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转基因的概念转基因食品就是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将某些生物的基因转移到其他物种中去,改造生物的遗传物质,使其在形状、营养品质、消费品质等方面向人们所需要的目标转变。以转基因生物为直接食品或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从世界上最早的转基因作物(烟草)于1983年诞生,到美国孟山都公司研制的延熟保鲜转基因西红柿1994年在美国批准上市,及我国水稻研究所研制的转基因杂交水稻1999年通过了专家鉴定,转基因食品的研发迅猛发展,产品品种及产量也成倍增长,有关转基因食品的问题日渐凸显。其实,转基因的基本原理也不难了解,它与常规杂交育种有相似之处。杂交是将整条的基因链(染色体)转移,而转基因是选取最有用的一小段基因转移。因此,转基因比杂交具有更高的选择性。也就是说,通过基因工程手段将一种或几种外源性基因转移至某种生物体(动、植物和微生物),并使其具有效表达出相应的产物(多肽或蛋白质),这样的生物体作为食品或以其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转基因食品的种类为了提高农产品营养价值,更快、更高效地生产食品,科学家们应用转基因的方法,改变生物的遗传信息,拼组新基因,使今后的农作物具有高营养、耐贮藏、抗病虫和抗除草剂的能力,不断生产新的转基因食品。第一类,植物性转基因食品植物性转基因食品很多。例如,面包生产需要高蛋白质含量的小麦,而目前的小麦品种含蛋白质较低,将高效表达的蛋白基因转入小麦,将会使做成的面包具有更好的焙烤性能。番茄是一种营养丰富、经济价值很高的果蔬,但它不耐贮藏。为了解决番茄这类果实的贮藏问题,研究者发现,控制植物衰老激素乙烯合成的酶基因,是导致植物衰老的重要基因,如果能够利用基因工程的方法抑制这个基因的表达,那么衰老激素乙烯的生物合成就会得到控制,番茄也就不会容易变软和腐烂了。美国、中国等国家的多位科学家经过努力,已培育出了这样的番茄新品种。这种番茄抗衰老,抗软化,耐贮藏,能长途运输,可减少加工生产及运输中的浪费。第二类,动物性转基因食品动物性转基因食品也有很多种类。比如,牛体内转入了人的基因,牛长大后产生的牛乳中含有基因药物,提取后可用于人类病症的治疗。在猪的基因组中转入人的生长素基因,猪的生长速度增加了一倍,猪肉质量大大提高,现在这样的猪肉已在澳大利亚被请上了餐桌。第三类,转基因微生物食品微生物是转基因最常用的转化材料,所以,转基因微生物比较容易培育,应用也最广泛。例如,生产奶酪的凝乳酶,以往只能从杀死的小牛的胃中才能取出,现在利用转基因微生物已能够使凝乳酶在体外大量产生,避免了小牛的无辜死亡,也降低了生产成本。第四类,转基因特殊食品科学家利用生物遗传工程,将普通的蔬菜、水果、粮食等农作物,变成能预防疾病的神奇的“疫苗食品”。科学家培育出了一种能预防霍乱的苜蓿植物。用这种苜蓿来喂小白鼠,能使小白鼠的抗病能力大大增强。而且这种霍乱抗原,能经受胃酸的腐蚀而不被破坏,并能激发人体对霍乱的免疫能力。于是,越来越多的抗病基因正在被转入植物,使人们在品尝鲜果美味的同时,达到防病的目的。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转基因食品是利用新技术创造的产品,也是一种新生事物,人们自然对食用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有疑问。其实,最早提出这个问题的人是英国的阿伯丁罗特研究所的普庇泰教授。1998年,他在研究中发现,幼鼠食用转基因土豆后,会使内脏和免疫系统受损。这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随即,英国皇家学会对这份报告进行了审查,于1999年5月宣布此项研究“充满漏洞”。1999年英国的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登了美国康乃尔大学教授约翰·罗西的一篇论文,指出蝴蝶幼虫等田间益虫吃了撒有某种转基因玉米花粉的菜叶后会发育不良,死亡率特别高。目前尚有一些证据指出转基因食品潜在的危险。但更多的科学家的试验表明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赞同这个观点的科学家主要有以下几个理由。首先,任何一种转基因食品在上市之前都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试验,国家和政府有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约束,而科学家们也都抱有很严谨的治学态度。另外,传统的作物在种植的时候农民会使用农药来保证质量,而有些抗病虫的转基因食品无需喷洒农药。还有,一种食品会不会造成中毒主要是看它在人体内有没有受体和能不能被代谢掉,转化的基因是经过筛选的、作用明确的,所以转基因成分不会在人体内积累,也就不会有害。