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其解决途径【摘要】:食品安全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不仅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生存,而且还严重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对我国食品安全现状调查及分析,认为加强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和行业道德教育,加大对食品科学研究的投入,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是保证我国公民的食品安全,提高我国人民的健康水平,营造节约、安全、和谐型社会的主要途径。【关键词】食品安全现状解决途径民以食为天,食品的数量和质量都关系到人的生存和身体健康。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供给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品种丰富,数量充足,供给有余。但是在满足食品数量需求的同时,质量却存在着严重不足。近年来,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安徽阜阳出现的一些营养成分严重不足的伪劣奶粉事件,导致众多婴儿受害甚至死亡;2005年对苏丹红一号事件,揭开了中国对苏丹红一号实行从生产、流通、餐饮各环节拉网式围剿行动的序幕;一些色泽鲜艳、卖相好的被检测含有有毒工业染料“苏丹红四号”的红心鸭蛋又出现在市场上;2008年的三鹿奶粉事件导致1000多名婴幼儿受害;双汇食品中含有瘦肉精(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而发生食物中毒的食品安全事件;通过回收馒头再加上着色剂做出来的,如加入柠檬黄色素做成“玉米面馒头”,加入黑色素、工业石蜡做成的染色馒头事件等等。假冒伪劣食品出现的频率高、流通快、范围广,不法商人制假售假的手段和形式也多种多样、更隐蔽,非法使用食品添加剂等化学污染危害着人们的健康,每一次食品出现问题都无不撼动全国,影响了普通民众正常的生活。一、影响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国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贫乏。我国人民的食品营养卫生知识大都是通过生活经验的积累而形成的。人们对人自身、生物及微生物世界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多数人并不懂得在日常生活中该吃什么和怎么吃才是安全的,在卫生部2009年2月13日通报2008年第4季度重大食物中毒情况中报告:该季度“家庭食物中毒的报告起数、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报告起数的44.4%、死亡人数的89.7%,引起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误食野生毒蕈、河豚鱼等有毒动植物”。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贫乏,是威胁我国公民的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高,自身管理水平仍然偏低。近年来,我国食品行业不断发展。食品行业涌现出一批达到良好生产规范的、有实力的企业,出现了采用定牌加工模式进行跨省合作的大型企业,他们以完善的质量标准和管理体系做技术保证,不断开拓市场。但是,食品行业中达到良好生产规范的企业所占的比重现还较低,规模小、管理水平低、加工设备落后、卫生保证能力弱的家庭作坊、食品摊点等仍然是影响食品卫生水平的重要原因。一方面食品行业特别是饮食业吸纳了大批城市下岗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但另一方面由于加工设施简陋、卫生知识缺乏、操作技能不熟等,也给食品卫生带来隐患。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条件、手段和经费还不能完全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以及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严、衔接不顺、内容不全。一些管理部门的管理重点在于查处假冒伪劣产品,却很少对食品的内在成分和含量的安全性进行检查和分析论证。在发达国家,每一种食品的产地,时间、批次等信息都在条形码上都清清楚楚地得到全面地反映,对问题食品的查处很方便。在我国,查处有问题的食品只能从销售商开始层层逆查下去,增加了执法的难度,也给造假者留下太多的机会。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亟待加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刚刚起步,食品安全方面的信用体系建设仍相对滞后。目前,掌握企业食品卫生质量的信用状况难度很大,很难起到消除信息不对称、鼓励守信者、打击遏制失信者、追溯责任、形成诚信经营氛围的作用。如在长达近1个月的苏丹红一号围剿中,在中国市场上,竟无一家企业主动向消费者发布警示,向执法部门通报情况,特别是号称要在中国做负责任的企业的跨国公司,既未对其产品从原料到生产的各个环节展开全面调查,又未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第一时间把相关信息向消费者发布,而是推卸责任,尽力为自己开脱。化肥、农药、兽药和物理性污染化肥、农药、兽药、激素、抗生素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使用,从源头上给食品质量安全带来了极大的隐患。兽药、激素和生长调节剂使用不当,以及养殖环境污染,所生产的畜禽产品和水产品被人们食用后,不仅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危害,还导致人畜共患病和疫病的增加。重金属在体内有积蓄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还可能产生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剂量过大的放射线照射食品,引起食品毒理安全性等问题。食品新技术、新资源(如转基因食品、酶制剂和新的食品包装材料)应用给食品安全带来新的挑战。近年来,以基因工程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生物技术,已经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显现出极大的生产和市场潜力,丰厚的利润和高额投资使现代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目前我国尚未出现转基因食品给消费者带来损害的直接报道,但从国内外对转基因生物的研究来看,转基因食品可能具有以下的潜在危害:损坏人体免疫系统、产生过敏综合症、对人体有毒性、引发人体对药物的抗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等,现已引起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高度重视。二、解决食品安全问题有关途径和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规、条例、标准和管理办法,尤其是要建立明确和统一的农产品国家规范和标准;建立一个有效的食品原料、加工制造、储运和流通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的饲料、农产品和食品添加物生产许可制度和市场准入制度;通过多种途径加大对食品企业技术装备更新和改造的力度,加强技术创新和国外技术的引进工作,进一步提高食品的安全性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度;通过采用先进的检验手段和仪器,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食品安全研究水平,逐步接近国际先进国家的水平;逐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息系统。参考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食品标准,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确实有效的法律法规。同时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严格执法,加大实施力度。提高对食品安全的全民认识。大力提高全社会对食品安全重要性和食品安全问题给人民造成严重危害的认识,对食品行业的企业管理者、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和培训。同时重视全民食品安全知识的普及,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使消费者成为食品安全问题解决的主要参与者。把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保障人民健康、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保证社会稳定的大事来做。食品经营者强化自律意识。建立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食品安全管理控制体系。积极吸纳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管理经验,将监督管理的重点从最终产品的检测过渡到生产经营的全程控制。种植与养殖阶段应推动实施良好农业操作规范(GAP);生产加工阶段实施良好卫生操作规范(GMP);流通阶段要进一步严格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加强食品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强食品追踪监测和对食源性疾病的控制;消费阶段应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和全社会参与意识。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水平。在全面提高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加强对涉及食品安全的共性和普遍性问题的研究;加强与国际发达国家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合作研究,提高快速、准确鉴定食品中危害因子的技术和能力;培养专门人才,从而全面提高我国在食品安全领域的科技实力。建立国家食品安全监测和预警系统以及事件通报处置制度。通过监测与预警系统进行实证分析,完善系统的实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转变管理模式,使食品生产、加工和流通过程中污染量达到最小化。并且一旦发生安全事故食品安全信息及时快速地传递到全国范围内,从而能够增加全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和他们参与食品安全管理的可能性。同时食品安全事件处理通报制度,可以有效震慑食品生产企业的不法行为,促进他们合法生产经营食品企业。加快推行并完善QS认证管理体系。QS认证是我国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项重要的举措,QS认证制度的有效性必须以强制执行和全面推行完善管理为前提。只有完善系统的管理理念和加强综合治理措施,才能从食品的生产源头和市场通路上严把质量关,保证消费者吃上安全放心食品。我们相信,在政府各部门的重视下,一定能开创出食品安全新局面,让广大人民群众时时刻刻都能吃上“放心安全”的食品,保障食品安全的良性发展势头。【参考文献】【1】《中国食品安全态势分析》贾敬敦,陈春明中国农业技术出版社【2】张远.我国食品安全分析与对策,2005,(9)【3】孙秀媛.食品安全也不能放松[J].食品工业科技.2008,(7)【4】胡慧敏.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现状及其发展研究
本文标题:食品安全问题论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12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