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19《养花》教案4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又该怎么写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教案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养花》教案【第一篇】一、说教材《养花》是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综合复习”中的1课文,老舍先生用朴实的语言写了养花过程中的真实感受,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养花的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知识。学习本组课文,要了解课文写了哪些事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见解和同学们交流,有疑问和同学讨论。重点是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难点是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知识延伸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他一生创作丰富,著名的长小说有《月牙》《四世同堂》《骆驼祥子》等。老舍是一代“语言大师”,有驾驭语言的本领,尤其善于运用北京话,使作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强烈的生活气息,形成一种通俗又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他的《趵2/19突泉》《我家的猫》《草原》《养花》《林海》等曾选入小学语文课本。二、说目标知识目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自己喜欢的的段落,学习本课生字词。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情感目标: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三、学情分析1、班级基本概况。本人任教六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本班学生共46人,男生15人,女生31人,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学生的`家庭结构复杂,单亲和留守儿童占85%。2、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从完成课外阅读作业时间与学习知识检测来看,我班总体学习基础不够扎实,两极分化距离较大。我班的学生总体学习水平一般,特别突出的学生不多,大部分学生处于中等水平,可以说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也就是简单的知识学生表现为很强的表现欲望,积极性高涨;而对于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学生望而生畏,表现出无能为力的态度。四、说教法根据《新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这课文是围绕“乐趣”这条主线展开的,因此,我拟定了以下教法:3/191、本课可先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围绕“我”为什么养花,从养花中体会到了怎样的乐趣,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也可由学生画出不理解的词句,课上提出来师生共同解决。2、因为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安排材料的方法,学习把事情写具体的方法,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的感情。所以,在讲读中学生应逐段阅读,想想每段的主要意思;再思考各段之间的联系,从而理清作者安排材料的思路。3、本文是1抒情散文,要加强朗读的指导,避免教师过多过细地分析讲解。通过读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结合理解“多么有意思呀!”“这多么有意思呀!”这两句话的含义。4、读写结合,学完文章后,可安排学生仿照文章的写法,选一种自己喜欢的花草写1文章,写出种花草的特点和为什么喜欢,以及在养的过程中有什么感受?5、六年级的学生的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借助于形象。因此,在教学时,让学生看课件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序教学法根椐教材特点,本课不宜用从段到到的程序开展教学,而是抓住“乐趣”这个词,学生想学哪一部分就深入学习课文哪一部分。这样能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五、说学法4/19重视学生个体的参与,尊重学生的学习意愿,我为本课确定的学法是:1质疑探究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因此,学生可以围绕养花“乐趣”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让学生主动探究,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2合作、讨论法根据教材特点,我引导学生围绕“老舍先生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和“课文是怎样把养花乐趣写具体的”这两个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交流。这不但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还将培养学生思维的***性,并使用学生智力互补,实现共同提高的目的。六、过程:(一)复习导入,引出“乐趣”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养花》这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体内容,知道了《养花》这课文主要写什么。这节课,你们还想知道什么?(想知道养花的乐趣)这节课,我们就围绕大家想知道的问题,进行探究学习。(二)直奔重点,寻找“乐趣”读读课文,想想老舍先生为什么要养花,他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把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和老师、同学讨论。1、找出重点句,并引导学生讨论:“有喜有忧,有笑有5/19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1指名读,你读懂了什么?2这段文字有什么特点?比较句子:①这就是养花的乐趣②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知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3听录音,全班齐读。4谁还喜欢这段话,请你读。5老舍先生种的花很美,句子也写得很美,老师也想读这个句子,咱们一起读好吗?6养花的确有很多乐趣,大家再来分享一下养花的乐趣,一齐读这些句子。2、感悟、朗读重点句,使用学生懂得这句话从养花的“成果之乐、情趣之乐、意义之乐“这三方面写养花的乐趣。(三)探究重点,体会“乐趣”谈话:课文是怎样把养花的“乐趣”写具体的?请同学们找出有关句子,在小组里讨论、交流。1、导读表现“情趣之乐”的有关内容。1自由读课文,把有关“情趣之乐”的内容找出来。2抓住“只要……就、照管、有益身心”等重点词、句,体会“情趣之乐”。2、导读表现“成果之乐”有关内容。6/191课文讲养花的“成果之乐”,你是从哪里体会出来的?2自由读,这读边想。3班上交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送牛奶的同志进门就夸“好香”……心里自然特别喜欢。《养花》教案【第二篇】一.教材分析《养花》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册第四组中的1课文。本组课文虽然描写了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景,写出了对生活不同的感受,却都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本文是老舍在写作空隙时写的1关于养花的生活随笔,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写了自己为什么养花,养了些什么样的花,怎样养花,在养花时付出的劳动,在养花时得到的喜悦和感伤。