比如说,我们培育的一种抗虫玉米,向玉米中转入的是一种来自于苏云金杆菌的基因,它仅能导致鳞翅目昆虫死亡,因为只有鳞翅目昆虫有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的特异受体,而人类及其它的动物、昆虫均没有这样的受体,所以无毒害作用。1993年,经合组织(OECD)首次提出了转基因食品的评价原则——“实质等同”的原则,即:如果对转基因食品各种主要营养成分、主要抗营养物质、毒性物质及过敏性成分等物质的种类与含量进行分析测定,与同类传统食品无差异,则认为两者具有实质等同性,不存在安全性问题;如果无实质等同性,需逐条进行安全性评价。在我国,国家科委于1993年颁布了“基因工程安全管理办法”,用于指导全国的基因工程研究和开发工作。2000年由国家环保总局牵头,8个相关部门参与,共同制订了《中国国家生物安全框架》。转基因技术就象其他所有的新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它所能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通过该项技术可以改良品种。如培养对地力消耗较少又抗倒伏的矮杆作物和抗干旱、耐盐碱、抗重金属且产量高的品种,从而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第二,可以延长食品保存时间及增加营养成分。例如瑞士科学家培育出的一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水稻新品种一一黄金水稻,可望结束发展中国家人口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的状况s第三,通过给作物加人防虫防菌基因,使作物本身产生抵抗病虫害侵袭的能力,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第四,转基因技术及基因食物还可用于医疗方面。例如,目前的抗痢疾治疗成本高,科学这家已开始研究将有关植入香蕉内,制成口服疫苗等。很多科学家都认为,与杂交技术和传统青种方法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更大的精确性和导向性,因为转基因技术通常只转了一、两个结构和功能非常明确的基因,而传统的杂交技术需要成百上千次地布功能未知的基因进行杂交、分离和重组,因此不理想性状的基因常常伴随着好的性状基因食品安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食物。事实上,从日常食用量和营养成分的有益性考虑,只要有益性大于危险性,即使食用也极少出现问题,就可以认为这样的食物是安全的。目前每一种基因工程食品在上市前,都要经过各国食品卫生部门和环境部门的严格检测,只有测试合格了,才能投放市场,因此公众可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放心。实际情况是,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已达7年,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至少有10亿之多,但至今仍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类造成危害的实例。l998年秋,英国一位研究人员在电视节目中曾公布他的实验结果:用转基因马丝薯饲养大鼠,引起大鼠器官生长异常、体重减轻、免疫系统遭到破坏。这在当时引起轰动,使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提出怀疑。不过,后来英国皇家学会专门组织了评审,指出这项实验有6条缺陷。1999年5月,《自然》杂志刊登了美国康耐尔大学一个研究小组的研究结果用涂有转基因玉米花粉的叶片喂养君主斑蝶,导致44%的幼虫死亡。虽然有人指出,这项实验没有真正模拟自然界的真实状况,但这不能打消公众对转基因生物可能危害自然环境的疑虑。其实人们对转基因技术的最大担忧来自环境方面。有人认为,外源基因的导人可能会造就某种强势生物,从而破坏原有生物种群的动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1995年,加拿大首次商业化种植了通过基因工程改造的转基因油菜。但在种植后的几年里,其农田便发现了对多种除草剂具有耐抗性的野草化的油菜植株,即超级杂草(Superweed)。如今,这种杂草化油菜在加拿大的草原农田里已非常普遍。因为一些转基因油菜籽在收获时掉落,留在了泥土中,来年它们又重新萌发。如果在这片田地上种下去的不是同一个物种,那么萌发出来的油菜就变成了一种不受欢迎的野菜,但是这种能够同时抵御三种除草剂的野草化的油菜不但很难铲除,而且还会通过交叉传粉等方式,污染同类物种,使种质资源遭到破坏。另据《新科学家》(NewScientist)报道,英国曾出现植入了抗虫基因的转基因土豆抵御咀嚼型害虫却不能抵御吸食型昆虫如蚜虫的情形。原因是植入了某种能产生豇豆胰蛋白酶阻滞剂的基因却可能降低了某种配糖生物碱(Glycoalkaloid)的水平,而这种配糖生物碱的味道对于许多哺乳动物和昆虫来说是极其难闻的。