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综合 > 2023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聚
参考资料,不熬夜1/102023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聚【预览】此例优秀文档“2023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聚”是由三一刀客网友为您分享整理的,供您参考学习之用,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喜欢就下载支持吧!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篇1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一课时课件、古诗朗诵音频一、激趣导入1.诗句接龙2.揭题释题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介绍洞庭湖。二、阅读理解古诗1.一读,读准⑴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⑵检查字音,指名读,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参考资料,不熬夜2/102.二读,读好----读出节奏⑴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斜线。出示节奏,指生读出诗的节奏。⑵听范读。自由地练习。指生读,评价。齐读。3.三读,读懂----理解诗意⑴交流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⑵自读自悟,四个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⑶交流反馈,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⑷齐读古诗。4.四读,读美----读出意境⑴洞庭湖景色美丽,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①湖光秋月两相和湖光、秋月,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②潭面无风镜未磨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参考资料,不熬夜3/10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指生读,师评价)读出洞庭湖的朦胧美。(齐读)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③遥望洞庭山水翠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板书:山水)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翠)读出和谐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④白银盘里一青螺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这句诗妙在哪?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参考资料,不熬夜4/10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读出喜爱、赞美之情。(齐读)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⑵小结全诗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5.五读,读熟----背诵古诗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1.欣赏有名的诗人为我国的名胜写下的`经典名篇。2.布置作业:(1)小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选做)(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景吧。(选做)板书:望洞庭观察湖月参考资料,不熬夜5/10山水想象人景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篇2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诗。3.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美绝伦,背诵古诗。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1课时一、整体读,感知美。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看。板书:望洞庭参考资料,不熬夜6/102.指名说对刘禹锡和洞庭湖的了解。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5.同位互相查读,力争人人过关。二、理解读,洞察美。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呢?2.学生各抒己见。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1)自由理解。(2)小组内研讨。(3)全班交流。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参考资料,不熬夜7/10模糊的感觉。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参考资料,不熬夜8/10三、对比读,深化美。1.投影映示:望洞庭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洞庭山水翠,遥望洞庭山水翠,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5.再读原诗,深化美。四、延伸读,升华美。1.投影映示:题君山雍陶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题君山参考资料,不熬夜9/10方干曾于方外见麻姑,闻说君山自古无。元是昆仑山顶石,海风吹落洞庭湖。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72位螺姑娘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天的君山。君山上的72峰,就是72位螺姑娘变成的。五、多样作业,表现美。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板书设计:看到联想比喻湖面镜未磨→把湖面比作铜镜银盘→把湖面比作银盘参考资料,不熬夜10/10君山→青螺→把君山比作青螺热爱教学反思:我在古诗教学中努力实践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吟诵要求:“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做一种享受而不看做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来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编辑推荐:小学1-6年级各个版本语文教案汇总提醒:新学期军训、分班卷、课本同步试题
本文标题:2023年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及反思汇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12722726 .html