字里行间饱含着对花草的喜爱,对劳动的赞美,对劳动成果的珍惜。正如文章末尾所写: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作者这些体会实在而又深刻。本文内容通俗易懂,是可以让学生细细品味,感悟生活的好材料。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方法,借助词典完全可以自行阅读,并初步感知课文大意,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教学理念1.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突出学生7/19的主体意识。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形成刻板的思维模式。我校的花池养了很多花,但作为学生,有的爱花,有的不注意花,他们的家庭也未必都在养花,所以要让学生发挥他们独特的见解,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刻苦钻研的学习习惯。《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转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所以本课除了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一般能力外,把重点放在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为学生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做准备。3.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熏陶。本文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比较容易,但是如何在了解作者内心世界的基础上,获得属于自己的良好的价值取向和审美取向,是一个难点。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趣、较、昙、秉、载、置等字的音、形、义。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2.过程与方法1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下,学生自主学会本课生字,并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积累词语。8/192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感悟中培养学生探究语言文字的能力。3使学生能用自主合作的方式探究文本,同时对老舍养花提出一些疑问,或者提出自己对养花的看法。4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养花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从课内转化向课外。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乐趣及怎样追求,渗透正确的幸福观。四.教学思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本课主要采取以生活为基础,以朗读为方法,以思考为核心,以情感为灵魂的教学策略。五.课时安排本文教学拟用两课时。第一课时:结合学生生活体验激情导入,指导学生自学本课生字、新词,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组织学生合作探究,明确作者获得乐趣的原因,进而引导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六.教学过程1.激发兴趣,指导预习1让学生提前观察学校和周围居民养花的情况,并和养花者进行沟通交流,对养花目的和方法有初步的感知。9/192老舍是中国文人的代表,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了解他的生平思想,有助于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和课文内涵的把握。介绍老舍,可提前指导学生主动搜集整理信息,并合作交流信息。3提前指导学生自读课文,发现生字、新词,查阅工具书,并和同学讨论交流,明确音形义。4搜集一些和花有关的诗句,交流并积累,初步感知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5发放一些统一的白纸,邀请部分同学利用课外时间描摹一些花的***画,并标明花的名称。因为课前需要学生准备的内容较多,如面面俱到难度过大。所以,本着学生自愿和教师统筹的原则,将学生划分为五个学习小组,每组侧重准备一个方面,并将预习成果形成文字材料。教师提出要求,每组的预习成果须向全班同学展示,一、二两小组的展示时间各不超过2分钟,第三小组的展示时间不超过5分钟,可以利用提前准备好的小黑板。四、五两个小组则可根据学生实际,不做量的要求。当然,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探索更多的课题。2.谈话导入,展现成果首先和学生平等对话,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表示信任和期待,邀请第一学习小组推选一位代表介绍养花的感受。结合学生所谈的内容,教师导入《养花》一课,板书课题。邀请第二学习小组推选代表给大家简介作者老舍,教师简10/19要强调或补充。邀请第三学习小组推选代表给大家归纳生字新词,要求学生即刻在田字格上书写一遍,加强感知。每一小组代表展示完毕,指导代表大方得体退场,指导其余学生掌声鼓励,教师也需注意用眼神、掌声、语言来鼓励。当然,学生的上台展示和掌声鼓励应让学生养成习惯,一切自然而然,不能只依靠教师的要求。预习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条件充分发挥潜能,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书写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探索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都会有较大提高。对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须充分肯定,不足之处也不能妄加指责,需和学生平等对话,探讨如何改进方法,让学生期待着下一次会表现更出色。3.指导朗读,初步感知和学生探讨以怎样的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明白不同的文章可以选择不同的朗读方法,有的适合齐读,有的适合分角色朗读,有的适合单人读。就本文而言,单人朗读比较适合。接下来征询学生意见,哪些同学来读,按什么顺序读,在本座位读还是上讲台读。这一环节,教师须有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放而有度,不能任由学生争论无法实施,也避免强人所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朗读能力需要教师长期的培养,临时提出要求,难免会出现冷场。11/19当学生朗读完毕后,请朗读者说说在朗读方法上的体会,也请其他同学进行一些点评。点评可以谈优点,也可指出不足之处。如同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可询问朗读者有无接受批评的勇气,对提批评者可于课下提醒注意自己的方式。在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要起到调控作用,在让学生感知朗读方法的同时,学会欣赏,学会鼓励。当朗读者回位时,应给以热烈的掌声。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自由读课文,互相讨论一下,作者为什么养花,养什么样的花,在养花过程中作者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什么,你觉得作者对养花是什么态度。4.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学生经听读自读讨论,完全可以
本文标题:《养花》教案4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104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