但大多数国家的政府及科学工作者认为,转基因技术就象其他所有的新技术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它所能带来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第一,通过该项技术可以改良品种。如培养对地力消耗较少又抗倒伏的矮杆作物和抗干旱、耐盐碱、抗重金属且产量高的品种,从而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第二,可以延长食品保存时间及增加营养成分。例如瑞士科学家培育出的一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水稻新品种一一黄金水稻,可望结束发展中国家人口维生素A摄入量不足的状况s第三,通过给作物加人防虫防菌基因,使作物本身产生抵抗病虫害侵袭的能力,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有利于环境保护。第四,转基因技术及基因食物还可用于医疗方面。例如,目前的抗痢疾治疗成本高,科学这家已开始研究将有关植入香蕉内,制成口服疫苗等。很多科学家都认为,与杂交技术和传统青种方法相比,转基因技术具有更大的精确性和导向性,因为转基因技术通常只转了一、两个结构和功能非常明确的基因,而传统的杂交技术需要成百上千次地布功能未知的基因进行杂交、分离和重组,因此不理想性状的基因常常伴随着好的性状基因食品安全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世界上并不存在绝对安全的食物。事实上,从日常食用量和营养成分的有益性考虑,只要有益性大于危险性,即使食用也极少出现问题,就可以认为这样的食物是安全的。目前每一种基因工程食品在上市前,都要经过各国食品卫生部门和环境部门的严格检测,只有测试合格了,才能投放市场,因此公众可以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放心。实际情况是,转基因作物的大面积种植已达7年,食用转基因食品的人群至少有10亿之多,但至今仍未发现转基因食品对人类造成危害的实例。转基因食品的现状近十余年来,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在农业上显示出强大的潜力,并逐步发展成为能够产生巨大社会效益和经济利益的产业。1999年,全世界有12个国家种植了转基因植物,面积已达3990万公顷。其中美国是种植大户,占全球种植面积的72%。世界很多国家纷纷将现代生物技术列为国家优先发展的重点领域,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扶持生物技术的发展。但是,转基因食品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比如说,美国人对生物技术有着更深层次的体验。转基因食品在美国没有受到更多的排斥,而是走上了寻常百姓的餐桌。近年来,美国的转基因作物品种越来越多,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美国转基因玉米的播种面积从1996年的16万公顷增加到1997年的120万公顷,2000年栽种的面积达到1030万公顷,大约占美国玉米种植面积的一半。转基因大豆也已用于制作数百种食品,其中包括食物油、糖果和人造黄油。中国有13亿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这意味着中国将以占世界可耕地面积的7%养活世界22%的人口。城市化发展使农业耕地不断减少,而人口又持续增加,对工农业生产有更高的需求,对环境将产生更大的压力。为此,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已将现代生物技术纳入其科技发展计划,过去20多年的研究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目前,抗虫棉等五项转基因作物早已被批准进行商品化生产,转Bt杀虫蛋白基因的抗虫棉1998年的种植面积为1.2万公顷。资料显示,到2000年上半年为止,我国进入中间试验和环境释放试验的转基因作物分别为48项和49项。近年来,我国现代生物技术的研究开发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总体水平还较低。只要我们正确对待、合理开发、有效管理,很有可能走在世界的前列。转基因食品是新的科技产物,尽管现在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随着科技的发展,它会愈来愈完善。我们相信,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定去做,我国生物技术的发展会是健康、有序的,我们的
本文标题: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696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