果即可)【设计意图】通过以上形式练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学生找出做题的方法和思路,还发展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五、总结收获,评价提高。谈话:同学们,今天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二篇】单元教材解读:本单元是在认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本单元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第一,会数、会写、会读11-20以内的数,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以及11-20各数的组成,能比较数的大小;第二,学习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11-20各数的认识是以后学习100以内数以及万以内数的基础,同时,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也是本册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基础之一。单元总体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11-20之间的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3、创设情景,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1、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2、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教学难点: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突破重难点的方法: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学具摆一摆、数一数,并借助计数器在头脑中清晰地建立起一个十和1个一的不同表象,深刻体会计数单位“十”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性,理解11-20各数的组成,从而形成数的概念。2、提倡算法多样化。让学生独立探索算法,并通过交流体验算法多样化。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意识。本单元采用的主要教法学法:操作法、发现法、引导探究法、归纳整理、观察、自主合作探究、讨论、交流、练习法教具准备:小棒、计数器、多媒体课件、展台。课时安排:11-20各数的认识1课时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1课时综合练习1课时教学目标:1、会数、会写、会读11-20各数。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3、通过摆一摆、捆一捆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和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4、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并结合具体情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学重点: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难点:认识数位“个位、十位”和计数单位“一、十”‘掌握11-20以内各数的组成,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具学具准备: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课件。同学们,你们见过海鸥吗?想不想现在看一看?请看大屏幕。美丽的大海边是海鸥嬉戏玩耍的地方,可曾经因为人们把大海弄脏了,海鸥飞走了。我们该怎样做才能让海鸥回来呢?学生发表意见,老师适时进行环境保护的教育。出示主题图:如今海边变美丽了,可爱的海鸥也回来了。你瞧,小朋友们和海鸥玩得多开心啊!谁能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1你能分别估一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和多少个小朋友吗?2数一数,说说你是怎样数的。重点让学生掌握1个1个、2个2个、5个5个地数。2、动手操作,认识数的组成、数位和计数单位。1你能用手中的小正方体代替海鸥在桌上摆一摆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在黑板上摆。2教师将10个圈起来:10个一是1个十。一个我们就叫它“一个一”。10里面有几个十、几个一?11里面呢?3借助计数器介绍数位。数宝宝和我们人一样也要排座位,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谁会在计数器上表示出11这个数?为什么这么表示?十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个位上的一颗珠子表示多少?总结得出:个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你能看着计数器上的珠子写出这个数吗?为什么那样写?该怎么读?4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摆一摆、圈一圈,13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这个数怎样写?十位上的“1”表示什么,个位上的“3”表示什么?5礁石上有多少只海鸥?先数一数,再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看看如果10根捆成一捆,可以捆成几捆?一捆表示1个十,2捆表示几个十?2个十在计数器上怎样表示?2个十是多少?怎样写?6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11-20各数吗?”教学目标:1、结合现实情境,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加)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认识加法和减法各部分的名称,能较快、准确的进行计算。2、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知学习数学的快乐。3、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4、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教学重点:掌握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1、口算。2、填一填。11个十和5个一是()。219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17=10+()13=()+1012=10+()1、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海鸥图,同学们根据图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去看看海边的美景,怎么样?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2、你们看图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教师筛选有价值的用加减法计算的问题进行板.如:1天空中一共有多少只海鸥?2海面上一共有多少只海鸥?1你想怎么算?动手操作:用小棒摆一摆先拿出一捆再2根,接着再拿出3根。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以上哪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1这道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小组里说思路.3口算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3、独立解决第三个问题,然后集体订正。4、学习加、减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尝试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出的老师可以讲解。学生随便说一个加减法算式,其他同学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这些知识,例如:小明的姐姐今年12岁,三年之后,姐姐是几岁?学生独立思考,最后集体交流。1、同桌出题,相互解答。2、做一做自主练习的6题中的加法题,并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说算法。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谈谈这节课学习的感受。3+12=1517-4=13加数加数和被减数减数差教学目标:1、进一步熟练和巩固11---20各数的组成以及数位和计数单位。2、进一步掌握口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3、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教学重点:能准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的加法和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减法教学难点: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以及对知识的整理和反思能力。1、同学们,学习数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转眼我们已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回忆一下这我们主要都学了哪些知识?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篇】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认识、理解0表示没有的这一实际意义、会读,会写0,2、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和想象能力教学重难点:1、初步知道0的含义;2、能正确的书写0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师: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个小玩意,大家想不想知道,是什么?生:想师:(拿出盒子)看!(摇一摇)你们知道里面放了什么吗?生:(摇摇头)不知道!师:那哪位小朋友敢上来把小手伸进这盒子里,摸摸,感受一下,这里面究竟放的是什么呢?生:(踊跃举手)师:你来!生1:(把手伸进去。)师:你摸到了什么?告诉大家是什么感觉?生1:好像有几根小棒!师:哦,你说有小棒。好的.,你也摸摸,摸到了什么?生2:
本文标题: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最新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868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